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3:56:46

先前,孔子誕辰時,慕華君曾發文《孔子誕辰,祭孔大典,我們為何還要祭祀孔子?》闡述祭孔的意義,很多朋友看後都對祭孔表示了支持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1

部分評論

但也有一些朋友表達了不同意見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2

這些不同意見其實由來已久,他們主要源自人們對孔子及儒家的一些誤解。

很多人認為孔子之所以被後代帝王尊崇是因為其愚忠愚孝的思想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統治,有助于社會穩定,其實不然,孔子關于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的主張遠非愚忠愚孝所能及。

君臣關系

很多古裝劇在君臣出現矛盾,君主要賜死大臣的時候都會說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水浒傳》《甄嬛傳》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3

《水浒傳》宋江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4

《甄嬛傳》雍正

很多人因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便認定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的這一思想源自孔子。如果是這樣,那麼孔子真真可以喊一句“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了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5

對于君臣關系,孔子一向主張“君君臣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一種對等的關系,就是說君主要先有君主的樣子,按照禮的規定役使臣子,臣子才能對君主盡忠。

孔子雖想施行仁政,但也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和“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蘧伯玉和甯武子都曾因君臣關系處理得當而獲得孔子稱贊,孔子稱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在國家政治清明、君主有道的時候就出來做官,在政局混亂的時候就挂冠離去;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在國家政治開明時,就表現出智慧,出來做官,在君主昏暗無度、形勢惡化時,他就明哲保身,退居幕後裝起糊塗,孔子稱贊說甯武子的智慧别人能夠達到,他的裝糊塗卻很難學得。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6

蘧伯玉像

孔子本人在是否出仕做官這一選擇上遵循的同樣是這一原則,在目睹了陪臣執國政的無道現象之後,孔子深知自己的主張難以試行,曾慨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以上都是在說如果國家政治混亂,君主沒有君主的樣子,那麼臣子可以自行解除盡忠的義務,這種“從道不從君”的思想遠非後世理解的愚忠。

其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并非儒家作品,而是出自明清時期的一句俗話,多見于明清小說中,如《西遊記》中豬八戒曾說:“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這實在與孔子和儒家無關。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7

父子關系

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樣,其所對應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同樣不符合孔子的孝思想。

很多人認為孔子主張愚孝,因為孟懿子問什麼是孝的時候,孔子答“無違”。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8

于是有人認為孔子的意思是不違背父母,其實并非如此,孔子的“無違”指的不是不違背父母命令,而是不違背禮,即父母健在的時候,以禮對待他們,父母過世之後,以禮埋葬,并以禮祭祀他們。

孔子不主張愚孝還體現在“事父母幾谏”和“小受大走”兩個方面。

“事父母幾谏”就是說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出現過失,子女應當委婉地規勸,不可放任父母一錯再錯。

“小受大走”講的是曾點和曾參父子的故事。

孔子提倡愚忠愚孝嗎(孔子主張愚忠愚孝)9

曾點像

曾點與曾參父子兩人同為孔子的學生,某天,曾點讓曾參去瓜田鋤草,曾參無意鋤掉了一根瓜苗。曾點很生氣,認為曾參做事不夠專心,應該受到懲罰。于是拿起棍棒責打曾參,卻因一時沒有控制好力道将曾參打暈在地。曾參清醒之後,立刻去見父親,并鼓琴而歌,以示對父親的責打心無怨怼之意。後來,孔子聽聞此事,但他并沒有對曾參的行為進行贊賞,反而教導曾參說:“父親責打你的時候,如果用的是比較小的棍棒,那你就站在那裡任父親責打;如果用的是比較粗的棍棒,那你就要趕緊離開。否則的話,如果父親暴怒之下一時失手,将你打至殘疾甚至死亡,那就是不可挽回的慘劇。能躲而不躲,聽憑這樣悲慘的事情發生,相當于置父親于不仁的境地。這樣是不對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