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連續寫了兩篇關于使用工具書的文章。
為什麼要教會孩子使用工具書,我和你想的不大一樣
給孩子選擇合适的工具書,一定要注意哪些問題
如果說以上兩篇是主要是在談原則和方向的問題,那麼本篇就是方法的問題,是實操的問題。
雖然使用工具書很重要,要做到拳不離口,曲不離手。但也不是說遇到任何不懂的字詞都要立刻就動手翻查工具書,這涉及到時、量、度三個方面的問題。
下面先分别就這三個關鍵詞來說一說。
先說“時”的問題。
我們閱讀一本小說或者什麼其他的很迷人的作品,是不是遇到一個不懂的字詞,立刻就停下來,開始翻查工具書,直到把這個字詞搞清楚搞明白才重新開始閱讀呢?
我們大多數人的一般選擇不是這樣的,常常是跳過去接着讀。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有道理的,如果遇到一個不懂的字詞立刻就去翻查工具書,很有可能打亂了閱讀的節奏,一口氣兒斷掉了,閱讀的愉悅感也随之大幅降低,有一點兒得不償失。
比如,讀《三國演義》,看到一個人物出場,這個人叫荀彧,你讀成“荀或”沒關系,甚至有一些孩子讀成了“苟或”,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從上下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隻是一個人名而已。
翻查工具書的時間可以選擇在閱讀結束之後,而不是閱讀過程之中。當然,也不是必定如此,如果那個字詞極為關鍵,不懂就影響接下來的閱讀,那當然要馬上去查一查。
“時”的問題弄清楚之後,接下來就是“量”的問題。
是不是所有不懂的字詞都要逐個查一查呢?也不是的。如果所閱讀的材料有大量不懂的字詞,那恐怕也很難讀得下去,所以每個人要在閱讀中找感覺,感覺一下那個材料是否與自己的閱讀水平或者說閱讀層次相匹配,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大合适,借用一句教育上常用的話來說,那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夠得到”。
我的意見是從“量”的角度而言,不要貪多求全。不要想着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該是遊擊戰,各個擊破。除非有極強的毅力,很少有人能夠一次連續翻查十幾甚至幾十個字詞。而且,即使能做到,從記憶和理解的角度,也很難很好地消化掉。
每一次閱讀之後,都動手翻查工具書,解決那麼一兩個最多三四個關鍵字詞就足夠了。不要小看每次隻查這有限的幾個,如果能長期堅持,則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效果會非常驚人。
解決了“時”與“量”的問題,最後才是“度”的問題。
簡言之,如果查一個字詞,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讀音,知道簡單地意思這個層次上,那隻能算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僅要知道“來龍”,更要抓住“去脈”,也就是要在力所能及的的範圍内盡可能查得更徹底一些,弄得更清楚一些。
時、量、度三個關鍵詞搞清楚之後,接下來就是查字典或使用工具書的步驟問題了。千萬不要以為會了音序或者部首查字法,就叫會查字典了。不,那差得遠着呢!
從有效甚至高效查閱工具書的角度來說,一般應該有以下這樣五個步驟。
1.先調動閱讀儲備和閱讀能力,結合語境來推測。
2.在工具書中查到相應的字詞,閱讀全部的義項。
3.一邊閱讀義項,一邊判斷之前的推測是否準确。
4.與該字詞相關的周邊内容,有必要進一步關注。
5.将所查找的内容加入到閱讀儲備之中積累起來。
一般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懂的生字生詞,所以為簡明起見,我就舉文言文閱讀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在使用工具書的過程中如何實施這“五步法”。
在《曹刿論戰》這篇經典文言中,有這樣幾句話: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這段話中的“孚”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辦呢?
這時候,不要想着馬上看注釋或者查字典,應該調動自己已有的閱讀儲備和閱讀能力,并結合上下文,也就是具體語境對其含義進行推測。
魯莊公和曹刿的對話,整體語境是這樣的: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三次對話的核心問題是“何以戰”,也就是憑什麼作戰,作戰的條件是什麼?魯莊公前兩次提出的條件都遭到曹刿的否定,第三次提出的條件,曹刿認為很靠譜,可以一戰。
其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正是這段對話的中間部分。魯莊公提出第二個條件:“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他的落腳點是在一個“信”字上,而曹刿卻回答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落腳點是“神弗福也”,神不會賜福給你,不會保佑你,理由是“小信未孚”。
魯莊公提出的是“信”,曹刿卻認定這隻是“小信”,又來了一個“未”做否定,後面加一個“孚”字,顯然這個“孚”和“信”有關,“未孚”應該就是不能夠讓人相信。由此,可以推測“孚”就是“讓人相信”。
雖然我在叙述的時候,花了比較長的篇幅來講這個推測怎麼進行。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個思維速度會很快,花不了多少時間。不過,花不了多少時間不是不花時間,這個推測過程必須要有,如果缺少這樣一個過程,頭腦空空去查字典,效果就不會好。
帶着這樣的推測結論再查工具書,個人的建議是可以以一本權威的工具書作為核心用書,然後輔以其他的工具書做參考,尤其是一些解釋看起來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時候,更有多參考幾本書的必要。
學習文言,我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為核心工具書,查閱這本書,看到“孚”有如下這樣一些義項的解釋。請閱讀以下全部義項。
一邊閱讀所有義項,一邊判斷之前的推測是否準确。恰好這義項中所舉的例子就是“小信未孚”。但這不意味着之前的推測沒有價值,因為更多的情況是并不恰好就是這個例子。需要之前的推測作為輔助,琢磨選擇哪一個義項為好。推測得到驗證,内心中會有一種成功的愉悅感,推測沒有得到驗證,則會激發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
很多人在使用工具書的時候,到前面這一步,得出結論就算完成任務了。但實際上這還遠遠不夠,還應該關注更多,思考更多,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三步:“與該字詞相關的周邊内容,有必要進一步關注。”
比如,“孚”的本義是什麼?“鳥孵卵”和“信用”這兩個義項,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是引申義,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呢?這隻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就不夠了。需要查更多其他的工具書。
通過查閱其他工具書,發現原來“孚”從字形上看,上面的部分是爪,下面的部分“子”,是一個會意字。《說文》上說:孚,卵孚也。也就是“鳥孵卵”的意思。當然,也有人認為上面的部分是人的手的形象,下面的“子”是小孩子,本義是“抱子哺乳”。後來又引申為“鳥孵卵”。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孚”這個字怎麼就從“鳥孵卵”引申到“信用”或者“守信用”了呢?訓诂學家解釋說:“鳥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說的是鳥類孵卵,都能夠按期孵化出來。
我看到這個解釋時,特意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原來真的如此。比如,雞的孵化期是21天,鴨的孵化期是28天,鵝的孵化期是30天等等,幼禽必然在那天孵化出來,非常準時,早了或者晚了都不行。
再一琢磨,原來這個“孚”解釋為“信”,這個“信”最初是“守時”之意,“守時”就是“守信”,你守信了,就會使得别人信任你。這樣一來,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并結合自己的思考,一個字的多個義項之間有機聯系就建立起來了,對這個字的理解也就更深入更透徹了。
但到此還不算完,我還會關注一下字典“孚”字的前後左右都有什麼字,我會看到有諸如孵、郛、莩、殍、浮、烰、桴、蜉等字,簡單浏覽一下,結合形聲字的基本知識,一下子就把這一串字串在一起拎起來了。
到此就為止了嗎?還不算完。當我對這個字有了這樣深入的理解之後,我還要将所查找的内容有意識地加入到閱讀儲備之中積累起來。慢慢地,我就發現,在需要的時候,看到這個字了,就能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入,就有可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一些意思來了。
比如,我們常常在加油站看到“美孚”這樣的字樣。這是一個音譯過來的商标詞語,英文原文是Mobil,其實按照這個英文讀音,如果直譯過來,更接近于“毛邊”,而不是“美孚”。但如果真的翻譯成“毛邊”,還會有人想買這個牌子的潤滑油嗎?因為在漢語的語境中,一想到“毛邊”就會有滋滋啦啦的感覺,用這樣的詞當潤滑油的品牌名稱,效果不可能好。
但“美孚”則不一樣了,因為“孚”是“信”的意思,這樣,“美孚”就有了“既美且信”的意思,這個翻譯實在太妙了,真是妙手偶得,既滿足了音譯,有給品牌的中文意思賦予了濃厚的中國文化内涵。
可以說,這“五步法”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當最後一步結束了,意味着第一步又重新開始了,而且,這時候的閱讀儲備和閱讀能力更強了,在使用工具書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如魚得水。
可能有人覺得用這五步法太複雜。其實一點都不複雜,反複操練,形成自然的狀态就好。即使暫時沒有能力将這五步都逐一做到也沒關系,可是意識務必要建立起來。
建立起這個查字典的“五步法”的意識,并經常操作演練,慢慢地,查字典就不僅僅是查字典了,使用工具書也不僅僅是使用工具書了,而是一個發現漢字之美的過程,一個發現漢語之美的過程。這樣的學習,這樣的不斷發現美的過程,怎麼可能會令人心生厭倦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