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20:52:31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

裡爾克

奧地利詩人裡爾克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與葉芝、艾略特并稱為20世紀歐美三大詩人。他的代表作除了組詩《杜伊諾哀歌》和《俄耳甫斯十四行詩》,還有很多傑出的短詩,《秋日》和《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兩篇。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

《秋日》1902年寫于巴黎,當時裡爾克27歲。這首詩的譯本很多,不妨選擇認可度最高的兩個譯本——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做一個比較賞析。筆者不懂德文,所以二者翻譯的“信”度即誰更忠實于原文不太好比較(隻能借助英譯本稍作蠡測),本文主要就漢語的表達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3

馮至和北島都是中國的頂級詩人,作為翻譯家馮至更有名。他們倆對《秋日》這首詩都推崇備至,馮至說過“《秋日》在百年的歲月裡越發顯得隽秀而光輝四濺”,北島則認為“正是《秋日》這首詩,使裡爾克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先來看一下兩個譯本。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4

《秋日》馮至譯本

《秋日》馮至譯本: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讓秋風刮過田野。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迫使它們成熟,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就醒着,讀着,寫着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遊蕩,當着落葉紛飛。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5

《秋日》北島譯本

《秋日》北島譯本:主啊,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讓風吹過牧場。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催它們成熟,把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落葉紛飛。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6

前半部分内容分析和翻譯比較

前半部分寫詩人渴盼秋天來臨,果實成熟,收獲甜美。全詩是以向上帝呼告的方式開始的,感情很濃烈。詩人希望上帝趕緊讓炎炎夏日盡快過去,讓收獲的秋天降臨人間,表達詩人對秋日的渴盼、對甜美收獲的期待,以及對秋天的贊美。連續使用“落(置)、讓、給、催(迫使)、釀(壓)”一連串動詞,強化了渴盼的急切心情。詩人借呼告上帝這種形式,體現造物主、人、大自然(世界)的關系。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7

首句馮至譯“夏日曾經很盛大”與北島譯“夏天盛極一時”,二者時态的區别很明顯。“曾經”意味着已經過去,而根據下文内容和表述的語氣,夏天并沒有過去,隻是詩人希望夏天盡快過去秋日及早到來,所以“曾經”不恰當。北島這一句翻譯更準确,也更流暢。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8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與“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相較,顯然“落在”更自然得體,“置于”有點生硬,破壞語感。“日規”和“日晷”在漢語中是同義詞,二者都指日影或測日影的儀器,也借指太陽,此處當指測日影的儀器。個人認為譯為“日晷”更正式标準一些。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中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詩中“你的陰影”承接開頭“主啊”當指上帝的影子,全句的意思是催促上帝盡快推進時間,驅夏賜秋。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9

“讓秋風刮過田野”與“讓風吹過牧場”表達的意思都是讓秋天到來,但用“秋風”更好,直接明确季節,而且有點題(“秋日”)之效。但“刮”不如“吹”更有味道,更有語感。“田野”是泛指,可以指廣闊的大地;“牧場”則太實,意思較狹窄,不太好泛指大地,所以“田野”更好,更容易讓人産生聯想,也更有視覺感。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0

“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與“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相比,感覺增加“枝頭”很有必要,富有情景感,更具象。馮至用“長得豐滿”試圖表達生動些,但上下文都是直接寫物,所以沒必要拟人,這樣表達反而有點别扭,不如使用“飽滿”更自然簡潔。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1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與“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比較,馮譯多出“它們”一詞,考慮到下句有“它們”,所以這一句省略更簡潔有力。另外,“氣候”不如“好天氣”更恰當自然,語感也差一點。“氣候”雖然也有“天氣”的意思,但現在多指天氣的整體情況,說“兩天南方的氣候”搭配也不恰當,很生硬——當然,這可能是馮至所處時代的語言習慣所緻,是早期白話文風格。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2

“迫使它們成熟”與“催它們成熟”相比,“迫使”和“催”都是拟人格,但感覺“迫使”一詞太“剛”,強制性太重,從語境來看,詩人表達的是對果實成熟的期盼,希望上帝讓果實盡快成熟,“迫使”盡管能間接體現詩人渴盼的急切,但顯得上帝太專制,對萬物太無情,所以不如“催”更流暢更傳神。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3

馮至譯“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并單列一行,北島譯“把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與上句并置一行,沒有單列。“釀入”比“壓進”更準确、更流暢更形象,語感也更好。把果實的甘甜“釀”成酒,有一種醇香之感,搭配也好;說成“壓”成酒則有點刻意,可能北島想突出實際動作,但語感和搭配上不太好。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4

至于“催它們成熟”和“把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要不要分行,個人認為很必要,因為兩個行為盡管有連續性,但畢竟是兩次行為,況且果實成熟是上一句帶來的直接效果,而釀成濃酒與南方天氣沒有直接關聯,如果不分行會影響語意層次。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5

後半部分内容分析和翻譯比較

後半部分由對秋的渴盼轉向寫人。詩人當時正客居巴黎,遭遇一段四處漂泊的生活,這幾句就是裡爾克當時境遇和孤獨心情的折射。但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而是用“誰”,“誰”除了有強化感情的作用外,還把意義的指向泛化了,擴大了詩意的内涵,使之具有普适性和哲理性。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6

馮至

裡爾克是象征主義詩人,從後半部分的内涵反觀前半部分,能夠清楚地感到前面所寫具有象征意味,并不僅僅是寫對秋天的渴盼,其深層意蘊則是渴盼秋天一樣果實累累的飽滿生命。正因為渴望自己能夠收獲一份飽滿的生命,漂泊孤獨的詩人才會甘于“不必建造”房子和“永遠孤獨”,過着讀書、寫信、在落葉紛飛的林蔭路上徘徊這樣的生活。他對孤獨徹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享受孤獨。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7

北島

本詩中兩個最有名的詩句兩位譯者翻譯比較接近。“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馮至的翻譯注意押韻,“屋、築、獨”是韻腳,韻律和諧也很自然,有典雅之美;北島則故意打破韻律,譯成“房子”“建造”,則有自由活潑之美,二者各盡其妙。為了與各自的語體風格相一緻,個人認為兩個譯本把“這時”和“此時”對換過來更好。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8

“就醒着,讀着,寫着長信”一句,馮至連用三個“着”,表示進行中的狀态,享受生活的意味得到突出,坦然心态躍然紙上,而且有韻律感和連貫性,一氣呵成;北島則譯為“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顯然是故意打破表達的整饬和形式的韻律,彰顯語言的自由活潑。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19

但“醒來”與“醒着”的内涵有所不同,前者是說從睡到醒的過程,後者則是指一直醒的狀态。英譯本用的是“wake”(醒來),而不是“waking”(醒着)。感覺譯為“醒來”更符合情境和常識;“醒着”刻意了點,可能馮至是為了字面連貫才這樣譯的。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0

最後兩句馮至譯為“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遊蕩,當着落葉紛飛”,北島的譯文則是“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落葉紛飛”。很明顯北島沒有譯出“不安”這個關鍵心态,英譯本中有一個詞“restlessly”,正是不安之意。可能北島認為上文表現的是詩人坦然享受孤獨的心态,“不安”與此有矛盾,故舍而不譯。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1

我初讀時也是這樣的想法。但要知道馮至是從德文直譯的,并非從英文轉譯,馮譯本和英譯本都有“不安”,大緻可以推知原文是有這個詞的。大概裡爾克所享受的孤獨也包括不安,或者說不安也是孤獨的應有之意,這從後面的“落葉紛飛”的環境烘托也可以窺知。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2

裡爾克

正是由于這種理解的差異,後面馮至用了語意較重的“遊蕩”,北島則用了比較中性的“徘徊”。“遊蕩”準确表現詩人當時的漂泊狀态,與“不安”一詞意義相承,但“遊蕩”通常包含無目的性和空間無限定性,與“在林蔭道上”及“落葉紛飛”的情境設置稍有不合。北島用“徘徊”可能是想表現詩人在林蔭樹下享受“落葉紛飛”的情景,以便與前幾句内涵照應,但忽略“不安”是一個疏漏,且有主觀“譯入”之嫌。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3

馮至與夫人

結尾北島直接用“落葉紛飛”四字,前面沒有加動詞或介詞,這和北島自己的詩多用意象并置的朦胧詩風很相似,但這樣譯感覺很突兀,與前句不銜接,而且與全詩的風格也不一緻。馮至前面加“當着”一詞,取義應該是“在……時候”(而不是“對着”“迎着”,更不是“當作”),這在早期白話文中經常使用。英譯本中用的是“when”,與馮譯一緻。但“當着”這個詞有些拗口,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所以感覺也不太好,我認為不如直譯為“在落葉紛飛的時候”更流暢。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4

北島

總體來說,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各有千秋,也都有少許瑕疵,既體現了兩人對詩的理解,也折射出他們自己的表達風格。馮譯有一些早期白話風和早期新詩痕迹,講究語言形式,注重韻律,但有的地方稍顯生硬;北島的譯文更活潑流暢一些,現代白話風,但最後對詩意的呈現稍有偏差。兩個譯本無疑都是優秀之作,是衆多譯本中的佼佼者,都無愧于裡爾克的這首傑作。

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裡爾克名詩秋日馮至譯本和北島譯本比較賞析)2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