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在古代就被記載在了書籍中,然後沿用到了今天。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都不相同,比如襁褓、總角、弱冠、而立、不惑、花甲等等,都對應了不同的年齡段。
而年齡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标志,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随着時間的不斷流逝,年齡也會逐漸增長,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
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在建國初期時,由于當時的經濟、醫療和生活水平都非常落後,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僅僅隻是35歲左右,嬰兒死亡率甚至是高達了250%以上。
翻閱一些具有年代感的照片,你會發現就算是當時的青年人,大部分都是面黃肌瘦、衣衫褴褛。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看起來早已經老态龍鐘、白發蒼蒼。
但是現如今卻不同了,我國醫療技術水平越來越先進、國民生活條件和經濟水平變得越來越好。所以,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了有了質的飛躍,已經增長到了76歲左右。且經過權威的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的幸福指數也變得越來越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平均壽命已經增長,那是不是定義老年人的年齡範圍也有了改變呢?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句話。文章開頭提到的花甲,指的就是60歲這一年齡段,它被稱為耳順之年。
大家都知道,我國法定的退休年齡段就是60歲,因此年過六十的人就可以被稱為老年人了。
但就如上文中所說,現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國許多六十歲的老人,身體素質不僅非常高,就連體表的衰老症狀都并不明顯,看起來與中老年階段沒有什麼區别。
也正因如此,根據這種身體、生理和心理上的改變,世衛組織在2022年公布了最新的老年人标準,60歲再也不是老年的界限了。
按照公布标準來看,世衛組織将老年人的年齡劃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年齡層次,分别是中老年人、老齡人以及高齡老人。
按照劃分标準來看,未成年人指的就是16歲以下的人群,而青年指的是18~35歲的人群。壯年指的是36~50歲左右的人。51~65歲這一年齡段之間被稱為中老年人,66~78歲為老年人。而79~90歲這一年齡段則被稱為高齡老人,90歲以上就被稱為長壽老人。
當然,如果年齡超過了100歲以上,就可以被稱為百歲老人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按照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來看,隻要一個人的年齡超過了76歲以上,就可以被算作是長壽的行列了。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随着人年齡的不斷增長,各種慢性疾病出現的幾率也會大幅度增加,這包括了心腦血管病、癌變等等。
因此,科學建議年齡超過45歲以上的人,應當定期進行普通的身體檢查,篩查各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對于有疾病家族史、有原發病的人群,還應當進行針對性的檢查,以免出現嚴重疾病而不自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