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章有點像老子在自言自語。這些自言自語的文字淺顯直白,不難理解,但老子的心情很少有人能體察,自言自語背後隐含的道理很少有人明白。請看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這一章表達了五層意思,将老子五味雜陳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一是無奈,我說的“道”“德”“無為”“不争”這些很容易理解,也不難做到,可是天下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也沒有人想去踐行;二是辯白,我講的道理都是有根有據的,沒有一句诳語,你們應該相信;三是感慨,正是世人對“認知”的不了解、不重視,所以才不知道我的理論和學說;四是勸勉,能夠相信和理解我的人雖然少,但是能按照我的理論來指導認知實踐,是提高認知能力和境界的重要法寶。五是提醒,我的理論不會讓你發财緻富、金玉滿堂、風光無限,但是可以讓你成為“聖人”。
這段話的主題思想是:通過認知的提升,可以達到思想的修煉,而臻人格的完善。這個主題思想其實這也是《道德經》的主題思想;再往大裡說,這也是人生的主題思想;再往大裡說,這也是人類曆史的主題思想。所以《道德經》讨論的是認知問題,研究的是思維本身的規律,目的是提升人和人類的思想及精神境界。那些說什麼《道德經》是研究宇宙自然觀、辯證唯物論、兵書奇謀學的人,隻是看懂了部分章節,而不知道整體的思想内含;而把《道德經》解讀成養生長壽、得道成仙、解脫開悟者,隻能說連邊兒都沒沾上,全都是牽強附會之衆,隻不過是借老子之言達個人目的的鑽營者。
人和人類的認知對象是茫茫的自然宇宙,自然宇宙對于人類來說,大而無邊,小而無内。人的一生和人類的曆史,對自然宇宙的認知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盲人,毫無例外。我們一生下來就開始摸象,這個“象”就是存在于我們心外的那個世界,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從外部世界即“大象”的身上得到信息,再經過信息的加工與外部世界進行反饋和交流,從而與自然宇宙進行溝通和協調,創造價值和交換價值。我們雖然睜着眼睛、張着耳朵、翕着鼻孔、伸着雙臂……感受外部世界這隻“大象”的存在,但這些信息對于我們的“心”來說,無疑于瞎子得到的信息,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這隻“大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我們人類所認知到的自然宇宙,加起來也不過是一粒微塵。所以,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邊寫着劇本一邊表演一邊受到喝彩或喝倒彩、被肯定和被否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極了“盲人摸象”。
人的一生就處于“摸象悖論”之中——我們總認為自己的認知是對的,摸到了肚子的人認為自然宇宙就是一面牆,摸到了鼻子的人認為自然宇宙就是一根繩子……人與人擦肩而過,互相藐視對方一眼:你這個傻子!
人類的曆史也處于“摸象悖論”之中——相同的認知錯誤會一錯再錯,直至大多數人達成基本的共識。
然後,正是一點一點的共識,組成了“大象”的一塊一塊拼圖,使我們對自然宇宙的認知慢慢地增多,使我們對“大象”的基本屬性有了越來越多的掌握。
但即使如此,我們也要始終牢記,我們的“心”在自然宇宙面前就是不折不扣的瞎子。
為什麼我們的“心”是瞎子?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有三條:一是因為你是凡人,你沒有上帝的視角,你不可能知道“大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二是因為你得到的信息基本上全是間接的信息(名),或者是你自己的頭腦加工虛構出來的信息,你得到的信息主觀的成份多于客觀的成份;三是因為你是動物進化發展而來的,你的意識深處殘留了部分的動物本能,蒙蔽了你作為人類的靈性。
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心是“瞎子”,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心明眼亮。這些占大多數的人,就是“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的人。這些人構成了人類的基礎群體,他們不需要理解認知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甚至不需要認知,他們或聰明或愚笨,他們能學習掌握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養家糊口、生存繁衍,然後緊跟時代潮流,生生滅滅,為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
但是人類有自己的靈魂,人類的靈魂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他們要思考人類認知的原理以及規律,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德經》其實就是寫給“聖人”的一部著作。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老子寫《道德經》是給侯王這些統治者看的。這樣說也沒錯,因為在老子看來,這些人理應成為“聖人”,因為他們是族群的領頭羊,對人類思想的走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了解決人心如同“瞎子”的問題,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因為對于人類觸摸的“大象”,它實在太大了,“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老子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老子和我們一樣也是在“盲人摸象”,他隻能告訴我們“大象”的某些特征,比如大、小、樸、牝、母等,老子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特征,來解決認知的本源性、絕對性、普遍性、包容性問題,以此彌補我們的認知對已知世界的主觀性矛盾和不足。他告訴我們可以從已知世界的“有名”追溯返回到“無名”世界,用這種“倒叙”的思維方法來接近本源,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他告訴我們正是由于人類一點一點地從自然宇宙獲得和積累,才有了認知的一步步提升,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他告訴我們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對已有認知進行損益使認知更趨于接近實事,這就是“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他告訴我們最好的認知獲得是觸摸“大象”本身,即“惟道是從”“遵道貴德”;他告訴我們最好的作為是從觸摸“大象”的初始感覺即以客觀實事為依據的作為,即“無為”;他告訴我們摒棄主觀的自是、自見才能更好地接納客觀真實,所以要“明”;他告訴我們欲望是最容易蒙蔽内心、誘導主觀思維的魔鬼,使我們本來就瞎的心變得更瞎,所以要“無欲”;他告訴我們隻有站在自然的立場上,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站在所有人的立場上,心才可以包容,這就是“慈”“儉”“不争”……
《道德經》就是這麼一部簡單的書。借用《易經》的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實我們不但是“日用”,每時每刻都在用。所謂“認知”,就是從認開始,最後到知的能力。其中最關鍵的是認,沒有認,就不能形成名,沒有名就沒有理,沒有理就沒有知。認知最重要的一步是對事物形成一定的概念,形成概念以後再進行歸納、演繹、推理;如果對事物連概念都沒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就是認知缺失。儒家的“格物緻知”就是講的認知。認知就是用腦子思考問題、指導行動,可是很少有人關注我們是怎樣思考的,很少有人關注我們應該怎樣正确地思考,很少有人關注我們應該怎樣用正确的思考指導正确的行動。孔子告誡人們要“吾日三省吾身”;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老子勸勉人們每時每刻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心”進行交流,這是發現和提升人生價值的秘密所在。
當你真正地認知到自己的心在動,怎樣動,動了哪裡,為什麼動……那才是真正的“自知者明”。我們的人生就是在用心來“摸象”,摸着什麼,就意味着得(德)了什麼,我們心中有了牆的概念,摸到了大象的肚子就認為大象就是牆;我們心中有了繩子的概念,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認為大象就是繩子……其實這沒有什麼可笑的,這很正常。但遺憾的是人大多數人真的就把“認為”當成了“真實”;可悲的是,有許多人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認知”下走過來的。而正确的态度是:我們不管摸到了什麼,我們摸到的都是“自然”,不是牆,也不是繩子!
城市雕塑:盲人摸象
其實我們讀《道德經》也像是在“盲人摸象”。老子用五千多言畫了一頭“大象”,我們每一位解讀《道德經》者都是摸象的盲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而每一位解讀者都認為自己的解讀才是正确的。所以我在想,也許是老子有意這樣寫,這樣正好可以檢驗我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罷!
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