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乃是辛棄疾豪放詞的經典之作,也是他一生“北伐”理想和武将形象的真實寫照。
如今,這首詞也成了“家長建議移出課本”的對象。在所有被“家長建議移出課本”的課文中,辛棄疾的這首詞是最無辜的,因為他們“建議移出”這首詞的理由比較“扯淡”。
有人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這一句詞,體現了辛棄疾愚忠的思想,為了避免學生學到這樣的思想,所以建議将這首詞移出課本。這樣的言論,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了解辛棄疾的人都知道,他一生的志向就是“北伐”。他之所以一生不得志,就是因為他逆了南宋君王的意。比起“北伐”,南宋的君王明顯更加願意偏安一隅,得過且過。
因此,以“愚忠”來攻擊辛棄疾這首詞的人,隻能算是純文盲。最近幾年來,有不少來路不明的“家長”和部分“磚家、叫獸”沆瀣一氣,對語文課本裡面的名篇指指點點。
一會兒要删除這個,一會兒要删除那個。把當代人的價值觀強行加到古代人的身上,對古代詩文進行吹毛求疵的批判,這是不可理喻的行為。
一、他們到底在反對什麼?最近幾年,總是能夠看到網上傳出有一些所謂的“學生家長”要求删改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其中多數的理由都比較扯淡。
我就特别不能理解,這些所謂“學生家長”,為什麼不去要求删除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課本裡面的文章呢?大概是因為别的課本他們也看不懂,隻有盯着《語文》課本找茬。
一會兒要删除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會兒要删除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會兒要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反對的理由都是五花八門,有些還是引經據典的。
比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是“愚忠”,《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就是看不起窮人,《背影》中的主人公違反交規,《荷塘月色》總拿女人打比方,思想不健康等等。
這種在雞蛋裡面生生挑出骨頭的行為,簡直是令人歎為觀止。對于這些“家長”的“深厚”國學功底,我在深表佩服的同時,也十分地擔憂,因為他們的思維明顯跑偏了
如果說《背影》主角違反交規是事實,《荷塘月色》有女性意象也是事實,《陋室銘》作者的确以“往來無白丁”為傲的話,那《出師表》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裡面,真的有“愚忠”思想嗎?
“忠君”和“愚忠”,完全是兩碼事。“愚忠”是指一個人不計後果,也不分是非,盲目地忠于君主。隻有明知皇帝是一個渾球,還對他效忠,才能算是“愚忠”。
但是南宋那些皇帝的愚蠢,是體現在他們的偏安思想上。在這一點上,辛棄疾從未與君主的心願一緻。所以,我們要怎麼理解《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呢?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南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通過這首詞的全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首詞的上半部分,辛棄疾是一直在寫主角回憶沙場點兵、與戰士們并肩作戰的過程,隻有在下半部分裡面提到了“了卻君王天下事”。
而這裡所謂的“君王天下事”,也并非君王的天下事,指的其實是主角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想要建功立業,他想要北伐,想要河山統一。
這樣宏偉的志向,本來應該是那些當君主的人努力去實現的。可是南宋的君王,并沒有這樣的想法。無奈之下,隻能由詞中主角這樣的人物去代為“了卻”。
所以這裡的“君王”并不是特指哪一位君主,甚至可以說,都不是指南宋的皇帝。顯然,這意味着他做了君主應該做的天下大事。而他的這種行動,同時也符合國家利益和他個人利益。
二、沒有哪種價值觀是唯一辛棄疾這首詞中為人所“诟病”的地方,還有他那句“赢得生前身後名”。有人指出,這句話帶有很重的“攻利思想”。追求名利到底好不好呢?持反對意見的“家長”,肯定認為很不好。
在他們看來,這一首詞既鼓吹“愚忠”,又宣揚“貪圖名利”的思想,價值觀明顯是有問題的,怎麼能讓小朋友學習呢?因此,必須将這首詞從課本裡移出。
古人說得好:“君子愛财,取之有道”。追求名利其實并沒有什麼不好,隻要是通過正當的途徑得來的,就沒有任何問題。
在我們中國古代,仕隐思維一直都是并存的。先輩們都鼓勵後輩努力學得一身本事,然後通過出仕、當官,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在赢得聲名和利益的同時,也造福其他的人。
具有“隐士”思維的人主張“不求金錢利益”,但是他們從來不會放棄對“榮譽”的追求。因為隻有當人們有追求的時候,社會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名聲其實就是“榮譽”,而“榮譽”是一個褒義詞。隻有當一個人做了符合社會群體共同利益的行為時,他才能得到這樣的“榮譽”。
比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裡面的将軍,他的夢想是為國家南征北戰,完成統一大業,然後他也得到了“美譽”。這種思想不但是正大光明的,同時也是應當被大力宣傳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持有那種“事了拂衣去,深藏聲與名”的隐士思想。但是事實上,持有這種思想的人,隐的隻是他的“名字”罷了,而不是說他不想得到别人的“贊美”。
說實話,在如今的這個時代,我根本不太相信,有人會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追求名利。所以這些所謂的“家長們”,主要反對的還是辛棄疾這首詞中并不存在的所謂“愚忠”思想了。
其實,這些所謂的“家長”,讀這首詞完全隻看了表面,他們完全沒有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古代人的忠君思想,事實上就是一種對于自己理想的忠誠。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受制于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制度。古代中國必須遵守封建等級制度,他們隻能在忠君的大前提下,才能實現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基于這樣的前提,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彰顯,反之則不然。同時,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排除了“忠君”,也就無所謂的“忠誠”,更談不上愛國了。
用現代人的意識去反對古代人的“忠君”,也是一種很不可理解的行為。“忠君”本身對于被“忠誠”的對象,也不是無條件的。
儒家的孟子主張“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即君王無道,人民就可以推翻它。“三綱五常”的大前提是,“君不正臣投異國”。可見,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先進的。
所以,為什麼要因為一位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就将其作品不分青紅皂白,一竿子打死,說他是“愚忠”呢?要是這樣的話,這些古文基本上得全廢掉。
因為古代不忠君的人,基本上都被打成了“反賊”。除非這些人真正地謀反成功了,不然你認為他們的文章,還能流傳下來嗎?
當然,也有的“家長”認為,我希望孩子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既不講忠君,也不求名利,我的孩子将來長大了就會去參禅悟道。這樣的選擇,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誰能說哪一種人生選擇就是錯誤的呢?但是這并非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錯誤,隻能怪那些所謂的“家長”的思想有點太非主流了。
結語隻要稍微花上個幾分鐘的時間,簡單地翻一下書,或者是上網查詢一下,了解一下辛棄疾的生平,都不會曲解“了卻君王天下事”這句詞。
事實上,辛棄疾在這裡說的真的不是要去為哪一個皇帝去效忠。因為他回歸南宋四十多年以來,北伐的政治主張,基本上沒有得到過支持。
隻是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被韓佗胄利用了一把,當了一回“槍”使。但是,辛棄疾根本就不同意那一次的北伐,因為韓佗胄準備不足,倉促行事,隻能失敗。
所以,辛棄疾在這裡“了卻”的也并非真正的“君王天下事”,他說的是涉及國家的大事,也是自己一輩子的心願。
因為這個東西,本來應該是南宋君王的責任,但是南宋的君王沒有去做,而辛棄疾做了。而且他也隻是在夢中幻想着做成這麼一件大事,如此而已。
另外,一個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并沒有什麼不對,除非有人堅持認為“忠君”就是“愚忠”。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人一切的“忠誠”行為在他們看來,也許都是應該被“移出”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