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重視小腹,因為“腹内松靜氣騰然”,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為太極參動之源”,太極拳的動作與呼吸,都由丹田主宰,丹田裡牽動,丹田裡供給;認為“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裡收者,皆收于丹田”(陳鑫)。
一、丹田的實質
我們知道丹田的訓練分為“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順式為養,逆式為用,順式是吸氣入肺,而後實“丹田”,逆式是吸氣入肺,同時提住“橫隔膜”,使内髒下砸至胯,令“丹田”充實,可使重心穩固,合住身勁。
無論是“順式呼吸”還是“逆式呼吸”,其實質就是“橫隔膜”升降帶動内髒運動,從而改變身體的“重心”。我們吸氣入肺,肺部會如同氣球般膨脹,然後推動“橫隔膜”下行,内髒下行至腹部,使得腹部充實。“逆式呼吸”,需要用力把“隔肌”提住,在肺部達到一定氣壓以後瞬間釋放。“橫隔膜”崩彈式下行,帶動内髒沖擊胯部,帶動一身之勁力。
二、丹田的運動位置
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為依托進行運作的。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須通過髋關節的運轉才能發揮出來,丹田的運轉實質上就是兩胯的旋轉。
重心點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運動姿勢和平衡關系決定的;反過來,重心點的位移必然會引起身體各部位姿勢和平衡關系的調整,即引起肢體運動。基于上述兩點,所以太極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運動都要起于丹田,歸于丹田。全身各部位對丹田蠕動都有影響,其中影響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橫膈膜随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門的推拉和肚臍的吞吐,四是左右兩胯的虛實升降,五是下面會陰的提落,六是後面尾闾的運動。但不論哪一條,都受兩胯運轉的影響。
意念不能沒有,又不能想的太過。兩胯依次旋轉的路線不同,丹田的蠕動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後,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論向什麼方向蠕動,過程都是圓轉的,所以,丹田蠕動又叫丹田内轉。
當重心移動基本到位時,新實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溝的松沉,帶動胯底前後左右全面向下坐實,以便将實體樁墩似的紮下去;二可推動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實現勁貫四尖;四可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時坐胯做準備。前後兩個實胯都應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不論什麼動作,不論實胯虛胯,都不能向上挺,都應向下松,叫下胯,隻不過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兩胯旋轉與腰腹開合
重心移動與腰腹開合是協調一緻的。重心移動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時,正是腰與腹相合互抱之時;重心移動中裆走下弧的後半弧時,正是腰與腹上下分開之時。
不過,在意念關注上,重心移動與腰腹開合也有些微區别。重心移動意念更關注骨盆左右之間的偏沉,腰腹開合意念更關注骨盆前後之間的偏沉。通過骨盆前後交替偏沉,腰與腹通過開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動,從而把腰為主宰和丹田帶動結合起來,共同支配全身運動。
凡是需要意氣合聚、肢體屈縮、勁力積蓄時,胯後面的尾闾向下松沉、向前收斂,一是引導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二是指引下面臀向前斂、裆向前翻;三是撬動前面恥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門貼靠,與腰互抱相合;四是牽動上面肚臍内吸、命門後撐。這樣,腰腹裆胯一段是後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後地旋轉。這種旋轉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與腹互抱相合,實現聚氣、蓄勁。
凡是需要意氣開放、肢體伸展、勁力外發時,骨盆前側的恥骨上支向下松沉并微向後收,一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二是推動下面裆向後收,會陰穴由朝向前下方轉為向正下方,臀部由斂變泛,三是撬動後面尾闾上托一下,進而推動豎腰、伸脊;四是推動上面命門前送,肚臍前吐。這樣,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後、後向上、上向前的旋轉。這種旋轉的杠杆力和離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與腹逆向相開,分陰分陽,從而推動下半身氣向下行,上半身氣向上行,實現氣開、勁發,勁貫四尖。
四、兩胯旋轉與上下相随
太極拳主張提頂吊裆,即頭頂百會穴與裆中會陰穴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條線穿過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會陰穴為支點,并通過提頂吊裆的一條線與丹田的核心部位、與頭頂、與上半身相貫通。兩胯是上體的底座,是腿腳的根節。兩胯旋轉,引動全身。
所以,四肢旳虛實應當是相鄰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陰與陽互不相濟的關系。
兩胯不論哪一側旋沉,同側的腰腹和腿腳就随之松沉下去,另一側的胯部大筋就要繃緊蓄勢,這是動力。全身各處的拳勢動作就随着兩胯的旋轉自然而然的松出來了。
很多武術愛好者能夠了解到實際上“氣”是為“橫膈膜”服務,“橫隔膜”推動内髒,“内髒”帶動人體起落,過于強調“氣”,反而不能形成整體勁力。特别是在打連續勁力的時候,如果用氣去驅動,是無法形成快速的連續打擊的,氣的交換需要時間,沒有辦法銜接好肢體的速度。同時“氣”對肌肉的影響比較大,會使肌肉緊繃,而此時如果通過“意”來控制,可以使身體的“筋骨”崩彈,既有速度也有勁力,能夠形成更好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