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流傳下來兩首詩,其中,《春江花月夜》被奉為他的代表作,傳唱千古,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拍案叫絕。
在唐代,還有這樣一位詩人,《全唐詩》隻收錄了他的10首詩,卻也因為其中一首,而倍受後人稱道,這首詩被選入中學課本,幾首所有人都會背,這位詩人叫王灣,這首詩叫《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此詩是王灣在先天年間或開元初年遊曆江南時所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
“海日生殘夜,當春入舊年”是這首詩中的名句,也因此,這首詩千古流傳。
在當時,人們對這句詩贊賞不絕。開元年間的宰相張說,對這句詩十分喜愛。
喜歡到什麼地步呢?他把這句詩書寫下來挂在自己工作的政事堂,每每與人議論文學,都以這首詩作為最佳範本。
不止宰相這麼喜歡,後世的評論者對首詩也從不吝啬贊美之詞。
明朝胡應麟認為詩中的“海日生殘夜,當春入舊年”二句,是區别盛唐與初唐、中唐詩界限的标志。
那麼,這句詩到底好在哪裡呢?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意為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絕的是,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不僅寫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乍一看來,這句詩似乎十分平常,正如後世評論所說:五六太淡而難求。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并不是隻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美的。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裡的飄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王夫之說,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第四聯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
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賈島曾經說過:二句兩年得,一吟雙淚流。那些看似簡單的詩句,詩人們卻不知是經過了多少苦思冥想才得成。不要小看别人的成功,因為你不知道别人究竟付出了多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