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有些同學對于用戶增長這個崗位其實還有不太清楚的地方,不知道如何突破增長,在每個環節發揮自己的價值。作者對增長同學在各個環節發揮價值,和關鍵執行路徑進行盤點,從拉新、激活、留存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近朋友一公司,在大量招聘運營同學,關于增長這個崗位,他有些猶豫。朋友糾結原因是,目前互聯網已經進入存量競争階段,大勢已去,即使招聘到很牛的人,也很難逆轉趨勢,持續帶來新用戶。說的也沒錯,不過我補充兩點:
首先,用戶增長的工作内容不隻是拉新,而是圍繞用戶生命周期盤活,也包括促活和留存。
另外,增長其實是更廣義概念,除了用戶增長外,還包括某個功能增長,甚至是商業增長,隻要團隊是發展狀态就需要增長人才加入。
朋友感覺說的也有些道理。
于是,我們對增長同學在各個環節發揮價值,和關鍵執行路徑進行盤點。整理如下:
一、拉新提到拉新,最關是找準目标,在做拆解。
方法是先明确拉新目标,在根據目标拆解增長公式,從而找到影響面最大的方向。如果還沒有到執行路徑,可以根據子目标再進行拆解,直到與行動挂鈎為止。
比如,一個内容型産品,目标是新用戶注冊要達到10W/天。基于目标我們公式拆解,新用戶注冊=潛在用戶觸達量*觸達轉化率*注冊率。
首先,找到最關鍵的方向。
它需要滿足條件,既要保證影響面大,同時又要有一定提升空間。比如,在這點竟品比我們做的好,而我們做的很菜地方。
比如這個關鍵方向是潛在用戶觸達量,一般潛在用戶主要是來自各渠道,這時候,我們就需盤點增長渠道,列出優先級。
其次,列出渠道優先級,滿足幾個原則:
1)LTV&CAC (即用戶在平台産生價值,大于獲取用戶的價值。這就是要求,渠道的用戶屬性與産品有一定匹配性,否則導緻用來了後很快流失,拉新變成一個虧本買賣)
2)渠道規模體量較大
3)渠道的數據是可以追蹤的
通過以上原則,将衆多渠道進行排序,篩選出合适渠道。之後我們就要做的是,對渠道轉化率的優化,從而提升轉化漏鬥。比如文字引導展示等。
最後,别忘了,潛在用戶觸達,還可以利用用戶裂變。
通過好友推薦好友的方式帶來持續增長。新增用戶=潛在推薦用戶*推薦率*推薦次數*被推薦人打開率,通過用戶推薦用戶帶來用戶粘性更高。
值得注意的,每次公式拆解要保證數據是一個維度的。舉個例子,在對新用戶注冊目标拆解時,新用戶注冊=潛在用戶觸達量*觸達轉化*注冊率。
這裡是潛在用戶觸達量而非是渠道用戶觸達量,區别在于,如果用了渠道用戶觸達量,就默認為,潛在用戶觸達量=渠道用戶觸達量,這樣就會自動忽略用戶推薦的方法,從而導緻認知遮蔽。
拉新就是找到發力方向(一般是渠道),盤點最有效渠道,同時不斷做好渠道優化。
二、激活先說活躍的定義,一般産品類型不同,活躍定義有所不同。有的app可能是登陸了就算活躍,有的需要進行某個行為才算。
核心是讓用戶體驗到産品的價值點,比如抖音核心是讓用看視頻,用戶隻要打開app就實現了,所以登陸app就算活躍;比如Keep,核心價值讓用戶訓練,需要體驗一次健身課程才算,隻是打開産品是不能算的。
激活就是把讓沉默用戶變成活躍用戶,有很多增長團隊,把力氣都用在拉新上,導緻好不容易拉過來的用戶,還沒有被激活就流失掉了。
所以激活用戶非常重要。
所謂激活,就是讓用戶體驗到産品最核心價值,我們一般稱作叫Aha時刻。Aha時刻是指用戶體驗XXX關鍵行為在XX時間内,達到了XXX次。既然Aha時刻這麼神奇,怎麼找到它呢?
首先,找到關鍵行為。
1)可以列出我們認為的關鍵行為,并通過數據,找到這個行為與留存的關系。比如,音樂APP關鍵行為可能是,登陸、聽首歌等。
比如有登陸行為用戶,平均留存5%;有聽首歌行為用戶留存10%。聽一首歌或許是那個更關鍵的行為。(原理就是用戶已經驗證成果,找到行為與數據挂鈎的點,提煉出來并複用到其他用戶身上)
2)我們也可以根據用戶訪談,聽聽用戶聲音,看他們反饋的關鍵行為是什麼?期待産品給予什麼價值?
最終,通過以上兩種方式校驗,确認唯一的關鍵行為。(關鍵行為有很多,一定要取舍,找到唯一的關鍵行為)
其次,确認産生次數。
這裡就要用到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産生不同次數的關鍵行為,對留存影響的臨界點。
比如對于内容型産品,看内容10條内容,比看5條内容留存要高5%的點,同時15條内容比10條内容僅高出1%點。這個時候,選擇看10條内容作為關鍵行為次數,是非常适合的點。
最後,讓用戶完成行為。
為了讓用戶達到Aha時刻,引導和助力讓用戶去完成對應行為。用戶的每一步動作,都需要平衡動力和門檻(我的之前文章也講過,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同時,在過程中要觀察用戶激動指數,适當的去“點燃”,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繁瑣注冊頁面上,用戶激動指數在下降時候,這時候一般會提示,距離成功僅剩XXX步,或者已經有XXX人完成了注冊,等相關激勵文案。
激活就是找到關鍵行為,并把用戶引導到關進行為上去。
三、留存用戶就像由無數孔的桶,裝滿了水一樣。有流入進來的,也有從孔裡流走的。為了讓桶裡水越來越多,我們除了保持加水,同時也要減少水的流失,否則放了再多的水也沒用。
留存定義跟活躍定義如出一轍,根據産品特性不同而不同,有的指用戶産生關鍵行為才算,而有的隻有登陸才算。
先來說說留存幾個指标。
取什麼樣留存指标也取決于産品特性,比如對于Keep,正常用戶每周就健身1-2次,所以周留存會相對合适,比如抖音,用戶每天都打開看,這種次日留存更合适一些。所以訂成次日、次周、次月留存是通過本身産品特性來決定。
除了看整體留存之外,我們也可以細化看留存:
1)橫縱方向:橫向留存是同一批用戶,随着時間變化的留存和衰減情況,它某種程度代表這批用戶的生命周期;縱向留存是不同批次用戶,同時同一階段或者産生同一行為,留存是好與壞的對比。
前者是觀察用戶生命周期的變化,後者是看産品優化後,産品本身對用戶承載能力的提升或者減弱。
2)切片方向:按用戶進行身份,或來源渠道劃分,觀察他們的留存變化。通過留存可以定位到哪類用戶忠誠度高或者低,幫助我們更有效去做提升;也可以看到某類用戶,産生某個行為的留存情況,典型就是生産者的發布留存。
另外,提升用戶留存。
核心就是,要麼讓用戶認識到産品的價值,要麼提升用戶對産品關鍵行為使用頻次,或是,讓用戶使用産品的不同功能或者多個端。
要讓用戶認識到産品價值,我們就需要讓用戶産生行為,讓行為變成習慣。
用戶産生行為萬能公式,行為=動力*能力*觸發,當用戶産生行為後,我們要考慮讓用戶行為變成一種習慣。
習慣萬能公式,習慣=行動-〉反饋-〉動力-〉觸發-〉産生下一次行動-〉反饋……
要做好留存,核心選擇選對看數據的姿勢,同時讓用戶産生動作變成一種習慣,亦或是擴展新産品功能。
四、總結上面按照用戶生命周期進行詳細的分析,更多是應用和實操層面的,朋友覺得還不過瘾,我跟他說其實做增長是要多元思維的人。
于是,我從做增長中提煉幾個關鍵思維:
1、目标拆解上:增長是一個線性思維,根據目标不斷進行公式拆解,找到關鍵且影響最大的方向。
2、問題分析上:數據隻是問題表象,要找到根本原因,要根據問題提出來前提假設,可以提出很多種假設(第一性原理),同時提出假設過程也可以借力用戶調研,或者通過數據做輔助,最後根據假設提出解決方案。
3、落地行動上:達成假設解決方案會有很多,找到影響面大,效果接近真實且成本小的方法。同時解決方案,可以從已有的用戶驗證規律中進行提煉。
4、思維遷移上:增長是廣義概念,學會将已經驗證方法論,複用到其他場景上。比如商業增長,功能使用量增長等。
經曆了一波提煉後,朋友感覺增長同學對他們産品發展還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想找個高階同學加入,同時自己也打算學習下其中思維邏輯。
事後想想,這套思路可以複用到很多場景中,比如理财、考學、亦或是健身等。
也可以想想你正在經曆的事兒,運用這個模型是否也奏效呢?
本文由@楊學姐聊運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