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吃喝玩樂大搜索”可以訂閱哦!
周日烹饪史小課堂結束了,我們又為大家開啟了一個新的系列,講講二十四節氣美食,今天,我們從春天說起。
「
立春
」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在唐代已經很普遍。《四時寶鑒》中就有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号春盤。
綿延千年,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令,每到立春日,都要卷餅咬春。不過,要說到講究,還要說老北京的春餅。烙餅卷大蔥,烙餅攤雞蛋都算卷餅,春餅也算是卷餅,但此間的差距可就大了。
老北京的春餅講究兩樣東西:一是春盤,一是春餅。春盤所指的就是生熟各菜。生菜有蘿蔔、白菜心、黃瓜、羊角蔥絲。其中,蘿蔔是很重要的,康熙時的大學士高士奇曾經留下這樣的詩句:“咬春蘿蔔同梨脆。”熟菜也分素菜和肉菜。一般來說,熟素菜被稱為“炒和菜”,和字在老北京話中讀火,有“春餅火菜”之稱。
「
雨水
」
一候獺祭魚,要不就吃魚好啦……習俗裡面也有回娘家要帶的罐罐肉……
我國古代将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将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嶽父嶽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着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嶽父嶽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炖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嶽父嶽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将女兒養育成人的嶽父嶽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嶽父嶽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此節氣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補充人體水分,菠菜、韭菜等都是不錯的蔬菜,少食油膩之品。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吃羊肉、狗肉等溫熱之品。
「
驚蟄
」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别離。——看來食俗跟節氣含義真是結合緊密啊
「
春分
」
因為要豎雞蛋,所以也可以吃一吃!
昔日四邑(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苋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甯,身壯力健。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扡着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
清明
」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将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于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顔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甯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蛳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隻鵝”之說。螺蛳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無不适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我的家在遼甯綏中北部,清明節時,有小孩子的家裡,大人會清早起到外面砍一個大柳枝回來,把一家人口數的雞蛋用手帕包起來,中間放上些谷米。系在柳技上,把柳闆插在屋定的檩子上,留着立夏蒸雞蛋裡,把他放出去,同時谷米放入立夏那天的米飯中,家鄉稱些為挂雞蛋。
「
谷雨
」
南方谷雨摘茶習俗,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谷雨食香椿習俗,谷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每年4月20日,是山東省榮成市的漁民節日。該節起源于谷雨節。在我國北方沿海一帶漁民們,過谷雨節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到清朝道光年間(1821)易名為漁民節。由于谷雨這天,山東沿海的漁民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故今天富裕起來的榮城漁民,在谷雨這天,隆重舉行“祭海”活動,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後揚帆出海捕魚。
好啦,春天,就吃到這裡啦~
注本文插圖來源:微信公衆号繪麟社 林/輝先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