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剛興起那幾年,微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擁有着最頂尖的科技水平。他的編程能力和數據安全的能力按常理說也是世界一流水平。
盜版泛濫然而,微軟的辦公軟件在21世紀初在全世界盜版泛濫,網上随随便便就可以下載到這些軟件的破解版。
相信當年非常多人都沒有在微軟官方上購買過正版office辦公軟件,或者是windows系統。一是當時網絡支付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想買正版也不知道渠道。其次,當時普通人對電腦這種新東西都是處于摸索階段,在專業的裝機師傅一次過搞定後更是“免了”自己學習使用電腦的知識。
為了節約成本,很多裝機師傅也會使用盜版的系統、盜版的office軟件。對微軟來說,中國還有别國的巨大互聯網市場就失去了賺錢的機會。按道理說,微軟作為一家世界級互聯網巨頭,他們明明有能力在軟件上下手加密,為什麼不嚴厲打擊盜版?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問題首先,打擊盜版成本太高。
當時的盜版除了美國本土外,都非常猖獗。如果純靠一家公司的能力去打擊,成本是非常高的。
打擊盜版除了公司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要靠當地政府的支持,如果拿不到當地政府的支持,那打擊盜版就無從說起。
但其實從長遠看,不打擊盜版其實是微軟的狼子野心。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供給決定需求,還是需求決定供給?
經濟學認為,是需求決定供給。
其實也不難理解,在最先發展互聯網的西方,一些家庭開始接觸電腦。這個時候,他們就對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等有了“需求”,所以微軟才應運而生,來解決供給端的問題。并不是反過來,微軟供給了軟件,人們才對這些軟件有需求。
這個思路,放到盜版問題上,就很可怕了。
一般來說,一個新行業的興起都是百家争鳴的。
例如春秋時期,統治者謀求國家強大,有了這個“需求”,才有了“百家争鳴”。各種新思維應運而生,而其中儒家的思路最容易讓國家強大,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互聯網時代也一樣,正常來說,電腦的爆發性普及,讓這種最基礎的操作系統的“需求”也爆發了。為什麼卻唯獨缺少了“百家争鳴”而是“一家獨大呢”?
我講一個“中國小微軟”的故事。如果我和我的朋友在20年前在國内研發了一個比較簡陋的操作系統并能投入使用,市場上會有人買我的産品嗎?
沒有。
Windows這麼成熟的系統,還不要錢,誰會買我這麼簡陋的操作系統呢?
我的朋友也因為沒有收入而離開了我的公司,我也撐不下去了。
這就是”中國小微軟“的死亡故事。
微軟用它強大的企業實力,放任盜版的橫行,扼殺了市場上對其他軟件的“需求”,進而扼殺了全世界的電腦科技公司。
隻是放棄了一小段時間的盜版,卻換來了長達數十年甚至可能是百年的壟斷,這個交易賺不賺?
為什麼我國一直在強調自我研發?為什麼一直強調科技興國?
别人的東西拿來就用,而且又便宜,自己研發這麼費勁,究竟是為了什麼?
看看之前的芯片。
科技技術一定要自己牢牢把握,萬不能再讓西方控制我們的命門了。
偏題了,說回經濟學。由于微軟的盜版軟件讓消費者對其餘廠家的軟件的“需求”降到了0,沒了需求,别的公司也賣不出産品,隻能倒閉。最終隻剩微軟一家獨大。
這也是現在我國狠抓版權意識的原因,隻有正版活下去了,他們才能造出更多的好産品,他們才能有更多的資金研發出超越西方的技術。盜版隻會透支未來的潛力。
希望我國能盡早研發出我們自己的、優秀的操作系統,讓我們能擺脫對歐美技術的依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