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不隻是技藝精湛
請别降了工匠精神的格
文|趙修義
原發于|《解放日報》思想周刊觀點版
- 聲明:感謝允許刊發,轉載先請私信聯系 -
趙修義,1938年生,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哲學學會顧問、上海市倫理學會顧問。近20多年關注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問題,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辯護問題”等代表性論文載于《趙修義文集》。
“庖丁解牛”這則莊子的寓言流傳久遠,脍炙人口,可以借來闡釋時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但對它的解讀有不同視角。一種比較流行的解讀,是着眼于庖丁娴熟的技藝,高超的本領。贊美庖丁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嘁哩喀喳一下子把一頭整牛肢解了。同時,贊美庖丁專心緻志、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的工作精神。
還有的解讀,是進一步贊賞庖丁能把牛的生理結構熟稔于心,能夠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擊入牛體筋骨的縫隙,順着骨節間的空處進刀,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刀都能不碰。用現代的話語講,就是把握了客觀規律,而且這種對客觀規律的把握,不是從書本上搬過來的,而是從長期的實踐中修煉出來的,已經化為操刀者内在的認知。還可以套用時興的哲學話語,把它稱之為“默會知識”。
已故哲學家馮契先生對莊子的這則寓言也十分欣賞,多次引用。他的獨特之處,是用這則寓言來說明什麼才是“自由的勞動”。“自由勞動”在馮契的哲學中具有獨特地位。他強調,按照馬克思的學說,人的最本質的力量就是自由勞動,人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自由,而一個合理的價值體系基石就是自由勞動。那麼什麼是自由勞動,“庖丁解牛”的寓言又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作為勞動理想形态的“自由勞動”呢?
上面所說的那種解讀,在馮契先生看來可以視為自由勞動的第一層的涵義。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庖丁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已經能夠按牛之“理”來解牛,也就是說按照牛這個物種的規律來變革牛。就這個意義來說,已經使得勞動達到了自由境界。這裡所說的自由,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認識從必然王國達到自由王國。但是,馮契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的論述,強調人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用知識和技藝,使自然物為人所用,還不是自由的全部。在這個領域的彼岸,“作為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的領域開始了”。
這裡所謂的真正的自由,一個關鍵之處,就在于,勞動要成為一種“目的”、一種“樂生要素”。莊子筆下的庖丁在解完全牛之後,感到“躊躇滿志”,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體現的就是這種自由勞動的狀态。也就是說在庖丁那裡,勞動已經不再是在外部力量的支配或強制之下進行的勞動。勞動已不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而是目的本身。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樂趣,怎麼可能專心緻志地練就一身絕技。曆史上由于生産力水平的低下,勞動者長期處于異化勞動的境地,從事的是極其繁重的勞作,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勞動要成為樂生要素隻能在莊子筆下的一個理想人物中體現出來。勞動給人帶來樂趣,這種事情僅僅是少數的例外。但是曆史上許多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工匠”(廣義的工匠還包括,教書匠、醫匠、畫匠等等腦力勞動者)都懷有一種對自己的勞動成果“躊躇滿志”的心态,把自己的創作視為樂趣,這也是不争的事實。這也許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涵義。
馮契先生還認為,根據莊子的描寫,庖丁的勞動,已經達到了一種藝術的境界——“技進于道”。“手之所觸,肩之所依,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已經完全合乎舞蹈與音樂的節奏。在這樣的勞動中,勞動具有了美感,成了美的對象。同時也會體現出馬克思說的“人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這一人的自由勞動的特征。
從其産品的角度來說,自由勞動就是要創造出對人類有價值的文化。廣義的文化不僅是指腦力勞動者創造的東西,自然也包括了體力勞動者制作、創造、發明的各種器物和工具。這些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都是自由勞動的産物。從這一角度來理解“工匠精神”,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勞動者的本質力量的發揮和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展現。
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内特出過一本名為《匠人》的專著,他對匠人的解讀是“通過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體現時代的生活品質和審美特征”,在他看來,“制造就是思考”,似乎也是與馮契先生的觀點相呼應的。我們完全可以過上一種更具人性的物質生活。
理查德·桑内特
走筆至此,想起了1960年我在大學畢業前夕,到具有光榮傳統的長辛店二七機車廠勞動鍛煉,親身領略過體現自由勞動的“工匠精神”的風采。那時我在車架車間。師傅們做的工作是把火車頭大卸八塊,修複受損的鋼鐵骨架,然後再組裝起來。“大躍進”時期,老大哥送了一批衛國戰争時期封存報廢的火車頭。這些車頭的毛病不同尋常,不少車架彈痕累累,或者被炮彈轟得曲曲彎彎,修起來特别困難。一天,有“工人工程師”稱号的一位姓甯的師傅出場,困難就迎刃而解。隻見他,吩咐助手用噴槍把車架上扭曲的部位燒紅之後,掄起大鐵錘,不到半個小時,車架就平整好了。而甯師傅揮舞大錘的姿勢,也實實在在地給人以美感,堪稱神奇。
更神的還有,那就是同在一個屋檐下的機車車間的馬師傅。他的絕招是,坐在車頭上,讓車頭在廠子裡轉一圈,聽聲音就可以判斷出哪個部位,哪個部件出了問題。車頭回來之後,工友們就按照馬師傅的判斷,打開那個部位,車頭很快就修好了。馬師傅,個頭不高,但他安坐在車頭上聚神凝聽的姿态,信心滿滿地指揮工友打開部件的神情,車頭修好之後那種“躊躇滿志”神态,至今還曆曆在目。在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一書中,曾經出現過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隻要擁有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這兩位師傅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耕耘的人,從内心出發,有着把事情做好的願望。
從自由勞動的視角來理解和解讀“工匠精神”,不僅可以讓我們把握它的要義,還可以幫我們找到發揚“工匠精神”的有效的途徑。在輿論上倡導“工匠精神”,表彰體現“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改變那種片面地一味推崇書本知識,推崇高學曆、高職稱、職銜的輿論,無疑是重要的。但是,為勞動者尤其是體力勞動者創造得以自由勞動的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在今天的現實條件下,我們還不可能消除勞動異化,勞動對大多數勞動者來說,還是一種謀生手段。要真正實現全體勞動者的自由勞動是個曆史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如何在可能的條件下,遏制勞動異化,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有待解決的問題。舍此就無法讓“工匠精神”落地生根、蔚然成風。
比如,如何讓勞動者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預期,相信随着社會的發展,通過誠實勞動可以使後顧之憂能逐步解除,從而把勞動本身而不單是勞動的報酬成為“目的”。又比如,管理者如何使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獲得尊嚴,形成自尊,而不至于成為被人頤指氣使的對象、企業實現效益的工具,從而真切地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如果沒有一點樂趣,勞動怎麼可能成為“樂生要素”。
再比如,如何尊重和培育勞動者(尤其是一線的勞動者)的創造精神,創造條件讓他們有可能發揮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都是發揚自由勞動的“工匠精神”所必需。當然,勞動者本身也需要頂住一味頌揚大官大款大腕大咖等所謂的“成功人士”的不良輿論壓力,自尊自強。
就此而言,莊子筆下的庖丁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在那個時代,區區一個庖廚,社會地位低下,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戶。他能達到如此境界,我們又該如何?或許這個人物僅僅是莊子的想象。即令如此,莊子對理想形态的勞動的想往,似乎也可說明,馬克思把自由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和人的本質要求,把克服異化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人類的理想,具有普遍的意義。
說明:
本文來源于《解放日報》思想周刊觀點版
在原文基礎上略有修改,并已獲授權
在此表示感謝
(完)
《匠人》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著
李繼宏 譯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種基本的人性沖動: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盡管匠人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種随着工業社會的到來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卻認為,匠人的領域遠遠大于熟練手工勞動的範圍;今天的程序員、醫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價值所在。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時空,從古羅馬的制磚工人到文藝複興時期的金匠,從巴黎的印刷社到倫敦的工廠,都是他筆下探讨的對象。
曆史在實踐和理論、技藝和表達、匠人與藝術家、制造者與使用者之間劃下了一道錯誤的界線;現代社會仍然沒有擺脫這種曆史遺存的折磨。但從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匠藝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進而為我們如何利用技能來指導生活提供了各種可行的方案。堪稱作者的巅峰巨著。
理查德•桑内特,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目前擔任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傑出訪問教授。主要著作有:《19世紀的城市》《階級中隐藏的傷害》《眼睛的良心》《公共人的衰落》《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新資本主義的文化》等。
江曉源(交通大學教授):
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通過追溯自古希臘至現代的曆史,以音樂家、建築師、作家等不同職業為例,讨論匠人與藝術家、制造者與使用者、技巧和表達、實踐和理論之間的種種複雜關系。展示了作者的廣博隻是和學術洞察力,标志着桑内特的文化唯物主義已達成熟境界。
楊宇東(第一财經日報執行總編輯):
對于匠人在文明史中的地位,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高的評價!這本書不止重新定義了“匠人”,更是通過桑内特宏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學術積澱,重新尋找到了匠藝的最初起源——基本的人性沖動,是為了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并且,匠人精神不僅幫助人類脫離了洞穴,也是通向科學和藝術的必由之路。
它也是一部極具野心的作品,面對匠藝活動在工業社會中的逐漸式微,桑内特透過條分縷析的講述,還匠人以尊嚴:匠人的工作方式使其在物質現實中找到歸宿,匠藝活動本有人性的光芒,因為我們“建立社會關系的能力,其實和我們在制造物品時使用的那些身體能力是相同的。”
維舟(書評人):
理想的匠人生活,其實便是理想的人類生活:清楚自己面臨的困難在哪裡、通過掌握技能去完成自身的創造性任務,桑内特堅持認為“幾乎所有人都能變成優秀的匠人”。
如您對這本《匠人》感興趣,
試試長按下圖二維碼或戳文末“閱讀原文”吧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别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