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下卷十三集? 聲律啟蒙【卷上】三江(sānjiāng),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聲律啟蒙下卷十三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聲律啟蒙【卷上】三江(sānjiāng)
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
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
青布幔,碧油幢,寶劍對金缸。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逢。
秋雨潇潇漫爛黃花初滿徑;春風袅袅扶疏綠竹正盈窗。
注音:
lóuduìgé,hùduìchuāng,jùhǎiduìchángjiāng。
róngchángduìhuìzhàng,yùjiǎduìyíngāng。
qīngbùmàn,bìyóuchuáng,bǎojiànduìjīngāng。
zhōngxīnānshèjì,lìkǒufùjiābāng。
shìzǔzhōngxīngyánmǎwǔ,jiéwángshīdàoshālóngpáng。
qiūyǔxiāoxiāo,mànlànhuánghuāchūmǎnjìng;chūnfēngniǎoniǎo,fúshūlǜzhúzhèngyíngchuāng。
注釋:
巨海:浩瀚大海。例句:踰崑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于三萬裡。巨海一邊靜,長江萬裡清。
蓉裳:蓉裳是指芙蓉做的裙子。芙蓉最早為蓮(荷花)的别名。裳(音嘗cháng)是古時下身穿着的裙裝,男女都穿。例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蕙帳:則是指用香蕙草薰的帳子。香蕙,古代著名的香草,多産于零陵,又名零陵香。古代習俗燒蕙草以薰除災邪。例句:鬥草憐香蕙,簪花間雪梅。
這兩句的對應,除字面詞性相對之外,芙蓉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香蕙有祛穢臭之芬芳,這都是君子情懷的寄托。
玉斝(jiǎ):盛行于商周時代的三足圓口酒器。例句:興來時斟玉斝,看天上碧桃花。
銀釭(gāng):銀質的古代燈具。例句:鬥轉更闌心杳杳,将曉,銀釭斜照绮琴橫。
這兩句酒具與燈具的對應,很可能是源自宋代詞人晏幾道那首脍炙人口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顔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這首詞寫作者與一個歡好的女子久别重逢。上片回憶當年佳會,初見時情濃如酒,舉杯成歡;過片寫别後思念,憶相逢實則盼重逢,相逢難再以緻結想成夢;結尾寫久别重逢,竟又将真疑夢,隻管就着燈火欲将這驚喜的重逢看個真切。
青布幔(màn):青布搭成的帳篷,又名青廬,是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的北方一帶有此風俗,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例句: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碧油幢(chuáng):唐代大臣挂有綠色油布帷幕的官車。幢,指古代的旗子。例句:試把十年辛苦志,問津同拜碧油幢。安得此歡真入眼,碧油幢擁主人翁。
這兩句的對應,除字面詞性之外,青布幔代表情場得意,碧油幢寓意仕途風光。正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寶劍:珍貴的名劍。例句: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金釭:金屬鑄造的箭镞。勘誤:原文此處的“金缸”或為作者筆誤。金缸:一作珁(音瓷,古文同瓷),長頸甕。例句: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清凝照悲啼。醢(音海)酒千缸。豈惟閑伴倒金缸。畢竟,前面才用到了銀質的燈具,以車先生逸群之才,實在沒多大可能和必要,在一段短文裡,兩次拿出隻是材質略有不同的燈具說事兒。而且寶劍和金燈這兩樣物事在語境上,還殊乏對應之處。而釭與缸是通假字,此處若作金釭,則可解為金屬鑄造的箭镞。武器對武器,才講得通。甚至不排除金釭本就是指寶劍。《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有兩柄絕世寶劍,削鐵如泥,其中一把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倚天劍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掌管。後于長坂坡被趙雲奪走,趙雲得青釭寶劍相助,如虎添翼,槍挑劍劈,得以在曹軍中單騎救得少主脫險。如此一來,寶劍對金釭,如果作劍名理解,雖然有合掌對之嫌,但合掌對隻是詩家所忌,而聲律啟蒙作為蒙學教材,本來就常用不同字詞表達相似意義,正如:樓對閣、戶對窗。大同小異之合掌相對,正合此例。
忠心安社稷:此為《孟子盡心上》: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也。語句化用。
利口覆家邦:這是《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語意化用。
世祖中興延馬武:王莽新朝末年,馬武參加了綠林軍起義,後投奔劉秀。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年号世祖,帝号光武,馬武任侍中、騎都尉,與虎牙将軍蓋延等擊敗劉永割據勢力,為漢朝中興屢建戰功。這裡的延是引進、招攬的意思。
桀王失道殺龍逄(páng):亦作龍逢,逢是逄的本字。桀王,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曆史上與商纣王齊名的亡國暴君。桀王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殘害忠良。大臣關龍逄力谏桀王:如今君上用錢揮霍無度,殺人沒完沒了,民心已經喪失,天命難以保佑。桀王說:我有天下,猶如天上有太陽,除非太陽滅了,我才會亡。遂殺死關龍逄,喪失道義民心的桀王最終被商湯推翻,桀王被俘,被放逐并死于南巢。
拿前朝君王說事兒,是車老先生的拿手好戲。這裡用了兩位君主對待賢良能臣的不同态度來相對照,光武帝重用和信任馬武,迎來了漢朝的中興;桀王倒行逆施,不聽忠言,殺害賢良,最終落得亡國被俘。
秋雨潇潇,漫爛黃花初滿徑:秋雨潇潇,絢爛菊花鋪滿小路。即使在蕭索的秋天時節裡,極富生命力的菊花,昂揚地盛開,隻把愁煞人的秋風秋雨當做是生命的滋養。這是對宋代朱淑貞《暮秋》:潇潇風雨暗殘秋,忍見黃花滿徑幽。這一悲秋詩意的積極化用。
春風袅袅,扶疏綠竹正盈窗:春風吹拂,茂盛綠竹掩映紗窗。扶疏指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緻。這是南朝齊國詩人謝朓《詠竹》: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月光疏已密,風聲起複垂。詩意的化用。
梅蘭竹菊被中國文人稱為四君子。品質分别對應着:傲、幽、堅、淡。正是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梅蘭竹菊成為了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這裡黃花與綠竹的對應,也是與開篇蓉裳蕙帳之君子情懷的前後呼應。
旌對旆,蓋對幢,故國對他邦。
千山對萬水,九澤對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對鐘撞。
清風生酒舍,皓月照書窗。
陣上倒戈辛纣戰,道旁系頸子嬰降。
夏日池塘出汲浴波鷗對對;春風簾幕往來營壘燕雙雙。
注音:
jīngduìpèi,gàiduìchuáng,gùguóduìtābāng。
qiānshānduìwànshuǐ,jiǔzéduìsānjiāng。
shānjíjí,shuǐcóngcóng,gǔzhènduìzhōngzhuàng。
qīngfēngshēngjiǔshě,hàoyuèzhàoshūchuāng。
zhènshàngdǎogēxīnzhòuzhàn,dàopáng jìjǐngzǐyīngxiàng。
xiàrìchítáng,chūmòyùbōōuduìduì;chūnfēngliánmù, wǎngláiyínglěiyànshuāngshuāng。
注釋:
旌(jīng)對旆(pèi):旌是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後泛指普通旗幟;旆是古代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詩文中的旗幟。一般借指軍旅。例句:漢兵将滅虜,王粲始從軍。旌旆邊庭去,山川地脈分。
蓋對幢(chuáng):古時将軍刺史的儀仗,稱曲蓋、赤幢。亦借指刺史、郡守。例句:幢蓋方臨郡,柴荊忝作鄰。
故國對他邦:故國指祖國、故鄉。他邦指他國、異鄉。例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北望是他邦,紛吾即遊士。
一般來說,聲律啟蒙裡面的韻文,并非如寫詩填詞一樣,需要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但在這段韻文裡,如若多加揣摩,卻不難看到三個亡國君主落寞的背影,并從中讀出一個相對統一的立意。
一開始的旌旗官駕,再拉開千山萬水,引出故國他邦。這樣的氛圍,很容易将之與亡國被俘往北宋京師的南唐後主李煜聯系起來。還有商纣王、秦子嬰。雖然亡國的原因各異,慘死的結局卻殊途同歸。即便是最後兩句看似宕開一筆寫景的閑聯,成雙成對的浴鷗飛燕,也未必沒有暗喻曆史的無獨有偶之意……
千山對萬水:形容山重水複,比喻路途遙遠而艱險。例句:千山疊成嶂,萬水瀉為溪。萬水千山路,孤舟幾月程。
九澤對三江:指華夏古代的九大湖泊。《周禮夏官職方氏》把澤、薮并稱,其名稱及位置如下:揚州具區;荊州雲夢;豫州圃田;青州望諸;兖州大野;雍州弦蒲;幽州貕養;翼州楊纡;并州昭餘祁。但自古對九澤所指頗多争議,可視為泛指湖澤。最早提出三江的是戰國時期《尚書》,指太湖附近的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現代有代表性的三江一是西南三江: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因三江源而蜚聲海内外;二是東北三江:黑龍江、烏蘇裡江和松花江,因三江平原而世人皆知。春聯上“财源茂盛達三江”,就是寓意财源滾滾,如三江奔流,通達天下。九澤和三江的對應,便是胸懷天下之意。
山岌岌(jí):山勢高聳的樣子。例句:攢峰勢岌岌,翊辇氣雄雄。
水淙淙(cóng):流水發出的聲音。例句:淙淙三峽水,浩浩萬頃陂。
鼓振對鐘撞:鐘和鼓都是古代禮樂器。亦指權貴人家的音樂。代指富貴。例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鐘鼓馔(zhuàn)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清風生酒舍:李白《雜歌謠辭襄陽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皓月照書窗:唐代盧仝《聽蕭君姬人彈琴》:拂衣屢命請中廢,月照書窗歸獨眠。唐代獨孤及《和大夫秋夜書情即事》:鈴閣風傳漏,書窗月滿山。
陣上倒戈辛纣戰:《史記》載:周武王伐商,在牧野會戰中,商朝兵士在陣前倒戈,商纣王被迫登鹿台自焚。辛纣:商纣王。
道旁系(jì)頸子嬰降:《史記》載:劉邦率軍逼近鹹陽時,秦朝末代國王子嬰,以繩系頸,素車白馬投降。
夏日池塘,出沒(mò)浴波鷗對對:鷗鳥成雙成對地在夏天的池塘裡戲水。例句:雨晴巢燕急,波暖浴鷗閑。
春風簾幕,往來營壘燕雙雙:雙飛雙栖的燕子在春風裡銜泥築巢。營壘即築巢。例句:旅食驚雙燕,銜泥入此堂。
铢對兩,隻對雙,華嶽對湘江。
朝車對禁鼓,宿火對寒缸。
青瑣闼,碧紗窗,漢社對周邦。
笙箫鳴細細,鐘鼓響摐摐。
主簿栖鸾名有覽,治中展骥姓惟龐。
蘇武牧羊雪屢餐于北海;莊周活鲋水必決于西江。
注音:
zhūduìliǎng,zhīduìshuāng,huàyuèduìxiāngjiāng。
cháojūduìjìngǔ,xiǔhuǒduìhángāng。
qīngsuǒtà,bìshāchuāng,hànshèduìzhōubāng。
shēngxiāomíngxìxì,zhōnggǔxiǎngchuāngchuāng。
zhǔbùqīluánmíngyǒulǎn,zhìzhōngzhǎnjìxìngwéipáng。
sūwǔmùyáng,xuělǚcānyúběihǎi;zhuāngzhōuhuófù, shuǐbìjuéyúxījiāng。
注釋:
铢對兩:铢和兩都是古代重量單位。《漢書律曆志》載:“二十四铢為兩,十六兩為斤。”铢兩比喻極其輕微的分量。成語裡有铢兩相稱、铢兩悉稱兩詞,都是形容兩者輕重相當,近義于半斤八兩的意思。
華(huà)嶽:華嶽即西嶽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境。素以高險著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據考,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華之名始廣。中華之華,即源于華山,華山故稱作華夏之根。例句:巫峽忽如瞻華嶽,蜀江猶似見黃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山華嶽低,此恨誰知?
湘江:即潇湘、蒸湘、沅湘,稱為三湘。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在詩詞中出現,多與兩個故事有關,一個傳說是湘妃斑竹,如屈原《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就是最早的歌頌二妃的不朽詩篇。如唐代李商隐《淚》: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灑幾多。唐代高骈也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另一個傳說是投水自盡的楚大夫屈原。如唐代白居易《曲江感秋》:遂師廬山遠,重吊湘江屈。
二者的對應意義就在于,如果說華嶽是華夏的聖山,湘江就堪稱是中國的情水。
朝車(cháojū)禁鼓:朝車即古代君臣出入朝廷之車。禁鼓即設在宮城谯(qiáo)樓上的宵禁之鼓。例句:雉扇合蓬萊,朝車回紫陌。禦街一夕無禁鼓,玉辂順動西南馳。
宿(xiǔ)火寒釭:宿火指隔夜未熄的火,預先留下的火種。寒釭指寒夜的燈光。例句:香爐宿火滅,蘭燈宵影微。焰短寒釭盡,聲長曉漏遲。
青瑣闼(tà):闼,宮中小門。青瑣闼原指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後借指宮廷,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築。亦指刻镂成格的窗戶。例句:步檐青瑣闼,方幰畫輪車。曉漏追飛青瑣闼,晴窗點檢白雲篇。一個卓文君聽琴在青瑣闼,一個崔莺莺待月在粉牆邊。
碧紗窗:裝有綠色薄紗的窗子。例句:最好淩晨和露看,碧紗窗外一枝新。深淺檐花千萬枝,碧紗窗外啭黃鹂。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漢社:指漢朝。社,指社稷,祭土地神和谷神的神壇,代表國家。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共傳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代文化統一、四夷賓服,促使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型,華夏族自漢以後也逐漸改稱為漢族。以至于大唐盛世時,還常與漢相提并論,以漢家天子稱呼唐皇帝。如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唐代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周邦:指周朝。邦指國家,古代諸侯的封國叫邦。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分西周東周,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後經曆戰國割據,秦滅六國而完成一統中國。
周與漢,都是華夏文化的重要朝代,統治時間都較長。
笙箫鳴細細:笙箫,是中國古代兩種吹奏型管樂器,聲音輕柔悠遠。例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歌管樓台聲細細。
鐘鼓響摐摐(chuāngchuāng):鐘鼓聲洪亮。摐摐是指撞擊鐘鼓的象聲詞。例句:羽旄飛馳道,鐘鼓震岩廊。
主簿栖鸾名有覽:東漢名士仇覽,字季智,又名香,先為蒲縣亭長,後為考城縣令王渙的屬官主簿,主管文書簿籍之事,自稱做鷹鹯(兩種猛禽,比喻勇猛)不如做鸾鳳(鸾鳥和鳳凰,比喻美善),縣令王渙曰枳殼非鸾鳳所栖。遂贈仇覽路費,推薦他到京城太學發展。仇覽後成為著名的賢人,被譽為方正之士。
治中展骥姓惟龐:龐統,字士元,是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初與諸葛亮齊名,劉備曾以他為來陽令。在縣不治事,魯肅與劉備皆稱他不是百裡之才,隻有使他的官位在治中别駕間,才能展其骥志。治中、别駕,皆朝廷較大官職。
這兩句的對應,都是說有大才大德的人,需要在更大的舞台上,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蘇武牧羊,雪屢餐于北海:蘇武為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出使匈奴時被扣留,後至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渴飲雪水,饑吞氈毛,曆盡艱辛,居匈努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将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莊周活鲋(fù),水必決于西江:戰國時期,莊周家貧,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無奈之下,他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米。監河侯聽了,故作大方地說:好啊,沒有問題!不過,等我收了地租錢,才能借給你三百斤糧食,可以嗎?莊周聽了就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莊子因事外出,在一條車轍之中發現一尾鲋魚,那魚請求莊子給他一些水以活命,莊子慨然表示要去引西江的水過來救他存活。也是成語“涸轍之鲋”的由來,諷刺毫無誠意的虛僞作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