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10:04:49

雖然曆朝曆代保家衛國乃是臣民應盡的義務,但是朋友們沒有看錯,唐代的百姓确實不想當兵!理由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都知道士兵打仗需要糧饷,糧食需要農民來耕種,農民種糧食自然需要田地,田地的供給分配政策是由國家政府組織決定,所以請容許我簡單介紹一下唐代的中央政府組織-三省一台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1

三省六部簡介

三省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省負責發令,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書省發出。

一般情況是中書發布命令,由中書諸位舍人各自拟稿,由中書令從衆多稿件中選定一稿成為正式诏書呈送皇帝畫“敕”确定。

之後送交門下省由門下侍中覆核,如果認為诏書中有不妥之處可以批注封還。因為批注封還後需要退回到中書省再行修改,而中書省不明其問題所在,這就往往需要多次修改。

這裡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把兩個部門放在一起,這樣遇到問題可以當面協商,不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了嗎?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2

政事堂-國家最高機構

其實古人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後來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在中央設立了政事堂,中書省在發布命令前,先與門下省在政事堂由兩部門一二把手參會讨論,意見統一後再正式發出。

政令發出後就需要執行了,這就說到了中央行政部門-尚書省

尚書省是唐代中央政府最大的行政機構,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稱六部。六部都在一個“都堂”裡工作,“都堂”為一個大辦公廳,兩旁為左右兩廂,吏禮戶在左,兵刑工在右,由左右仆射分别領導。每部分為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一把手上午在“都堂”集體辦公,下午回本部再分别辦公。

六部根據中書省的政令,按照權屬不同分别轉交地方政府執行,唐代地方政府也是由州和縣組成的,終唐一朝大約有350多個州、1500多個縣。

州分三等:上中下三等

十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

州設立刺史為地方高級行政首長,負責地方上的全部事務。中央既要定期對刺史進行政績考核,監督地方行政。也為了掌握地方真實情況,于是就設立了禦史台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3

禦史台-皇帝的親信團

禦史台分為左右禦史。

左禦史:監察中央政府(主要監督尚書省之六部)

右禦史:監察地方政府(共有十道監察使)監察使被派到各地區巡視觀察,實際上停駐地方,成為地方最高長官。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禦史作為中央委派的官員在地方上權力是很大的,如果監察使巡視邊疆,在邊防停駐下來,中央要他對地方事務随宜應付,全權支配,他就成為了節度使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4

威脅中央的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揮軍事,管理财政,該地區人事大權亦在掌握之中,這便是了“藩鎮”,唐代節度使多是武人擔當,這就形成了軍事割據。

國家的本意是想加強中央集權,由中央指派官員到地方任職,是為了便于監督地方官員,結果卻是節度使借由國家命令,來壓制地方官員後,培植自己的勢力返回頭去對抗中央,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即由此産生!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5

安史之亂

那麼如果官員是優秀的是不是就能避免這個問題的發生呢?

那就要談到唐代的科舉制度了。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6

唐代科舉

唐代選拔人才改漢末陳群的“九品中正制”為“懷牒自列”,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考試。

除了經商或工人,隻要“身家清白”皆可報名。由禮部舉行考試,考試及格即為進士及第。再經過吏部進行面試,決定任用的官職。此即“科舉”制。

但是最大的問題也是“身家清白”。這個門檻過低,造成了考生數量的無限增加,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不得不增加錄取名額,也就擴大了政府的組織範圍,在正式官員之外設立“員外”、“後補”。“求官者十于士,士無官,官乏祿,而吏擾人”。官員數量多了,良莠不齊,官員素質就難以保證了。

根本上講:士兵訓練、打仗消耗的是錢糧。唐代稅收制度一開始采用“租庸調”。

租:國家配發人民田地進行耕種,年老後繳還,租種時期負擔相當的租額。租額僅為四十稅一。

庸:勞役,人民向國家定期提供義務勞動,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

調:土産貢,人民以各地土産貢獻給中央,以絲綢和麻織品為主。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7

“租庸調”制度

後期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根據一年夏秋兩季收稅,故稱“兩稅”不再按照戶口冊來收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以居住地為準,居住在哪就要承擔納稅義務,“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就是說擁有多少田地繳納多少租稅。

但是,改“租庸調”為“兩稅”,遇到勞役,政府又要增加新項目,這就造成了重複收稅的現象,同時因為“租庸調”時期數據更新過于頻繁,統計官員疲于應付,再加上當時科技水平落後,調查更新非常不變,往往敷衍了事,使得以前的賬籍制度混亂。

特别是田畝收稅改“量入為出”為“量出為入”這就是不再調查統計每年的人口、土地變化,隻根據之前賬籍制度制定的稅額,作為下一年度的征收标準。

政策上缺乏靈活變通,變成了一種硬性規定,自此之後,各地攤派現象加劇,豐年還好,遇到災年,不少家庭破産逃亡。

可想而知,遇到洪澇災害,那些逃亡戶跑到富鄉,富鄉勞力增加,而稅額固定不變,分攤得就更加輕松了,就形成全國租稅輕重不等,走上窮苦的更窮苦,富裕的更富裕,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

唐朝前期四處征戰,軍費消耗頗多,所以在兵役制度上實行: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8

全兵皆農

全兵皆農

就是把武裝集團變成生産集團,要求每個軍人都要種田,全兵皆農制,當時稱為“府兵”。

在地方行政區域裡劃出一部分軍事區域,此軍事區域就稱為“府”,唐代稱為“折沖府”

府分三等:1200人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

當時規定上等、中等居民可以報名當兵,政府挑選錄取後可以免稅,但是不提供糧饷,随身武裝也需要軍人自己解決。

一個府大概相當于一個軍區,唐代全國大約有八百個府,大約60-80萬軍隊。這幾十萬士兵并不需要國家一文錢、一粒米來供養,他們自己有田地,他們一邊保衛國家,一邊自力生産。

府兵二十歲開始服役,每個府兵到中央宿衛一年,其他時候都回到本府,農閑操演,農忙耕田。

至于軍官,在中央設十六個衛,各衛設大将軍,需要打仗由大将軍統領出征,戰事結束,兵歸于府,将歸于衛。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9

唐代大将軍

武将立功以勳名獎勵,勳名有爵号而無實權,最高勳爵留在朝廷作大将軍,其他大多數還是回去種地,勳爵更多的是代表榮譽,實際上武官大多有勳無權,也就不會幹預朝政,使得國家比較穩定。

表面上看,壓制武将使得國家更加穩定了,但是弊端也就此顯現出來:

1.府兵制度後期因為國家安定,戰事減少,幾萬人輪值到中央沒有事情做,慢慢成為中央大臣建造府邸的苦力,受人輕視。

2.軍隊士兵打仗犧牲後的撫恤工作,因為地方官員的疏忽,常常得不到褒獎慰問。

3.武将社會地位低,使得報名參軍的積極性不高,新的兵員補充不上,老的士兵不能複員,軍隊整體素質不斷下降,使得兵源枯竭。

本土兵員枯竭,而政府漸漸積累起來财富變得有錢有勢,慢慢開始購買外族人當兵,邊疆上逐漸都變成了外國兵。

需要看到的是:邊疆地區守衛的是國家的安全,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國防重任交由外人把手,卻不加提防,加上節度使制度,終造成藩鎮割據,威脅中央政權。安祿山、史思明皆因此得勢,從而起兵造反,作亂國家,為禍一時,使得大唐逐漸衰落!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10

藩鎮割據威脅中央

大唐藩鎮割據起因(什麼本地人不當兵)11

安史之亂

總的來看,大唐整體的國家戰略是希望底層老百姓能夠過上溫飽日子,但是土地不斷兼并、稅收上的混亂、對武将的壓制、本土兵源的枯竭都對國家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上這恐怕也是大唐所始料未及的吧。

我覺得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應該随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修改,隻要本着為國為民的核心不變,就一定能夠找到适應當時的好制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