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時分,和煦的陽光照在米行街社區的一個院子裡,被樹枝打散後的光細碎的落到地面上,院子裡的老竹椅上也散落了斑駁的光影,竹椅上坐着一個人,她的雙手靈巧的操控着面前的線絲,一圈一繞一截一串,手指在線圈中劃出一條條美麗的弧線,宛如魔法一般讓人迷醉。
這雙手的主人就是家住米行街社區的手工編織達人姚一浩。姚奶奶是1931年生人,今年已經86歲了,自從五年前老年大學開設手工工藝班後,她就參加了這個班,直到現在。“現在在手工班裡學到的東西其實和以前教的都差不多,那些基礎的早就學的很熟練了,更多的是想和其他人一起讨論研究新鮮的編織樣式。”姚奶奶笑呵呵的說。
在編制班裡像姚奶奶一樣的堅持五年時間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隻來了幾次,“在班裡,有些人學了兩節課就覺得太難不想學了,我總是會勸他們多學幾次,多練幾次就會簡單的,但還是有很多人半途而廢。”正聊着,姚奶奶起身走進屋裡拿出了一些她編好的作品,裡面有動物,有植物,有生活用品,每個種類的作品都栩栩如生。
其中一隻藍色的小狗,吐着舌頭,聳着耳朵,後腿蹲着半坐在地上,擡着頭,烏黑的眼睛望着你,仿佛會汪汪的叫出聲;幾隻五彩斑斓的蝴蝶,兩對美麗的大翅膀顔色豔麗,色彩鮮明,好像會翩然起舞于空中;兩顆花生一黃一粉,其中的紋路深淺縱橫,讓人看着好生喜歡,其他的作品,像粉色的小豬、棕色的小馬、紫色的葡萄、紅燦燦的辣椒無一不是栩栩如生。“剛開始的時候我學習的是編中國結,這個用來練習基本功是蠻不錯的,後來老師教什麼我就編什麼,到最後我就開始編我自己比較喜歡的種類。”姚奶奶比較喜歡編動物,家中最多的就是動物的編織品。“現在很多的樣式都是從電腦上下載下來,或者和其他人讨論出來的,電腦上的樣式比較新穎,也比較好看,不過都是人家幫我下載下來的,我可不會電腦。”姚奶奶笑着對記者說到。
手工編織其實已經存在于我國民間手工藝品中很多年了,千百年來,我國古代先民利用身邊的資源,用他們的巧手制造了許許多多工藝性很強的小物件,其中用繩線編結和編織的物件在我國傳統的工藝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編結,就是用線、繩編織出各種花樣的網袋或飾物,古代俗稱“绛子”或“絡子”。姚一浩奶奶編織的手工藝品就屬于其中之一。說起編結的手法,姚奶奶笑着拿出了她正在做的一個壽桃樣式的編織品,向記者示範了起來。“線編的基本就是打結,一個作品就是由這樣無數個結頭組成的。”姚奶奶說完就用嘴叼起線頭,手拿線絲開始編結,編了一會後壽桃變成了更加生動的樣子。
在手工編織中,姚一浩奶奶就隻使用一雙手和一條線,沒有任何其他的工具。“線有兩種,一種是細線,一種是粗線,兩種不同的線有它們各自适合的編結物品。”姚奶奶向記者介紹,有些動物像小狗就适合用細線來編,這樣看起來比較精緻,像蛇這種就适合用粗線來編,看起來比較舒服。但是細線編起來更費眼力和精力,編一隻小蝴蝶要花上三個小時的時間,而編織一隻小狗就需要一星期以上的時間,其中使用的細線更是要超過50米。“編結時候買線也需要多注意,有時候想用個綠色的線,讓人幫我從網上看好,等寄到家裡卻發現裡面存在着色差,一旦顔色和想象的不一樣,這個線就不能用,所以現在我通常是在上課的時候向老師買線,這樣就不會出現色差的問題,線的顔色也比較全。”姚奶奶說。
五年的時間裡,姚奶奶編出來的作品已經有上千個,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送人了,“有人來我家看見了覺得喜歡,那就送給他們,他們開心我也開心。”姚奶奶笑着說到,“編這些小玩意兒也是我自己的興趣,每編好一個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算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了。”
吳興在線 作者 孫逸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