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禦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兼工書畫。
今天複習蘇轼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原文如下: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的大意是:昨天夜裡,我和朋友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而複醒,醒了又飲,飲後再醉。幾番酒醉,幾番折騰,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此時,家童早已熟睡,鼾聲如雷,遠遠可聞。任憑我反複叫喊,拍打院門,也沒有應聲。無可奈何,隻好拄着拐杖,伫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身在宦途,身不由己,長長抱怨自己的身子卻不能自己做主。當官的人呢,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奔走鑽營?什麼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名利?什麼時候才能不再四處周旋忙碌?夜深風靜,水波不興,水面僅有細細的波紋,就像绉紗一樣細密平滑。真想乘上小船,從此在官場上消逝,遠離黨争和權鬥。自由自在,無牽無挂,飄蕩在煙波江河中,遊走在浪濤湖海裡,随波流逝,任意東西,了卻餘生。
43歲那年,蘇轼因烏台詩案,谪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臯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号東坡居士。還在那裡築屋名曰雪堂。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轼來說,此時是劫後餘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萦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鞋,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在此背景下,蘇轼創作了這首詞,當時他已被貶黃州第三個年頭。
蘇轼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記叙了深秋之夜蘇轼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臯的情景。刻畫出一位風神蕭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展示出一種達觀的人生态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全詞分别采取寫景、叙事、抒情、議論等藝術表現手法,浪漫飄逸,富有情調,水乳交融,不假雕飾,刻畫傳神,生動形象,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文如其人,個性鮮明。寫出了谪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
整體來看,這首詞情、景、理三者妙合無垠。後人之所以對蘇轼推崇備至,不僅僅折服他無以倫比的才能,主要還是崇尚其豁達達觀的處世态度。其實,從這首詞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其豁達的人生态度,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經曆了一次又一次挫折,尤其是發生烏台詩案,曆盡宦海風波、九死一生,逐步磨煉出來的。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遠禍。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産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吟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如此浪漫飄逸,如此詩情畫意,這樣的詩句,也隻有在東坡如此磊落豁達的襟懷裡,才能自然而然地流出。
2021年8月13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