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南上臘江村

河南上臘江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2:57:26

河南上臘江村?編者的話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實現718.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實現9536個貧困村退出,其中最後一批52個貧困村,于年底前脫貧摘帽這些貧困村都是脫貧攻堅戰最難啃的硬骨頭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收官之年,我們走過了怎樣的曆程?聚焦典型縣、鄉、村,總結可供借鑒的脫貧攻堅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近日,本報記者先後奔赴南陽、洛陽、新鄉等地,進農戶訪農家,采訪堅守陣地默默奉獻的扶貧人、帶領群衆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基層幹部、轉變觀念勤勞緻富的脫貧戶,寫出一批接地氣、冒熱氣的報道從今天開始,本報陸續推出,敬請關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河南上臘江村?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河南上臘江村(上臘江村的一代一路)1

河南上臘江村

編者的話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實現718.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實現9536個貧困村退出,其中最後一批52個貧困村,于年底前脫貧摘帽。這些貧困村都是脫貧攻堅戰最難啃的硬骨頭。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收官之年,我們走過了怎樣的曆程?聚焦典型縣、鄉、村,總結可供借鑒的脫貧攻堅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近日,本報記者先後奔赴南陽、洛陽、新鄉等地,進農戶訪農家,采訪堅守陣地默默奉獻的扶貧人、帶領群衆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基層幹部、轉變觀念勤勞緻富的脫貧戶,寫出一批接地氣、冒熱氣的報道。從今天開始,本報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王東亮 馬丙宇 王旭

“我給你發個位置啊,先按導航上山,快到的時候你打個電話,有一截兒可能不好開上來,我找人去給你開。”12月8日,挂掉輝縣市南寨鎮黨委副書記郭骞的電話後,記者一行小心踩着油門,就朝着上臘江村進發了。

老一代

靠大山吃大山

爬了好一陣挂壁公路和盤山公路,繞了數不清的彎彎坎坎,小心着路邊的懸崖峭壁和萬丈深淵,踏着7天前下的還未融化的道路積雪,在一聲“本次導航結束”的提示語後,上臘江村映入眼簾。

遠處是巍峨聳立、層巒疊嶂的太行山脈,皚皚白雪點綴在山間,近處是傳統古村落的煙火氣息,甯靜而淡然。

“前幾天剛下過雪,山上溫度低,雪還沒化,沒想到你們還能開上來。”郭骞這麼說是有道理的。

上臘江村位于輝縣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區,平均海拔1160米,是真正在高山上的村落,而這條通往村裡的6.63km盤山公路是去年才投入使用的,山路崎岖又艱險,沒走慣的人郭骞自然要多些擔心。

追溯到上個世紀,村裡交通不便利,老一輩人下趟山都很難,有的人幹脆就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哪也不去了。那一代的上臘江村人,不出大山,生活也能樂着過。

“大山是個寶,這兒的氣候土壤适合種山楂,那時候誰家有兩棵山楂樹,就能蓋房、娶媳婦。”輝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上臘江村第一書記王保凱說,“80年代,一斤山楂能賣到一塊半,一個山楂合到幾毛錢,現在一斤還是賣一塊半,都是一塊半,能一樣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交通閉塞、思想觀念落後的上臘江村,跟不上發展形勢了,2017年年底被劃為深度貧困村,加上村“兩委”班子各自為政,勁兒不朝一處使,誰能帶領上臘江村脫貧緻富,村民心裡都沒個譜兒。

如何重組村“兩委”班子,凝聚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南寨鎮黨委可沒少想“招”。

“石書記來了,比以前的書記好,是真把我當成親人。”62歲的貧困戶路成貴眼神堅定。

路成貴口中的石書記,是上臘江村黨支部書記石獻東,今年50歲的他,是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輝縣市供電公司法制辦公室主任,父親一輩就是上臘江村人,5月27日是他來村裡上任的第一天。

“隻花了一個星期,石獻東就跑完了上臘江村的5個自然村,走訪了住在村裡的38人。”郭骞說,他不停勁兒地東奔西跑,走太多山路,導緻腿部浮腫,可還是停不下為村裡發展奔波的腳步。

“虧得是郭書記、王書記、石書記來了,還有那些我記不住名的,對我們可好。”62歲的路成貴細數着村裡的扶貧幹部,生怕落下誰。

不怪路成貴年紀大、記性差,是來上臘江村扶貧的幹部太多了。

郭骞、王保凱、石獻東、李維鴻、陳水生、朱家琦、呂江青、楊修鵬……幫扶單位也不少:輝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輝縣市供電公司、輝縣市人民醫院……

扶貧幹部人數都快趕上常住在村裡的村民了。

“那可不,村裡81戶205口人,常住人口38人。”石獻東說,“這會兒還有十幾戶在這住,往後天更冷了,都住山下去了。”

山下的佳怡社區是上臘江村的易地搬遷房屋所在地,路成貴老兩口也分了一套,可他們還是習慣住在山上的老房子裡。

“姥,你要上去住,得凍死你。”路成貴的老伴兒司先英笑着說起大外孫的童言無忌。

新一代

靠青山造金山

放着新房暖氣不用,老兩口咋願意上山來?

“在山下住吧,就是給閨女帶帶孩子,上來住能幹幹活兒,鍛煉身體,還能領點錢。”司先英說。

村裡給路成貴和司先英安排了公益崗位,路成貴滿勤每月能拿950元,而司先英不滿60歲,可以擔任公益崗位的管理員,每月能拿1700元。除此之外,老兩口給遊客當模特還有額外收入。

“這幾年,我們村依托大山發展鄉村旅遊,尤其是春夏兩季,吸引很多外地遊客來村裡遊玩,還有攝影愛好者找村民當模特,有時還給他們塞點錢。”王保凱說。

給你塞多少錢?“沒有算。”路成貴害羞地笑了笑,一雙炯炯有神的清澈眼眸折射出山裡人的樸實和善良。

“有時候人家給,他們也很不好意思要。”郭骞補充道。

來村裡的遊客多了,村“兩委”琢磨着咋樣把人留下來,咋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讓村民受益。

“我們剛剛和北京融金伽集團簽訂框架協議,把村民的房子流轉給他們建民宿,大點的房子一年流轉金1200元,小的1000元,流轉20年,20年後,房子就留給村民。”石獻東說,“等到民宿動工時,需要大量用工,村民還能就近務工,多美!”

“我們非常看好上臘江村,要把它打造成中國民宿第一村。”北京融金伽集團副總經理劉久章說。

在上臘江村的規劃設計中,隻有村委會是小木屋樣式,剩下的房屋全部建成石頭房。

離村委會不遠處住着71歲的脫貧戶石明智,他一邊聽着電視裡中央15套播放的“唱響新時代”的音樂節目,一邊撥弄着屋裡長方形簸箕上晾幹的切片山楂。

簸箕上足足壓了四層,有山楂片和蘿蔔片,這是石明智在為明年開春的遊客做準備。

“一袋10塊錢,買的人可不少,山楂泡水好東西啊!”石明智從閣樓上拿出包裝好的袋裝山楂,飛快地爬下梯子展示起來。

光是賣賣山楂片、蘿蔔片、幹豆角,石明智一年就能賣上3000元。像石明智這樣的脫貧戶,上臘江村還有133人。

不隻是石明智家有山楂,村裡基本家家戶戶都種山楂,上臘江村的山楂種植延續到了現在。

下山賣太遠,等人家上山收,價格又便宜,不劃算。為了讓村民的山楂有銷路,更方便售賣,村裡引進了一家山楂制品加工企業。

“村民直接銷售給我,我再雇幾個婦女,幫我加工成山楂罐頭。”山楂制品加工企業老闆陳華鑫說,“現在已經做好3萬多瓶,就等着賣了。”

上臘江村:老一代守着山,山間有情;新一代也守着山,山間有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