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 8月17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評估,從今年6月13日至今的我國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經達到了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強。
根據中央氣象台8月17日的預報,從17日至26日,四川盆地、江漢、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續性高溫天氣,局地最高氣溫可超4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智協飛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咨詢專家,研究方向包括短期氣候預測、數值天氣預報等,曾承擔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業務系統的研發等多項任務。他總結,我國正在經曆的高溫天氣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如此極端的高溫天氣與大氣環流的異常密切相關。簡單解釋為,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範圍偏大且強,南亞高壓位置偏東,二者又相向而行,從而影響了我國局部地區的氣溫。
這隻是短期的自然現象,但是“高溫”已經是全世界範圍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人類都要面臨的共同話題。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年5月的通報,未來五年全球年均溫度有50:50的幾率,至少有一年暫時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這一可能性也正随着時間推移而增加。
1.5℃是紅線。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設定了長期目标,用以指導各國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将本世紀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内,同時努力将升溫進一步限制在1.5℃以内(以工業化前為基線)。根據WMO關于《全球氣候狀況》的臨時報告,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基線高出了1.1°C,留給人類的空間已不到0.5℃。
智協飛說,氣候變化是一個風險倍增因素,使已經存在的風險和挑戰更加惡化。氣候變化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威脅。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劇了各國對土地、糧食和水等資源的競争,加劇了社會經濟緊張,并越來越多地導緻一些地區出現大規模人員流離失所。人類已到了一個緊要的關口,氣候危機迫在眉睫。
經濟觀察報:今年高溫事件綜合強度達到了曆史最高。請問,綜合強度考量的是哪些因素?此輪最強高溫呈現出哪些特征?又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智協飛:綜合強度主要考量高溫天氣的平均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此次高溫天氣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
今年夏季出現如此極端的高溫天氣和大氣環流的異常密切相關。事實上,大氣環流的異常往年也會有,隻是造成的影響不一樣。
近期高溫事件的解釋之一是,位于對流層中下層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範圍偏大、強度偏強。我們說今年是“區域性高溫熱浪事件”,意味着并非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高溫,主要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了哪塊區域。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由于範圍偏大、強度偏強,影響到的範圍會更廣一些。
與此同時,位于對流層上部的南亞高壓位置偏東。南亞高壓偏東往往會導緻長江流域少雨幹旱。夏季南亞高壓與副熱帶高壓在對流層中所處的高度不一樣,上下不同層次的兩個高壓出現重疊區域,這個區域就會出現異常晴熱、幹旱天氣。另外,二者也具有相向而行,向背而去的短期變化趨勢。相向而行的意思就是,副熱帶高壓脊往西伸的時候,南亞高壓脊就往東伸。今年夏季的情況就屬于二者相向而行,造成的影響就是我國長江流域高溫幹旱。如果二者是相背而去的話,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即造成長江流域多雨的影響。
今年出現的高溫事件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地面加熱強烈,近地面升溫迅速,上午就進入高溫。這與晴好天氣、天空少雲、近地面太陽輻射比較強有關。
根據中央氣象台預報,四川盆地、江漢、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續性高溫天氣,上述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5-38℃,局地可超過40℃。因此,我國此次區域性高溫熱浪事件的持續時間将會繼續延長,綜合強度将進一步增強。
經濟觀察報:有觀點認為,高溫将會成為未來新常态。對此,您的觀點是什麼?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智協飛: 我同意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教授的觀點:高溫熱浪将是新常态。全球氣候變暖導緻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得更加頻繁。
事實上,今年不僅中國出現了區域性高溫熱浪天氣,歐洲也出現大面積高溫熱浪,今年7月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7月。截至7月中旬,歐盟45%的地區處于“幹旱預警”狀态,而有15%的地區處于最為嚴重的“紅色預警”狀态。有科學家指出,歐洲這場幹旱或将成為“5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來自南非、德國、法國、瑞士、新西蘭、丹麥、美國和英國等國的科學家分析了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如何改變紅色預警區域熱浪的可能性和強度。他們發現,雖然歐洲在過去幾年中經曆熱浪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最近在英國出現的熱浪非常極端。在當前氣候條件下,2天的平均溫度的重現期大約為100年。即,現在取2天溫度的平均值,該平均值屬于高位,如此異常高的平均值100年才會出現一次。在工業革命前(全球平均氣溫比目前低約1.2 °C)觀察到此類極端事件的可能性極低。在研究分析的三個測站中,有兩個測站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發生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于極端事件的特别報告指出,21世紀熱浪将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經濟觀察報:熱浪頻繁、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會給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智協飛:早在2020年12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呼籲各個國家進入“氣候緊急狀态”。全球變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類活動導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以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溫室效應最終導緻氣溫升高。
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外,大氣中的水汽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60-70%的溫室效應是由水汽造成的。這是我們過去不太注意的因素。氣溫升高也會導緻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多。
自1880年以來,地球上的平均全球溫度上升了略高于1°C,其中三分之二的升溫發生在1975年以後,大約每10年上升0.15-0.20 °C。1-2°C升溫貌似不太多,但下面這些觸目驚心的升溫後果告訴我們不能小看這1 °C升溫。
氣溫每升高1°C,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就會增加7%。結果是更強的台風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暴潮和降雨;更強的幹旱和洪災嚴重破壞農業生産。
全球變暖還能引發一個增暖的正反饋過程——碳排放造成增暖,增暖導緻大氣中容納更多的水汽,水汽增多導緻溫度進一步升高。據美國宇航局科學家估計,水汽增加導緻的這種增暖正反饋過程可使得因單純由碳排放造成的增暖幅度翻倍。美國宇航局估計,将變暖限制在1.5 °C将使經常暴露在極端熱浪中的人數減少約4.2億,減少約6500萬人暴露在異常熱浪中。
氣候變化是一個風險倍增因素,使已經存在的風險和挑戰更加惡化。氣候變化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威脅。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劇了各國對土地、糧食和水等資源的競争,加劇了社會經濟緊張,并越來越多地導緻一些地區出現大規模人員流離失所。因此,今天我們已到了一個緊要的關口,氣候危機迫在眉睫。
經濟觀察報: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我們有哪些應對手段?
智協飛: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彙是化解氣候危機的主要手段。
目前關于大氣中水汽增加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科學界讨論的不太多,甚至還有一些争議。但是已有一些研究證實了,“碳排放造成增暖,增暖導緻大氣中容納更多的水汽,水汽增多導緻溫度進一步升高”的正反饋過程。
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便人類已經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實現了碳中和,但是全球平均氣溫也不會随之立刻降下來。因為大氣中由增暖導緻的更多的水汽依然存在,增暖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至遇到如火山噴發等其它影響因子導緻降溫,這時候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才最終會降下來,全球增暖才能最終停下來。
經濟觀察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氣候會呈現哪些特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智協飛:随着全球氣候變暖,未來我國氣候還将出現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持續性高溫熱浪,嚴重幹旱、洪澇,更強的台風等。
持續高溫天氣對于南方農作物、經濟林果等生長發育不利。目前晴熱少雨已導緻江南茶區高溫熱害,局地茶樹發生日灼,部分地區柑橘、香蕉、百香果等出現裂果、落果、日灼傷害等現象。此外,在持續高溫背景下,用電負荷屢創新高,工業生産和居民消費受到了負面影響。高溫天氣持續還将導緻戶外作業進展愈發下降,首當其沖的是建築、基建等行業。
針對高溫天氣,農林業從業者要盡早采取措施,及時進行補水作業和噴灌降溫,盡快清除已受到熱害影響的果實。在工業領域,積極推動節能減排、推動高能耗企業的轉型升級、推廣新能源使用。而在社會公共衛生領域,也要不斷提高對高溫熱浪等天氣對健康影響的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