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了标準後,重要的是标準的應用,從提升品質的角度講,那就是要進行比較。
也許對于不少朋友來說,比較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大多數種水果的一直在跟别人比較,跟日本的果品比,跟我們的同行比,很多時候總能夠比出一種自信,覺得自己的種的水果也是非常好的。當然這裡的比較并不是這樣的比,不是拿一個自己的水果去跟人家比,而是把自己果園的所有水果,與建立的可視化産品标準比。
産品标準是一把尺子,用的就是衡量自己種的水果是什麼樣的水平。那麼這種比較是需要講一點方法,就如同标準也是根據果園果品生産來制定,盡量與果品的銷售相結合,同樣的在使用标準對果品進行比較時,也需要遵守這樣的實際情況。這裡我分享二種方法:
一、結合商品果的銷售。不少的果園會有精品果、禮品果、普通果之類的産品,并給予不同的包裝。在這些産品中,能夠明顯地感受到相互之間果品質量上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标準的設定大多結合了果園産品的要求,因此不同果之間的比例能夠很好地說明果園的果品産出水平。在這裡需要關注的是,不能成為目标果實的主要質量因素,換言之,即是什麼原因使得果品成為普通果實,并對這些原因進行分類和排序。
二、抽樣調查法。這種方法并不關注各級果的相應比例,更多的關注被抽樣的果實與标準中最優的果實之間的差距以及果實生長環境之間的差距。這種方法可以參照我的《果實品質因素調查》系列文章。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方法。首先是對于果園總體果實質量的判斷,比如個頭的大中小的比例,以便簡單的與标準進行比較,以确定符合優質果的大概比率;二是選擇樹上認為比較理解的果實,進行數據觀測,包括方位、朝向、地點、枝葉量之類,然後采下來後對果實進行數據化,包括單果重、顔色、形狀、内質部分包括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有條件的話)以及風味。風味是需要自己吃的,我是建議自己種水果一定要吃自己的水果。果實的數據是可以與标準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從而找到相應的差異。
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出結果,比較是過程,結果是我們需要的。而這種結果可以有多種層次的,可以很簡單的好與不好,也可以很詳細地通過數據說話,可以自己進行比較,也可以聽聽其他人的感受或意見。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在有了标準的情況下,對于果園的種植者來說,是每年進行一次比較,以考察自己在這一年的努力是否達到效果。
比較的另一個方面是能夠比較出差距,我認為知道差在哪裡非常的重要,這是後續工作的前提,即技術選擇的出發點。因此我認為充分地了解自己果園在種植中與目标産品存在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充分認識,是對症下藥的基礎。因此我也常說,對果園的果品進行品質因素的調查,是提升品質的關鍵鑰匙,沒有這把鑰匙,我們就不能準确地打開品質提升之門。
2021年我對林家果藝園的臯洩香柚進行了品質因素調查,采樣數據對比标準中的精品果,可以明顯地看到之間的差距,共16個果實中,僅2個符合,而達不到精品果的主要方面中,包括單果重,果型指數最多。而這二個方面在技術上均涉及疏果,當然也與幼果數據有關,涉及花芽分化與修剪。這能夠讓第二年的管理相對來說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多留花,并疏好果。
當然,學會比較依然需要提高相應的認識。我認為如何更好的利用标準來對自己果園進行評價是本文所談的“比較”的核心要義,而當我們把比較的結果進行分析,并試圖找出相應的原因時,我們會發現,品質因素調查就成為了一把鑰匙,它既能夠有效地為了解自己果園存在的差距,而且也能夠為尋找這種差距的原因提供一把非常有效的鑰匙,而這把鑰匙的利用,将是我們下一篇文章讨論的話題。
感謝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