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工廠fob價格計算

工廠fob價格計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8:20:57

這篇寫了5個小時!!應該可以說外貿價格核算或退稅核算最強帖了。一帖助你打通任督二脈!

———————————————————————————————————–

背景:工廠把貨物賣給外貿公司(工廠内銷),從中賺取 20元利潤。具體情況如下:

【工廠找原料商采購原料】

原料商報價:原材料不含稅價100元,開票加7個點(107元。票面顯示:價格91.45元,稅15.55元)。

【其他各類成本】:80元

* 說明:大多數正規工廠購買原材料都是要含稅的,因為是一般納稅人,需要發票抵扣要繳納的稅。

另外,其他成本裡面很多是不含稅的,比如像工人工資、管理人員工資等等很多都沒辦法獲取增票。所以這裡的其他成本,姑且簡化考慮都無稅票無法抵扣。

情況1)【工廠内銷-不含稅價銷售】

售價:不含稅價200元。

【無稅合計成本】100 80=180元

【銷售利潤】200-180=20元

* 說明:大多數正規工廠銷售,都是會報含稅價格。因此外貿公司如果要工廠報不含稅人民币價,通常都是買單出口。

情況2)【工廠内銷-含稅價銷售】

* 開票加7個點。報價:含稅價214元。票面顯示:價格182.91元,稅31.09元。

【銷售利潤】收入- 支出

= 含稅銷售價 – 含稅買入價 – (其他成本 實際繳納的增值稅)

= 214 – 107 – 80 – (14 – 7)

= 20元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價稅分開來理解,因為增值稅原本就是價外稅。

214元(收進來的錢)- 14元(掏出去的開票支出)= 200元(已經定好利潤20元的不含稅價格),相當于工廠實際所得還是200元,利潤 20元。

——————————————————————

上面的兩種情況能看懂吧?如果上面寫的情況完全看懂了,OK。就進入正題。

問題來了:

現在外貿公司不要含稅人民币價格 214元,要工廠改報FOB美金價。工廠還是想賣一個産品賺 20元,怎麼報美金價?

假設 FOB 國内出口費用為 4元。彙率 6.4,退稅率13%。

——————————————————————-

從上面兩個内銷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1)利潤 = 不含稅銷售收入-不含稅采購成本

2)含稅銷售收入 – 含稅采購成本 = 企業利潤 上繳的增值稅(銷項-進項)

——————————————————————-

在計算生産型企業如何轉報 FOB 美金價之前,有必要跟大家談談退稅的本質。國家設立出口退稅的出發點是為了降低出口企業的銷售成本,讓出口企業在國際上增強價格競争力。好比外貿公司的退稅,本質上是降低了實際采購成本。對于生産企業來說,也是一樣,降低銷售的成本。理解這一點很重要,也會在計算上幫你更加靈活變通。

———————————————————————————————————-

比如:外貿公司的實際采購成本,你可以按照:含稅價 – 退稅 = 含稅價 ( 1- 退稅率/1.17) 來算,但你可能很少用這種方式來算:

外貿公司實際采購成本 = 不含稅采購價 x [1 (征稅率-退稅率)]

* 征稅率即為增值稅率

一旦你理解了退稅的出發點是為了幫企業降低銷售成本,那麼你也會更加習慣用上式來計算。你無需算退稅是多少,乘以退稅率除以1.17。。等等。本質上,外貿公司的實際采購成本,就是在不含稅的基礎上加了幾個點的進項稅負(征稅率-退稅率)。

由于外貿公司退稅的計算基準是按照增稅發票上的不含稅價,退稅的基準等于直接與進項挂鈎。好比退稅是13%,對于外貿公司來說,就相當于實際進項是4個點。給你退了13個點的進項稅,但是這4個點退不了。

因此,利潤計算也變得十分容易:

利潤 = 外銷收入 退稅收入 – 含稅采購價 – 國内各類雜費 【1】

= 外銷收入 – 實際采購成本 – 國内各類雜費 【2】

把【2】繼續展開:

利潤 = FOB美金價x彙率 – 含稅價(1 – 退稅率/1.17) – 國内雜費 【3】

【3】式為常見的外貿公司利潤計算公式。

我們利用退稅的本質來把【2】式重新變體:

利潤 = FOB美金價x彙率 – (含稅價/1.17)x [1 (征稅率-退稅率)] – 國内雜費 【4】

【4】式為理解了退稅本質的外貿公司利潤計算公式。

可以說,外貿公司整個出口環節,實際所承擔的稅負為 4個點的進項稅,或者我們稱之為 “不可免征的進項”。國家為了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國家覺得某些行業應該不把所有進項退回,可以少征一點,那麼退稅率定在15%,16%,有些行業多征一點,則退稅率定在13%(甚至更低),那麼對于出口産品的進項,實際征稅率是4%。

外貿公司利潤和退稅分析完畢。

下面我們接着分析生産型企業(工廠)出口的利潤與退稅分析。

大多數的生産型企業出口不是産品完全出口,而是即做内銷也做外銷。不管是内銷還是外銷,先要生産吧?生産的話需要買進原材料,買原材料大多數都會含稅價去采購,這樣會有發票,發票含進項增值稅(一般不會不含稅價格去買,這樣就沒有發票,在銷售時無法抵稅)。工廠會想盡一切辦法多獲取進項票,這樣可以多抵扣内銷時要繳納的銷項增值稅。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工廠從正規途徑獲取不到足夠的進項增值稅發票時,會有購買發票的行為。

再來多說兩句,為什麼同一個工廠生産的産品,有些産品要繳7個點,有些繳8個點,有些繳9個點。因為不同的産品,成本構成比例不一樣。有的成本有進項票進來可以抵扣,有些沒有進項票。有些産品原材料部分成本占成本比例高,這部分成本有進項發票進來的,在稅務繳稅時能多抵扣掉銷項稅,因此實際稅負比例就低一些。

有些産品人工,損耗等費用這些沒有進項發票的,占成本比例高一些,這樣繳稅的時候能抵扣的就少一些,因此實際稅負比例就高一些。當然,這是從具體某類産品來看的,工廠會看整體平均水平,這裡不多說了。

OK,上面講了外貿公司出口,退稅的作用實質上是退還了13%的進項,降低了企業實際采購成本(但實際還要負擔4個點的進項)。那麼生産型企業也一樣,隻不過,分析起來稍微複雜一點。我盡量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生産型企業實行免、抵、退的退稅政策。

【免】 – 免征出口銷售時的銷項增值稅,畢竟我們是銷售給老外,幫國家創彙增加外彙收入,如果這樣還要收增值稅,有違國家促進出口的精神。而且,在出口環節征收增值稅,跨越兩個主權國家會很複雜。所以出口銷售免征收增值稅。

但免了銷項後,生産企業負擔的進項無法收回(原本可賣給流通鍊的下一個環節并收回負擔的進項增值稅)。因此,有了後面的 抵和退。

【抵】 – 出口應該退的進項稅 和 内銷應該繳的銷項稅 先抵扣抵扣。有内銷的存在就會有内銷銷項稅,這個稅務不會手軟,畢竟是國家财政的重要來源之一。但一方面國家要退你稅錢,另一方面你要上交國家稅錢,那麼你先自行抵一下吧。

應納稅額 = 内銷銷項-(全部進項-征退之差)- 上期留抵稅額【5】

【5】式是免抵退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細細來講:

5.1)全部進項 = 外銷産品的進項 内銷産品的進項。不管是内銷進項還是外銷進項,隻要是進項,都是企業負擔的稅負,想成你給國家墊的錢。比如墊了20塊增值稅,然後内銷你銷售了貨物,要上繳增值稅10元。那麼一抵減,你還是墊了10塊錢。

5.2)征退之差,稅法上稱為 免抵退稅不可免征和抵扣稅額。聽起來好長好拗口,實際上本質很好理解:不能退稅也不能抵扣的部分進項。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 出口貨物FOB離岸價×外彙人民币牌價×(征稅率-退稅率)【6】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實質上我們可以看成企業 實際要負擔的進項稅。有些時候,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實質上并非免征銷項稅,而是實際征收一個超低的銷項稅(征稅率 – 退稅率),這種理解在效果上是等效的,但是在邏輯上仍有一些問題。問題在于:

a) 如果理解成銷項稅,那麼就說明其實國家是征收17%的銷項增值稅的,隻是因為有退稅,抵減了最後等效為征收(增值稅率-退稅率)的銷項稅。

b) 根據國家規定,對于生産企業出口貨物中不予抵扣或退稅的稅額,從全部進項稅額中剔除,計入産品成本(進項稅額轉出,轉出後剩餘的進項就是可以抵扣銷項或退給企業的了)。從公式4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實質是進項額。

可能你會疑問,為何【6】式中,使用 出口貨物的銷售額 作為基準來計算,直接選用 出口貨物的進項稅額 作為基準不是更準确麼?

原因有二:

一是為了簡化計算。比如,一個生産企業,可能免稅購入進口的原料,可能有些進項已經抵了銷項,可能含稅票的成本較多如原料、包裝材料等,可能各種複雜情況,因此很難準确地計算出外銷貨物的進項稅額,而直接看 FOB銷售額 就很方便,報關單據上一目了然。

二是為了數據更真實,生産企業可能虛開增稅發票造假等各種手段。所以,國家規定生産企業自營出口,直接使用出口貨物的 FOB離岸價金額來作為計算的基準。

5.3)上期留抵稅額 是上期多出的剩餘進項額。

如果應納稅額是正數,銷項多于進項。說明當期企業當期經營狀況還行嘛,産品銷路較暢,顯示出當期成本不高但收益充足。在銷項和進項沖減之後,剩餘的銷項部分你還要繳稅(你還欠國家錢,就别想有退稅了);

如果應納稅額為負數,說明進項較多,存在多餘的進項。說明當期企業的各種進項成本很大,銷售收入所得較少,導緻企業成本較高,此時銷項增值稅又完全沖抵掉了(看4式),企業當期經營狀況顯示出成本高但收益不足的狀況,這個時候針對剩餘的進項,會給予退稅(應納稅為負嘛,不用納稅,反而應該退稅)。

因此有退稅的必要條件是:應納稅額為負。應納稅額為負時,存在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實質就是沒抵扣完的進項。(當期就是本期的意思。一般一期為一個季度。為什麼是期末?因為期末才能統計出整個季度的銷項和進項總額。料神Sam純手打,copy請注明作者)。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 | 應納稅額 | (因為應納稅額為負,所以取絕對值)

所以也可以說,存在期末未抵扣完的進項,才可能有退稅。有進項留抵,稅務局才會考慮給你退稅。

接着來說 【退】。

【退】:存在當期期末留抵的進項,相當于存在國家欠我的錢(因為我墊付了進項增值稅,還沒抵扣完)。

如果當期剩餘的進項進項多,那麼出口退稅會全退。如果當期剩餘進項少,那麼隻退當期剩餘進項。

當期這時要比較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X)和 退稅限額(能退給你的退稅上限Max),按照較小者來退。

如果 X > Max,按照 Max 退(當期留抵進項結轉下期 = X – Max);如果 X ≤ Max,按照 X 退( 留抵 = 0 )。

退稅限額,正式的名字叫做免抵退稅額。

免抵退稅額 = 出口貨物 FOB離岸價 x 外彙人民币牌價 x 退稅率 【7】

注意:生産企業出口産品的退稅收入不是按照貿易公司算退稅的方式(不含稅買入價 x 退稅率),前面說過了,生産企業計算退稅的基準是按照出口FOB金額。

但是,免抵退稅額(Max)隻是一個理論上能退的最大限額公式,到底生産企業退稅按不按它來退,用不用這個退稅計算公式,完全取決于它和當期期末留抵進項 X 的大小關系。

如果退稅按照 Max 來退,那麼退稅的計算就用公式【7】。如果退稅按照期末留抵進項 X,那麼退稅的計算就不能用公式【7】,而是相當于算X,X= | 銷項 – (全部進項-征退之差) | 。

對于大多數自營出口的生産企業來說,很多是既做外貿也做内貿。因此,我們假設當期内銷銷售了 a 件産品,外銷銷售了 b 件産品,則:

留抵稅額 X = | 應納稅額 |

應納稅額 = 内銷銷項 – (全部進項 – 征退之差)

= 31.09xa – [15.55x(a b) – 6.4xPx(17%-13%)xb ] 【8】

應納稅額若為正數,說明需要交稅,無退稅。應納稅額若為負數,說明不用納稅,反而要退你稅。

由 【8】式,考慮退稅條件,【8】式必須為負數:

31.09a – 15.55a – 15.55b 6.4xPx(17%-13%) < 0

即:(内銷銷項 -内銷進項)a < (外銷進項 – 4個點的實際進項稅負) b 【9】

————————————————————————

内銷銷項 – 内銷進項 = 内銷貨物要繳納的增值稅

外銷進項 – 4個點的實際稅負 = 外銷貨物要退的進項增值稅

————————————————————————

顯然,如果【9】式中,

右邊大于左邊成立,表明外銷貨物多,要退的進項增值稅多,因此當期有退稅;

如果不成立,則表明内銷貨物多,要繳納的内銷銷項稅多,因此當期沒有退稅。

PS:2002年之前還有個舊的規定,生産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出口,出口銷售額要占全部銷售額50%及以上才準許退稅。但從2002年起,國家稅務總局頒發了《生産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管理操作規程》,規定生産企業自營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貨物,不論企業是否有進出口經營權,一律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并且取消了出口比例達到50%才給予退稅的規定。

設想一下,如果出口的比例為50%,是不是意味着 a=b?那麼有退稅的條件就更清楚了!出口銷售要大于内銷銷售。

————————————————————————

每個工廠的進項多少都不一樣,有的工廠進項多一些,有的工廠進項少。于是在退稅收入的計算上,就有幾種可能情況。

一)無期末留抵。(銷項多,進項少)

此時出口沒有退稅,有兩個選擇:

1)接受暫時沒有退稅的事實,努力去擴展外銷的銷售額,多做本企業的外銷創彙。這時不能做買單出口,因為你要積累外銷退稅的規模,争取早日能達到退稅水平。

2)既然沒有退稅,那麼不如買單出口。買單出口的話,FOB 美金價就好算很多。

這兩種情況下 FOB 美金價格都很好算,不用考慮到增值稅,那麼需要成本費用之類都是不含稅的。我就不贅述了。

———————————————————————————————

二)有期末留抵。(銷項少,進項多)

此時也分成兩種情況:

1)期末留抵較大,出口商品的進項可以全退(X > Max)。

回到我們之前的公式

利潤 = 外銷收入 – 實際采購成本 – 國内各類雜費 【2】

在這裡,實際為:

利潤 = 外銷收入 – (貨物成本 進項稅負)- 國内各類雜費 【8】

記住我們所說的,退稅的本質是幫企業降低出口成本。出口免征銷項增值稅,那麼進項增值稅實際稅負呢?别忘了,前面我們講到免抵退稅不可免征和抵扣稅額。它實際上就是企業要負擔的進項稅負。這部分無法退稅也無法抵扣,隻能做為成本。

退稅可以全退的情況下,計算就采用公式【7】:出口貨物 FOB離岸價 x 外彙人民币牌價 x 退稅率。設 FOB美金價為 P,則:

20 = 6.4xP – 91.45 – 80 – 6.4xPx(17%-13%) – 4

P = 195.45/(6.4×0.96)

= 31.81 USD

* 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且 FOB 美金價也不含稅,所以計算成本時也用不含稅。

說明:第 (1) 種情況是偏理想的情況,比如有些工廠産品是100%外銷的的情況就是這樣。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工廠進項沒有那麼足,因此退稅上可能無法達到退稅上限 Max(6.4xPx13%)。

————————————————————————————————–

2)有期末留抵進項。工廠進項少,期末留抵較少,出口商品的進項無法全退的情況(X ≤ Max)。

這時,退稅收入按期末留抵 X 來退

ps:具體期末留抵 X 是多少,每個月情況都不固定的。

X ≤ Max,這種情況下退稅退不到免抵退稅額的上限了。

這種情況下企業所負擔的實際進項稅負就會上面第 (1) 種情況要高一些,所以報價一定要比上面的 FOB 價格高才合适。即 P > 31.81 USD。

由于 留抵稅額 X = – { 31.09a – [15.55(a b) – 6.4xPx(17%-13%)b ] }。具體:

20 = 6.4P X/b – 107 – 80 – 4

211 = 6.4P – { 31.09a – [15.55(a b) – 6.4xPx(17%-13%)b ] }/b

由于 a 和 b 關系未知,所以解不出答案。具體情況要看工廠當期進項情況,内銷數量和外銷數量等。

這種情況下,不如直接問财務,我們退稅率 13%,實際的話能退多少?

财務可能告訴你,因為有内銷,實際退不到 13% 的,隻能退到 11%,那麼你就可以很 happy 地繼續計算了。

20 = 6.4P – 91.45 – 80 – 6.4Px(17%-11%) – 4

P = 195.45/(6.4×0.96)

= 32.48 USD

讓中國好貨走向世界

掃碼加入阿裡巴巴國際

工廠fob價格計算(工廠出口報FOB價格如何計算)1

掃碼關注阿裡巴巴外貿圈

每天了解更多外貿幹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詳情

工廠fob價格計算(工廠出口報FOB價格如何計算)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