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心經全文大圖?趙孟頫:字子昂,漢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趙孟頫心經全文大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
趙孟頫的一生,是博學多才,文采斐然的一生。他不僅能詩善文,而且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其中尤以書法和繪畫造詣更高。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與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在書法方面,趙孟頫勇創了以行書書寫心經的先河,而他所留下的心經在一次北京保利秋拍會上拍出了1.9億的天價。
足以窺見後世對趙孟頫書法造詣上的認可。
趙孟頫的一生,不僅是在藝術上成就輝煌,在事業上,感情上,精神歸宿上,他一樣獲得了圓滿的成就。
首先,看一下趙孟頫亮眼的人生履曆。
趙孟頫是趙匡胤的直系子孫,算是真正的皇族。
很多資料顯示趙孟頫姿容超逸,才氣豪邁,神采逼人,恍若神仙,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見到趙孟頫時,就雙目放光,心生喜悅。
古代帝王任用官員時,容顔周正是第一關,趙孟頫出色的形象,為他進軍的仕途加分。
當然,光有形象,腹内草莽,一樣無法生存,但趙孟頫的内在與外形一樣出彩。
兒時的趙孟頫,不僅字好,文好,而且記憶力過人,有讀書過目不忘的本領,又因為祖上曆代做官,所以十四歲就已經獲得官爵入補官職。
雖然父親早逝,但是其母見識不凡。
二十幾歲的趙孟頫做了十幾年的司戶,古時司戶就是管理當地人口戶籍之類的小官。
因為遭遇南宋滅亡的變故,賦閑在家,略有頹廢。
他的母親丘氏就點撥他:“隻要有真正的大才華,就一定能有大成就,你現在還年輕,眼下正是認真讀書,積累實力,等待時機騰飛”。
趙孟頫聽從母親的建議,再次發奮讀書,研習儒教易禮,漸成淵博厚重的學識。
雖然早期隐居不仕,但後來還是出來做官。因為政治才能出衆,頗受元世祖賞識,授兵部郎中。
此後曆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曆經元朝四位皇帝,最終官至一品。
晚年時逐漸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六十九歲壽終正寝。
在政治上他以南宋皇孫敏感的身份,做到了讓元朝的四位皇帝禮敬有加,可見他的政商之高。
趙孟頫不僅政治上面在夾縫中安然生存,在婚姻情感方面,他福報更好。
趙孟頫之妻管道升是後世有名的才女,其書法造詣與書法名家衛夫人,并稱“書壇兩夫人“。
是當時的詩詞家,畫家,書法家。
管道升的書法造詣,細細品來,比趙孟頫的作品更多了飄逸出塵的淡泊超逸之感。
個人覺得管道升的書法造詣其實遠在趙孟頫之上。
而且趙孟頫第一次見到管道升所畫的《修竹圖》時,他也确實曾經自愧不如。
但也許他想不到的是,管道升不僅畫技勝過他,書法造詣,亦同樣是他所不能及。
管道升書法作品
管道升婚前是大齡剩女,二十八歲尚未婚嫁。
古代女子十六歲的标準嫁齡,二十八歲尚未婚嫁,在古代絕對是剩女中的剩女了。
或許是才華太盛,令她不願将就,幾乎是在别人都快做祖母的年紀,她才等到自己的良人。
女子對于婚姻裡的期盼,莫過于“一生一代一雙人”,管道升亦如是。
但是古代的男子,尤其官員,都是三妻四妾。
經過最初的恩愛與情濃,即使才華盛如管道升者也難免遭遇色衰愛弛的悲傷。
随着趙孟頫官位的不斷遷升,管道升本身容顔的衰敗,趙孟頫想納妾的心越來越急不可耐。
一次酒後,他直接說出了心聲。
管道升畢竟是才女,她并沒有一哭二鬧,而是選擇了以情動之,創作了令後世動容的《我侬詞》: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撚一個你,塑一個我。 将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撚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椁。
大意如下:
你心裡隻有一個我,我心裡也隻有一個你,情到濃時如火烈。用一塊泥巴,捏一個你,也捏一個我,把我們一起打碎,重新融合。然後再捏一個你,又再捏一個我,這樣就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我和你永不分離。我們生前蓋一床被子,死後同葬一個棺椁。
寫完這首我侬詞後,管道升就送到趙孟頫的書房,等待趙孟頫的回音。
趙孟頫雖然有男人的薄幸,但他畢竟也還有一個人的良知和浪漫。
他深深被妻子管道升這樣深厚真摯的情感和火熱的表白所感動,并發出:“一生得妻如此,夫複何求”的感概。
後來夫婦琴瑟和鳴,再也不提納妾之事。
不得不說趙孟頫在婚姻情感生活裡确實幸運,得妻管道升盛才且賢惠,并且深情真摯,寬容厚道。
成就了世人對婚姻“一生一代一雙人”的美好寄予。
趙孟頫早期以皇室子孫的身份,投入元營做官,多少會被後世诟病變節之嫌。
而觀趙孟頫早期的字體,确實也頗有媚俗之氣。
但是,趙孟頫是一個福報深厚之人,在後來他遇見,他一生真正的貴人,即他的恩師—中峰和尚。
最後引導他放下世俗,回歸清淡天和。
中峰和尚是元朝得道高僧,中峰和尚的師父是原妙禅師,是一個修苦行的頭陀,本身也是得道高僧。
中峰和尚是他門中出色的弟子,并且得師真傳,僧格清貴,因德行感召,名滿天下,從者如雲,導緻中峰和尚一生逃名如逃難,三十多年,都沒有一個安定的住處。
中峰和尚書法和文學造詣都非常高,所以被當時的貴族推為精神領袖。
中峰和尚即有禅者的清風明月,又有一個大修行人的圓融無礙,在攝受衆生時,面面俱到,趙孟頫就是其随學者之一。
趙孟頫略長中峰和尚幾歲,但對中峰和尚執弟子禮甚為恭敬。
因為彼此都在書法和文學領域有非常高的造詣,故而亦師亦友,可謂是“師徒相得”。
中峰和尚怕趙孟頫流于藝術的細枝末節,時常以道引導之,鼓勵他以才學藝學入道,真正抵達“禅茶一味”之境,而在趙孟頫後期與中峰和尚來往的手劄中,多了滄桑勁道,少了媚俗之氣中,可以他得遇明師,脫胎換骨的進步。
在高僧的影響之下,漸漸蕩滌去心頭的塵埃,随着妻子管道升的病逝,趙孟頫對書畫人情的應酬已經漸漸厭惡,逐漸回歸了本來的清淡天和的本性。
下面是他寫給中峰和尚的手劄,從行文與筆法中,可以看到他最後的突破與釋然。
褪去早期的媚妍,滄桑遒勁之風顯著。
趙孟頫支持中峰和尚入山的決定,也是他内心回歸的一種體現。
在塵世中打滾了一生,也獲得了一個世俗人所期盼的事業,婚姻,精神追求皆圓滿的果報,并且最終得遇明師,在信仰中謝幕了自己的一生。
行書名家趙孟頫,他在俗世中是極少數文人、藝術家兼政治家,多重身份,并最終還能有個幸福人生的極少數幸運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