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節選三則

孟子節選三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4:23:29

孟子節選三則(孟子七篇解讀告子篇)1

【原文】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孟子·告子下》

解讀:

本章是孟子對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評價。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這三句話點出了孟子的一個基本判斷。春秋時期的五霸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缪公、楚莊王、宋襄公,這五個霸主是三王的罪人。“三王”一般解釋是夏禹、商湯與周代的文王,這裡指三代。

“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戰國時期的國君,連春秋時期的五霸都不如,至于大夫,連諸侯也不如。也就是說,他對當時時局的判斷,對于權貴的判斷,對于貴族的評價是負面的,這體現了儒家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從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期,這個曆史的轉型期,貴族體制逐漸開始瓦解。

西周時代制定了四層貴族體制,最頂層的是天子,天子隻有一個人。天子下面是諸侯,叫國君,按照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像魯國的稱“公”,齊國人叫“侯”,地位不等。諸侯的下面是大夫。大夫與卿是一個級别,卿是在天子身邊的臣,諸侯國裡的下一級叫大夫,第三層貴族合起來稱為“卿大夫”。大夫下面就是“士”。“士”以下就是庶民,庶民就是普通百姓了。周代的四層等級制度的序列依據是宗法制度,就是按照血緣關系進行的秩序建構。

西周分封了一百多個諸侯國,其中,姬姓國有五十三個,所有的姬姓國都是一家子。孔子講“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和衛國的始封之君是親哥倆。所以魯國和衛國不能通婚,和齊國可以通婚,因為齊國是姜姓。這樣親疏遠近就看出來了。周朝的分封,是典型的封建。周天子封一個諸侯,到一個地方建一個國家,這就是封建。因此,西周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封建強調等級,沒有等級就沒有秩序了。所以後來儒家的那些思想,比如五倫思想,君臣、父子、兄弟這些次序的觀念,都源于周代這種制度。這種制度有嚴格的分工,無論天子還是諸侯,還是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分内之事。諸侯在自己的封疆之内做事情,不能越界。周代的時候,别說是老百姓了,諸侯都不能祭天,隻有天子能祭天。到了戰國時期,老百姓才祭天,這個最早是墨子提出來的,後來孟子把它吸收過來。所以,孟子對周代以來統治者的一種批判,我們要辯證來看,這種批判既是對他們僭越禮制的否定,同時也要看到,是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一種體現。不打破當時的這種制度,就不會出現後來的諸子百家争鳴。

孟子的對三王、五霸與戰國諸侯的評價,和孔子所講的“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列是一樣的。周代政權的垮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隻要上邊出了問題,接下來自上而下的倒掉就不可避免了。

周天子東遷洛陽,就意味着王權的衰落,從此,諸侯就再也不把天子放到眼裡了。強大起來的諸侯開始帶領其他諸侯,希望得到霸主的地位,組建一個國際聯盟,來代行周天子的權力。“諸夏”和“中國”的在《左傳》裡面都出現了,中原的諸侯國叫“諸夏”。為什麼他們稱為夏?因為中國第一個王權叫“夏”,後來隻要是占領了中原的政權都自稱夏。

到了春秋時代,這些中原的諸侯國稱為諸夏,“諸”是好多,他們自己是同文同種。他們有宗廟,有衣服,有車服禮器,和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不一樣。所以,面對蠻夷的進攻,他們要團結起來保衛中原的華夏文明。五霸起來以後,看起來它是對周朝的天子力量的挑戰,同時它對當時中原國家的團聚,華夏族的形成與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

“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君相比春秋時代的五霸,又下降了一個檔次。無論其功業還是德行,都不行了。五霸稱霸,不隻是為了個人獲得霸主的名稱,關鍵問題是要承擔起來霸主的責任。比如,北方的匈奴打過來了,齊桓公作為霸主帶着其他諸侯的軍隊去保衛邢台,去保衛衛國,打退匈奴的進攻。但是齊國不要邢國的錢,不要糧食,打完以後就回去了。春秋時代的霸主還有貴族風範。

戰國時代就不行了,戰國諸侯之間打仗,不再是為了稱霸,而是要稱王,打仗的結果不是征服一個國,而是滅掉一個國。所以,戰國時代戰争的慘烈程度非春秋時期的争霸戰争能比。我們還原到曆史的本真來看曆史的發展,會發現春秋戰國之際的轉型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貴族既有的政權慢慢會丢掉,是老百姓搶的還是自己放棄的,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研究《左傳》,就會發現是貴族自己放棄的,他自己不要了。子夏說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什麼叫“仕而優則學”?在貴族時代的貴族家庭,生下來就是當官的,這叫世襲。當官的知識與技術要學,不學無法執政,這就叫“仕而優則學”。從孔子時代,慢慢開始發生一個變化,一個人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貴族的祖先,是老百姓,但是你隻要想學,孔子給你一條出路。孔子和孟子完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個變革,就是使得有上進心的人能成為社會精英,所以這也是他們在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文化貢獻。誰掌握這種文化權和話語權,誰就能跻身于社會上層,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當時新陳代謝的情況下,傳統的貴族慢慢的開始不知禮,不知禮還不學禮,學禮不敬禮,敬禮不能笃行之。所以《中庸》裡面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從“博學”到“笃行”中間有三個階段,學得再多你不會用,就僵化了,沒用,接不了地氣。隻有“博學之,審問之,甚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所以孔子就開創了這樣一些道路,他的弟子有貴族,有老百姓,像孟僖子、南宮敬叔都是貴族,一起跟孔子學,老百姓也跟他學,一下子培養這麼多的君子集團。孔子給社會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庫,這些人才到各個諸侯國,到大夫家裡做家臣,推動了社會發展。

孟子講“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他們對于以前的貴族發起了一個挑戰,這個挑戰我們也可以說是一種革命。從儒家的君臣秩序來看,這種挑戰無疑是“以下犯上”。但是我們要思考這個“以下犯上”的原因是什麼?

“天子适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今天我們經常用“述職”這個詞。“述職”是“述所職也”,陳述你完成職守的情況,給單位領導,給同事說一下。“天子适諸侯曰巡狩”,巡狩是巡所守也,天子要定時巡視,不是遊山玩水,是看諸侯的工作完成的怎麼樣。“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諸侯去朝見天子,彙報工作叫述職。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春天巡守的時候,一看老百姓的種子不夠了,就從國庫裡趕快調撥種子,給老百姓補上。秋天巡守的時候,一看老百姓收成不好,有蝗災,有水旱災害,無法過冬。就調撥赈災糧,補不足。這才是居上者、統治者應該做的事情。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進入諸侯的疆土,看到土地開辟的多,田野治理得好,養老尊賢,有才能的人居于位上,就要賞,叫慶。賞什麼,他治理那麼好,多劃撥一塊土地給他,給他增加土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如果去諸侯國,看到土地荒廢,全是草,老人被遺棄,年輕人不敬老,賢人沒有受重用,一些貪官聚斂之人居于高位。這就要罰,削爵或減少土地。以上是天子巡守應該做的。

諸侯對于天子要去朝見,去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一次不去述職,爵位削一點。“再不朝則削其地”,第二次不去述職,減少土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如果三次不去朝見,天子就會大兵壓境。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讨”。“讨伐”,我們今天連用,實際上在古代有點區别。“讨”,不動用武力。“伐”,動武力。“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是帶着諸侯去讨伐其他諸侯,帶着十幾個諸侯去讨伐不聽話的諸侯。五霸之中,齊桓公有管仲等人的輔佐,霸業卓著。“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葵丘在河南商丘民權縣境内,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是在公元前651年,距現在2600多年了。那是春秋時代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聯盟會議。這次會議周襄王派使臣冊封齊桓公為霸主,正式承認他的霸主地位。不殺犧牲,捆起來,然後把盟書放在牛背上,不歃血。歃血是把犧牲的血含在口中,或塗以嘴上,古代的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儀式,表明信守諾言。因為沒有殺生,所以沒有歃血,沒有把血塗以口上。

葵丘會盟的盟誓内容有五條:第一道:“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不孝是大罪,要被誅殺,不輕易改換已經立的世子(太子),不能把妾轉為妻。第二道:“尊賢育才,以彰有德”。尊重賢才,培養才德之人,表彰有功德的人。按今天的話說,評模範,評優秀,樹立社會良好的風氣。第三道:“敬老慈幼,無忘賓旅。”這一道命令就把家庭内在的愛轉移到社會上去了,尊敬老人,這個老人不是家裡的老人,慈幼,愛護小孩,不認識的人我們也要愛護。儒家的仁往外推,通過“義”道往外推。我們請來的客人,路上的商旅,不認識的人,我們都要給他關愛。

中國古代是熟人社會,熟人社會要有五倫關系維系。五倫關系有三倫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也是熟人,君臣關系也是熟人,所以中國古代是個熟人社會。中國人相信親情,相信朋友之情,友誼。一旦這個社會倫理的根基動搖,全用法制來約束,那麼,社會治理的成本太大了,而且還很難做到。我們看,2600年前的盟約中,已經開始有了從家庭之愛擴展到社會之愛的明确記載。

第四道:“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士無世官,官員不能世襲,這個規定在當時是個突破。春秋時代還是個貴族統治的時代,貴族社會是世襲社會,你要打破這種世襲,讓有能力、有德的人上來,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官事無攝”,你不能兼職太多,你可以兼職,但是不能太多,實際上是不希望兼職。“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取士必得是必得其人,一定要找到最可靠、最中用的人,有時候想找一個得力幹将、屬下并不容易。“無專殺大夫”,諸侯不能随便殺大夫,雖然天子不直接任命大夫,但是大夫是官僚制度的一個層級,不能随意殺,而且殺要有殺的理由。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籴,無有封而不告。”這是第五道命令。“無曲防”,不得曲為堤防,私自攔截黃河水。河南民權這個地方它是靠黃河的,古代黃河曆史上經常的變道,無論怎麼變,它肯定是從陝西、山西流到河南,再流到山東,有時候從河北黃骅入海,有時候從東營入海,有時候從江蘇連雲港入海。古代時期,利用河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如果上遊的國家把水截了,下遊的國家就沒法用了。山西截了河南沒法用,河南截了山東沒法用,所以就要進行水源的合理分配。這道盟約裡就做了規定。

“無遏籴”,不要遏制借貸,籴就是借,一般指借糧食。國家的糧食沒了,出現災荒,去别的國家借。借的時候你不能不給,你也不能擡高價,這是一個國際間的友善。“無有封而不告”,不能隐瞞國家的大事而不告天子,大事一定要報天子。

孟子說,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皆犯此五禁,這五道盟約都不遵守了。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什麼叫“長君之惡”?國君有罪惡,有壞點子了,他想做什麼事,你就助長他,想裁撤某個官員,你在背後,當着國君的面說他的壞話,落井下石,孟子認為這個罪還不是最大的,“逢君之惡其罪大”。什麼叫逢君之惡?逢,逢迎,國君的惡念還沒冒頭,你啟發他,你給他出壞主意,這個惡要比助長他的惡的罪還要大。因為你把國君往壞路上領。“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孟子認為,現在的大夫就是沿着這個壞的道路把國君往溝裡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孟子論述的不斷頹廢的時局與孔子的論述是一緻的。“禮樂征伐之諸侯出”的時代就是五霸時代。孔子說,“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十世就是三百年,一世是三十年。“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均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從此三家分晉。政權“自大夫出”,五世也就一百五十年。如果我們從公元前403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距離孔子的預言很近。

本章記載的是葵丘盟約的資料非常寶貴,也反映了孟子的曆史觀。從這裡,我們又一次感受到儒家的非常堅定的曆史文化優先意識,即時代越早越古樸,越優雅,所以儒家“信而好古”。

孟子節選三則(孟子七篇解讀告子篇)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