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一流登上曆史舞台,中國大學的 985工程和211工程就已經成為曆史,但是“985”“211”給中國大學帶來的深遠影響遠未消失,甚至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論中國高校的最強實力,非985高校莫屬,這兩項高等教育建設工程改變了中國大學的教育生态,體現了我們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良傳統,這些重點高校在20多年的國家重點投入和支持下發展迅猛,學科實力強勁,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棟梁之才,可謂功勳卓著,以下圖片來自互聯網,部分是來自中國教育在線網站,部分是來自微言教育。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在線,僅供參考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在線,僅供參考
“雙一流”建設高校為啥是這137所?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共計137所高校入選。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我們可以從多角度理解這個數字。
首先,從數量看,首次入選學校即達137所,全國本科院校總數為1246所,相當于不到十所本科院校中,就有一所入選。表明我國高校提升質量建設步入超車道。
從建設路徑設計看,211工程和985工程,均為“幾步走”模式。如985工程,先後經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峰并峙時期;C9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再到一期34所,至2006年批準最後5所,形成39所大學的建設規模,先後用了7年時間。
211工程形成112所(其中,4所有兩個校區)規模,更是從1995年到2011年,共計16年時間。
而雙一流建設,一下子推出137所,表明随着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我國對高等教育有能力有實力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實行大步快走,促進高校質量的整體超車式提升。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也有加快高校質量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感,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從學校構成看,原211工程的112所高校悉數入選。這些高校曆經國家重點政策和資金支持,各方面資源遠較一般高校豐富。在選拔性的“雙一流”建設比拼中勝出理所當然。
從學校地域看,全國省級行政區,無一遺漏。一流大學建設中,新增以偏遠和經濟相對滞後地區為主,表現出超一流大學建設對當地高等教育帶動效應;一流學科院校,新增主要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全國或地區中心城市,基本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表明經濟發展與高教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圖片來源:人民網
圖片來源:人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