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陳希
雲遊四方的中華仙鹟落腳江城,被火眼金睛的觀鳥協會會員郝麗娟發現。今日(5日)武漢市觀鳥協會公布,中華仙鹟将武漢鳥類記錄總數刷新至445,它也提示大家夏候鳥已開啟南下越冬的征途了。
中華仙鹟在漢口江灘三期閑逛(塗小炜 攝)
中華仙鹟,鳥如其名,仙韻飄飄。“仙鹟,都挺漂亮,自帶仙氣。”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顔軍介紹,觀測到的中華仙鹟為成年雄鳥,羽色明麗鮮亮,主要特征為:頭頂及背部灰藍色,颏部和喉部藍黑色,胸部棕黃色,并向喉部形成一小的倒三角形的凸起,腹部灰白色,嘴黑色。
它是怎麼發現的呢?原來,在3日下午5時許,郝麗娟如常去自己監測的陣地——漢口江灘觀鳥,巡至江灘三期(長江二橋至後湖船廠)時,在一片林下灌木叢中,瞅見中華仙鹟的身影,趕緊拍照留存它的倩影。
中華仙鹟在漢口江灘三期閑逛(彭憬 攝)
遇見中華仙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難度指數有點大。”顔軍介紹,中華仙鹟隸屬于雀形目鹟科,分布于四川、貴州、重慶、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陝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等地區;分布雖廣,而對湖北而言,它們是夏候鳥,每年夏季才來到鄂西山區繁殖,比如在宜昌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就能遇見它們;此次它們逛江城,是因為夏候鳥已開啟南下越冬之旅,将漢口江灘選作補給驿站,補給一些事物,稍作休息,短暫停留幾天,就繼續南下,所以能偶遇實屬不易;從另一個視角也能推斷出中華仙鹟團隊在擴大,如果太稀少,那更難偶遇。
中華仙鹟在漢口江灘三期閑逛(塗小炜 攝)
武漢那麼大,中華仙鹟咋看上了漢口江灘三期的灌木叢?
顔軍解釋,這裡雖不起眼,但保持着原生态的生境,有防浪林,有喬灌木,每年夏季還會被水淹一部分,今夏7月江水上漲曾漫過此地,原生态的招牌吸引很多過路客,因而這裡誕生過多個鳥類新記錄,比如去年的新記錄白喉林鹟就是在這裡發現的,它是5月份北上路過此地補給時被拍照曝光了。
中華仙鹟在漢口江灘三期閑逛(楊鑫 攝)
中華仙鹟,是一個有着傳奇色彩的家族。顔軍介紹,中華仙鹟原為藍喉仙鹟的一個亞種(鄭光美 2011),因其與藍喉仙鹟其他亞種存在較顯著的遺傳分化且具有明顯不同的鳴唱聲,在《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中,該亞種被視為獨立物種并被稱為中華仙鹟。
中華仙鹟,是今年發現的第13個鳥類新記錄。自2016年開展重點區域鳥類監測以來,今年收獲的鳥類新記錄最多。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全年的新記錄分别為8個、8個、1個、9個、7個和11個。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