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十易寒暑。白雲黃鶴,顔值煥新。武漢,每天不一樣。
十年來,武漢城管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城市建設管理相關精神,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精神,搶抓機遇,内外兼修,持續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最近五年來,武漢以舉辦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為契機,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标準,發揚“繡花功夫”“工匠精神”,整體推進戶外廣告、景觀照明、井蓋、管線、箱杆規範整治,綜合提升背街小巷、老舊社區、鐵路沿線市容環境,強力推進“拆違飓風行動”、渣土運輸、施工噪聲、違法占道控管,城市環境面貌脫胎換骨,功能品質大幅提升,為我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成功辦會奠定了堅實環境基礎。
十年砥砺奮進,回望過去,武漢城管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全力以赴提升城市能級、品質,成績斐然;目前,武漢城管正全力以赴、真抓實幹,持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以一流城市環境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展望未來,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要怎麼走,如何抓住理念提升、标準提升、管理手段提升、設施設備提升等新機遇,如何增強人民群衆對城市環境的獲得感、滿意度……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武漢城管必将給出自己的答案。
大城細管,“精細化”創造“幸福感”
洪山區街道口道路整潔,隧道實現智慧管理。
于武漢而言,過去十年,跌宕磅礴,每天不一樣。
國家中心城市征途從起步到加速,“五個中心”建設推動“大武漢”邁向“強武漢”,疫後重振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武漢,煙火依舊,城市面貌煥新。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武漢城市管理部門以武漢人民幸福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城市管理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不斷改進、不斷追求的過程,也是武漢城市管理理念和方法持續“進化”的十年。
近五年,武漢城管認真踐行關于“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等重要指示精神,以“精細化管理”為舵,以“721工作法”為帆,下足“繡花”功夫做細城市管理,讓武漢市容脫胎換骨,讓市民生活越來越便利,極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何謂下“繡花”功夫?“特别精細、特别精緻、特别精準、特别精确。”這是武漢市對城市管理提出的要求,比精細化更進一步,要求更高、标準更高。
全面推行“精緻環衛”,提升精細化管理标準,落實“嚴規30條”;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建設,不斷拓展垃圾分類覆蓋範圍;實施“廁所革命”,新改建二類以上公共廁所500餘座,全市環衛公廁數量達到1355座;打造頂級城市景觀“長江燈光秀”,彰顯了武漢美麗天際線,極大提升了夜間城市形象,成為武漢獨特的城市名片;強力開展“雙百”工作,制定示範片區場景化考評标準、達标整治點位考評标準,推進各區開展105個示範片區創建、108個問題集中點位達标整治。
如今的武漢,平整潔淨的人行道和公園綠地“無縫銜接”;街邊公園随處可見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公廁,既智能又幹淨;路邊的配電箱紛紛披上彩繪“新衣”;馬路上的井蓋特色鮮明;地鐵口的共享單車擺放整齊;商業區的店鋪熱鬧有序;擡頭看,不再有大幅的廣告牌遮住城市天際線;兩江四岸的燈光秀與江水、橋梁聯動輝映,讓市民和遊客流連忘返;道路破損情況随手上傳,及時解決;交通高峰時段不見渣土車呼嘯而過;夜晚也無噪音幹擾美夢。
在市民眼裡,大武漢之美,不止于大江大湖的自然之美,更是高水平精細化城市管理“管”出來的美好家園。
大城智管,更精準、更安全、更滿意
智慧城管平台。
如果說,市容的改變市民看在眼裡,那智慧城管對城市的改變,則屬于潛移默化。
現在,許多出土工地和停保場都有一雙雙“慧眼”,時刻關注着建築垃圾運輸車的淨車密閉情況;渣土運輸車運行軌迹也在掌握之中;城管執法告别手開單,還可進行“非現場執法”。
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發揮,有機對接城市“一網統管”,智慧城管系統全面運行,公共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加快實現城市管理模式由傳統向現代、管理手段由人工向智能、管理節點由末端向前端的三大跨越,創新構建适應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需要的“數治 智治 共治”智慧大城管新模式。
在智慧城管這一領域,十年間,洪山區城市管理執法局以先進城市為标杆,以智慧手段賦能“繡花”功夫,精準發力,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插上了“智慧翅膀”,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洪山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洪山城管積極探索研究“1 N”的智慧城管移動巡檢一體化平台建設。通過智能AI識别亂堆物堆料、占道經營、垃圾箱滿溢、店外經營、暴露垃圾、非機動車亂停放、非法擺攤等11類城管問題。
通過視頻巡查自動識别的城市管理問題,以工單的形式上傳到相應子系統,分配給執法人員進行處置,實現案件閉環處理,保障影響市容市貌的問題能夠及時得以解決。自從智慧城管移動巡檢一體化平台投入使用以來,結案率達到98%以上,回複率100%,群衆滿意率大幅提升。
燃氣通萬家,安全無小事。目前,全市150萬隻燃氣鋼瓶可實現全天候在線監管,燃氣事故應急處置率100%。随着智慧燃氣安全監管平台上線試運行,洪山城管将燃氣“供、送、用、管”全鍊條納入智慧監管,通過一面大屏即可顯示各地各環節的所有操作流程。2020年,洪山城管對轄區内供應站點加裝防爆監控設備,24小時實行監控管理。
十年來,“智慧橋梁”不斷發展。洪山區現有橋隧86座,其中區管橋隧81座,行業管理橋梁5座。今年以來,洪山區共有79座橋隧接入市城管智慧橋隧平台,安裝200多個攝像頭,實現實時在線監測。
渣土車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點。現在,武漢的渣土車植入“北鬥芯”,如同裝上“最強大腦”。今年6月,洪山城管接入建築垃圾聯合監管服務平台,按照“三級七端”協同共治思路,實現城市運營級、監管部門級與被監管對象級三級聯動共治,實現了區域内渣土車“人車企”、工地、消納場、事故、違法、研判預警事件及所有渣土車相關數據的集中彙聚、展示、分析、執法與監管。今年4月至8月中旬,洪山區已有986輛渣土車安裝“北鬥”。
十年間,武漢城管搭建民意雲“一網彙聚”,集12319城管熱線、群衆信訪、第三方巡查上報等14種民意收集渠道;執法案件“一網通辦”,執法過程全程可追溯,并實現執法人員和協管員實時定位和在線指揮,并在全國城管系統首創現場執法掃碼繳納罰款模式。
目前,武漢城市管理智慧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居全國前列。建成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大數據分析系統和綜合集成門戶系統,實現資源高度整合和數據共享。
“數據武漢城市精細化管理”獲全國“數字政府十佳創新案例”獎,“科技賦能城管執法三項制度”獲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并入選全國示範候選名單。
大城嚴管,全面推行“精緻環衛”,推動垃圾分類
東西湖區環衛機械化作業。
近年來,武漢城管全面推行“精緻環衛”,提升精細化管理标準。
同時,城管部門聚焦制度建設,發布《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印發《武漢市“精緻環衛”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精緻環衛“嚴規”30條》,對城市道路清掃、城市家具保潔、垃圾處理等,作出具體指導和量化。
今年5月,在“建設英雄城·緻敬勞動者“地鐵專列上,東西湖區環衛工作者羅善善、項曉環等人被市民乘客認出,“原來你們就是海報上的本人啊,你們是城市的英雄!”周圍乘客紛紛豎起大拇指。原來,以全國先進工作者、東西湖區城管執法局環衛服務中心垃圾壓縮設備操作員羅善善為代表的東西湖區環衛工人海報登上專列,受到市民群衆的熱烈歡迎。
近年來,東西湖區實施精緻環衛,嚴格執行“精緻環衛”嚴規30條。今年上半年,全區建成區環衛市場化率達81%,完成建成區市場化率達80%以上的目标;通過新購置車輛、組合作業、人機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城區道路的機械化作業覆蓋率,環衛作業實現全覆蓋、無縫隙、常态化,全區主次幹道環衛作業機械化作業率達100%,并探索了“以桶換桶”“定時定點”等精緻環衛舉措,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東西湖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積極打造智慧環衛“一個平台、一套數據、多級聯動、全面監管”模式,已在468輛環衛車輛上安裝北鬥定位終端系統,采集生活垃圾收集點位1248處、157條保潔道路信息錄入。通過對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跟蹤,實現“智慧環衛一體化管控”。2022年上半年,全區生活垃圾收運量約為18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垃圾分類是新風尚。東西湖區常住人口近90萬,生活垃圾日清運量約1000噸,建立了“戶集—小區收—街轉運—區處理”的城鄉垃圾收運體系,環衛市場化、機械化程度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并于2013年8月份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工作。
近五年來,東西湖區緊緊圍繞健全分類管理體系、完善分類運行體系、培養居民分類習慣等重點目标,開展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目前,全區294個小區、72個農業大隊、573家單位,均按要求完成了垃圾分類容器布設和分類知識宣傳覆蓋,2017年被國家住建部列入全國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
城管執法隊員現場檢測噪聲。
“東西湖區強化組織領導,夯實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在頂層設計方面,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列入區政府工作報告、全區深化改革項目,堅持高位推進。”區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基層隊伍建設,建立“街道-社區-物業”三級聯動機制,組建“3 2 1”工作隊伍。在全區開展垃圾分類示範創建工作中,整體打造城市型示範社區,選取社區治理能力、小區基礎條件都相對較好的金銀湖街、常青花園社區,配足宣傳督導員,打造微型都市農業觀光體驗園試驗田和宣教實踐功能。針對農村村灣,依托“鄉村振興”“三鄉工程”,将垃圾分類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将垃圾分類督導和“二次分揀”納入村灣保潔員的日常工作内容。
同時,全區建立健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全鍊條”運行系統,包括1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9處生活垃圾分類服務站(分揀間)、12處小型濕垃圾處理站點等。
目前,東西湖區已經基本實現四類垃圾各自形成處理“閉環”,其他垃圾集中壓縮轉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廚餘(餐廚)垃圾采取就地資源化利用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可回收物由資源回收企業對接居民小區;有害垃圾實行“街道暫存—專業公司預約上門回收”的方式進行處理。針對日益增多的大件垃圾和園林垃圾,2020年柏泉和走馬嶺各設一處大件垃圾拆解站,可對廢棄沙發、床墊等舊家具集中拆解、分類,日處理能力約100噸。2021年東山街新建一處園林垃圾集中處理站點,日處理量約10噸。
多措并舉,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為推動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習慣,東西湖區首創了二維碼“綠色賬戶”結合“有獎兌換”的方式,讓居民群衆主動垃圾分類。五年來,在全區100餘所學校,不間斷開展垃圾分類進課堂系列活動,培養一批批“小小分類志願者”。
結束語
一座好的城市,是建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我們武漢真是越來越漂亮了,生活也越來越便利。”
十年奮進,刻進武漢日新月異的變化裡,也刻進群衆的贊美與自豪裡。
今年4月7日,武漢市啟動提升城市建設管理精細化水平三年行動,提出到2024年,通過精心描繪城市“顔值”、精細刻畫城市“表情”、精緻塑造城市“氣質”,讓城市更有暖意、惬意、詩意,打造人民滿意的美麗武漢,使武漢的城市環境品質達到國内一流。
江城更宜居,唯有“繡花功”,武漢城管各部門将堅持一流标準,凸顯武漢特色,持續推進城市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貢獻城市管理的“硬核”能量,助力武漢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策劃:武漢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 洪山區城市管理執法局 東西湖區城市管理執法局 撰文:金輝 楊忠華 朱仙紅 張亮 臧詩琴 杜歡 汪玉平)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