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電腦普及率遠不及今天,在我的小時候,還沒有網吧這樣的現代化的娛樂場所。
那個時候隻有一少部分的“電腦房”,因為新鮮的事物剛進入社會,電腦房很少有可以網,都是玩玩單機遊戲,即使這樣也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
當時的電腦房通常隻有5-10台電腦,每到周末都人滿為患,很多時候好幾個小夥伴一起去玩,運氣好也隻有一台電腦可以玩,但是大家也不喪氣,都會歡呼着一起玩《大富翁》。
因為《大富翁》可以多人在一台電腦上共同遊戲,買賣土地,收取過路費,用各種道具與小夥伴勾心鬥角,一直在我心中是最經典的多人遊戲。
長大以後,才發現大富翁裡面的很多經濟和投資規則,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我愈加認為這個遊戲是個經典傳世的發明。
大富翁遊戲最早的專利與版權,來自于美國的帕克兄弟公司,在有一日我讀到紐約時報的一片報道《The Monopolists, by Mary Pilon》(壟斷者——瑪麗·皮隆著),才發現在大富翁看似輕松實際殘酷的遊戲規則背後,還有着更加自私與貪婪的故事。
來自紐約時報《壟斷者——瑪麗·皮隆著》
在帕克兄弟公司的品牌故事裡:大富翁的遊戲創造者叫查爾斯·達洛。
在上世紀30年代,查爾斯是一位無業青年,在一家飯館裡百無聊賴之下,用筆畫出了大西洋城的地圖。并且靈機一動,想出了用虛拟的錢和骰子在大西洋城進行買賣遊戲的主意,這個遊戲當時被稱為地産大亨。
查爾斯·達洛
這個品牌故事看似挺勵志,但是經不起推敲,雖然在今天經濟學與數學的很多基本概念都已經普及。
但是即使是今天,如果有人想原創設計一款類似大富翁遊戲,依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中的數值和規則,并不是一個普通人就可以構建出來的。
在《The Monopolists》這本書裡,作者走訪多人,詳細調查了事情背後的真相。
事實上早在1903年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瑪姬(Elizabeth Magie)的女士便設計出了Monopoly(壟斷者),這個大富翁遊戲的原型。
那麼瑪姬女士又有什麼特殊的能力或者理由去設計這麼一個精妙的遊戲呢?
影響瑪姬的有兩個人,一位是他的父親詹姆斯,美國總統林肯的随行律師,在林肯早期全國演講的時候便一直跟随着林肯。
在伊利諾斯州,林肯與他最大的競争對手道格拉斯進行辯論的時候,瑪姬與父親便留在他身邊,林肯的平權與堅決廢除農奴制的思想給瑪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另一位對瑪姬有着重大影響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亨利·喬治。亨利見證了美國在18-19世紀的高速發展,同時也為當時巨大的貧富差距産生思考。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為底層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推動社會進步是他最大的願望。亨利認為,美國當時造成巨大貧富差距的原因便是“土地壟斷”,也就是美國土地私有制。
亨利認為,土地的壟斷者已經早就獲得當時付出的數倍收益,但是土地私有制讓這些人依然不斷的聚集财富,财富無限制的集中,導緻貧富矛盾激化。
亨利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土地作為自然資源應該平均分配,同時政府向土地征稅,用以回饋整個社會。
可以說亨利的主張與美國整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完全相違背,但是因為有着良好的群衆基礎,積累了一大批的擁護者。
壟斷與繁榮瑪姬便是亨利的忠實追随者,瑪姬在報社工作期間多次抨擊土壟斷與資本掠奪,但是瑪麗所在的報社并不是有名的大報,而那個時代的傳播力也有限。
所以瑪姬想出用遊戲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理念,根據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瑪姬設計出《大地主遊戲》,在1903年便申請了專利。
其實稍微想一下,既可以理解,為什麼在遊戲中對方率先買了土地後,很難再被轉移,是幾乎不可能的,這并不符合一般的“遊戲規則”,但是符合土地私有制。
瑪姬在填寫申請表時候便言明:這遊戲主旨在于揭露土地壟斷的醜惡現象,并推廣土地價值稅作為補救措施的政策,并不在于盈利。
可能大家會疑惑,大富翁這個遊戲如何能傳播這個理念?
與現在畫風可愛(刻意為之),節奏明快的遊戲風格相比,早期的大地主是非常有寫實風格的,每一塊地都是真實的名字,最重要的是遊戲分為兩種模式:
壟斷模式(Monopoly),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玩法,最後隻有一名赢家,其他人全部隻能破産,土地一旦占有便不可以再随意交易,通過收取租金赢得勝利。
繁榮模式(Prosperity),土地為共同所有,每個人通過投資收取利益,然後分配利益,最後達到最先達到一定數額的玩家獲得勝利。
瑪姬的本意是通過壟斷與繁榮的對比,讓人們意識到繁榮最後人人才會是赢家,壟斷便大多數人是輸家。
大地主的遊戲在美國逐漸風靡起來,很多效仿和改良作品也慢慢出來,不僅有大西洋城的版本還有各種其他地方的版本。
可惜的是,最終人們大多數還是在玩壟斷模式,赢者全拿,這才是人們玩遊戲的樂趣。
雖然繁榮模式有些雞肋,但是依然作為遊戲模式存在。
文章開頭提到的失業者達洛便也改良了一版遊戲,并且自己申請了專利,賣給了帕克兄弟公司。
瑪姬作為思想推廣者,也沒有計較這些,同時帕克兄弟為了達到對這個遊戲的壟斷,也找到了瑪姬。
瑪姬也認為自己的推廣力量不如帕克兄弟,她的要求隻有一個:“繁榮和壟斷模式必須共存”,帕克兄弟答應了,僅用了500美元便買下了瑪姬的專利。
但是帕克兄弟為了利益驅動,在推廣市場時完全放棄了繁榮的模式,變為隻有壟斷的大富翁遊戲,瑪姬了解事情的真相後,憤怒的向媒體控訴,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在這件事後,舊金山大學的一名經濟學教授,看不慣被扭曲原意的遊戲,制作出一個“反壟斷”版本,結果反而被帕克兄弟告上法庭,控訴侵權。
現實意義100年過去,很多人未必還記得大富翁的原作者是誰了,但是這個遊戲被後續的開發者逐漸發揚光大,成為經典的遊戲模式。
大富翁直到今天依然有非常多的現實經濟原理,接下來将會了解一下現在大富翁的有趣之處,這裡将以流傳度最高的《大富翁4》為模闆。
1.開場資金
我們都知道開場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攜帶的資金,最少是10萬,最多為100萬。
這說明了在這場遊戲中,必須得有一定的資本才能入場參與。事實上,10萬資金的整個遊戲時間在40分鐘左右就結束了,而100萬可以拉鋸2-4個小時,甚至更久。
即使出生攜帶的資金是公平的,但是要有容錯率,資金還是越多越好。
2.點券
在一場大富翁遊戲裡,最重要的硬通貨并不是金錢,而是點券。随着遊戲的進程會是一個通貨膨脹的過程,地價、過路費、建造費都會水漲船高。
但是點券則永遠很珍貴,高手都知道,開局能通過遙控骰子獲得一個500點券箱,這局遊戲基本是穩了。
那麼點券到底是什麼?
點券其實是經濟學裡著名的那隻“看得見的手”,點券能購買的道具全部是打破遊戲規則的力量。
比如紅卡和黑卡,可以控制股價上升下降。遙控骰子可以控制落腳點的選擇,甚至還有陷害卡、導彈這種借助外來力量限制對手的方法。
如果說遊戲規則是自由市場裡的“看不見的手”,那麼點券便是“看得見手”。
另外,遊戲裡所有的公司都可以通過購買股票獲得擁有權,哪怕是銀行,道具商店也可以。
但是道具商店最大的不同是,其他公司賺的是錢,分紅也是錢,道具商店明明賺的是點券,實際分紅卻是錢。
這說明了道具商店永遠不可能真正屬于你,當你覺得你擁有所有權了,也隻是在你來的時候送你一點小禮物打發你。
3.出身與運氣
大富翁的規則,可以說是非常公平的,但是在一局遊戲裡,看似出身(攜帶資金)是一樣的,其實是不一樣的。
當各個玩家從飛機上降落,出身便有了區别。
有的玩家一降落面前就有個一線城市的大塊土地,再加上機器人立馬可以建造餐廳、賓館這樣的大型商業體,而有的人隻能買賣鄉下的小地方,運氣不好的窮神、衰神附體。
還有人是“天選之子”,一降落便是500點券,掌握了打破規則的力量,讓你非常想重開一局。
運氣和出生帶來的不公平,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有,與其逃避還不如看清形勢。
4.核彈
我們都知道大塊土地可以建造研究所,可以研究機器人還有時光機,最後是核彈。
但是通常土地最多的玩家是不會輕易動用核彈的,因為核彈帶來的是一片地區的毀滅,自己的房産全部要跟着遭殃。
核彈是什麼?是戰争
戰争本質上是調節供需,重新平衡的過程。
如果大部分财富(土地)都被人占有了,這一片路走過去必然要破産,輸掉這場遊戲。那就炸平這一區域,大家推倒重來,往往是富人最不愛打仗,除非不在自己地盤。
最重要的是,跟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你造出了核彈,大家下意識就不去找你麻煩,這就是威懾力。
5.
也是這個遊戲裡挺有意思的地方,大樂透的獎金會越來越多,我們本着趣味性在路過店的時候都會去購買。
而開獎也是大家都會關注,但事實上是什麼呢?
盡管的獎金累積到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很可能一局下來誰也沒有中。即使最後有人中了巨額大獎,但是如果你在遊戲沒有足夠的累積與土地,出去走幾步你的錢就被别人拿走了。
像這種天降橫财,永遠是期待大于收獲,娛樂而已,隻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結語大富翁這款遊戲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永遠比我們相信中要多的多,在早期版本的桌遊裡,由于賺錢方式比較簡單,一局動則要玩上數個小時,最終就隻有一個赢家,輸家的失落感不言而喻。
也許在現在的遊戲模式裡,通過設計讓遊戲的節奏更加快,大家輸赢的觀念也不是很強,大不了就是重來一次而已嘛。
如果真的經常輸的小夥伴還是會有失落感,當破産兩個大字降落,自己就隻能默默旁觀的時候,或許也在想這個遊戲為什麼不可以沒有輸家呢。
遊戲就是遊戲而已,為了趣味和競争,遊戲玩家們共同選擇了壟斷模式的競争玩法。
而在現實生活裡,我想最終都會選擇——繁榮模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