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文解字知識梳理

說文解字知識梳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9:18:20

說文解字知識梳理?标題乃借用宋戴複古的詩句 來談有關“氣脈”的話題,并非讨論“議論”的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說文解字知識梳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文解字知識梳理(說文解字系列之)1

說文解字知識梳理

标題乃借用宋戴複古的詩句 來談有關“氣脈”的話題,并非讨論“議論”的問題。

還是先從一檔電視節目 的名稱說起。前幾天 ,央視《新聞一加一》欄目播出有關敦煌研究院的内容,欄目的标題為:《心歸處是敦煌》,講的是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長樊錦詩,幾十年堅守敦煌的經曆和感悟。這個标題,從語法上看,沒毛病。但讀來卻有讓人覺得十分的别扭,總覺得裡面好像缺了點啥似的。

缺什麼呢?我們可以試着加一個字,比如,“我”或“吾”,這個标題就成了:“我(吾)心歸處是敦煌”。這樣一來,這個句子:(1)讀起來更順暢、更流利、也更上口;(2)在語義上也顯得更飽滿、更豐富;(3)更重要的是,改句比原句在“氣場”上也更渾厚圓潤,而非原句那樣“氣短”,讓人讀來有一種局促感,甚至是一種殘缺感。

這就引出有關文章之“氣”的話題。

相較于文章的其他方面,文章之“氣”,很抽象,很難作摸。什麼是文章之“氣”?古代文論中有很多有關“氣”的概念及相關論述,比如“氣象”、“氣韻”、“氣脈”。這當中,“氣象”應指詩文中所描繪的具體的物象,亦即詩歌中的“意象”,或者“意境”。這并非我們所謂的文章之“氣”。

除了“氣象”,還有“氣韻”和“氣脈”。“氣脈”是什麼?這個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特有的一個詞語,即指“氣勢和脈絡”。二者相關而不相同。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把二者合謂為“文脈”。他說,文脈絕不能像傀儡戲中牽動四肢的細繩,而要像人身上的經脈,藏在肌肉裡,從腳跟、四肢到頭頂,貫穿于全身。有了這種文脈,文章就成為有機的整體。

至于“氣韻”,是指文章的“氣勢和韻味”。文章的的“氣勢”,有強弱大小;文章的韻味,也有足欠濃淡。比如,孟子的文章就以“氣勢”強烈、暢快淋漓的特點。現代作家朱自清的文章,沒有那種打開大合的氣勢,卻充滿着一種陰柔之美,讀來韻味十足。所以,“氣韻”有點像文風,是一個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味道。相較于“氣脈”,也似乎更外在一些。

我們說,文章有“氣”,這個“氣”除了兼具上述的因素之外,更像一個人的“氣場”或“氣質”。人的“氣場”就有強弱之分。有的人“氣場”不強,所以在很多時候總是被别人無視,而有的人則“氣場”強大,往往光輝耀眼。所以,文章之“氣”,無時不在、無文不有,卻又看不見、莫不着。我們常說一個人有氣質,或者氣質好,往往是對這個人的一種總體感覺印象。如果反問你說,這個人從哪裡體現出其氣質來?是外在的形象?還是内在的修養?我們往往說不出來。覺得都不是,又都是。

所以,文章之“氣”,就是這樣一種存在。說它有,卻看不見、摸不着;說它無,卻又可以感受得到。它是文章的“氣場”和“氣質”。它和“氣韻”、“氣脈”相關而不相同。魏晉時代,曹丕曾作《典論·論文》一文,其中就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緻。”曹丕所謂之“氣”,我們認為就是指“文氣”,就是文章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不可捉磨但又可以感知的東西。

還有例子。

陝北民歌裡,有兩句歌詞:千裡的雷聲萬裡的閃,跟着共産黨咱們打江山。有人據此編了一部反映陝北人民武裝鬥争的電視劇,劇名為:《千裡雷聲萬裡閃》。這個劇名和民歌中的歌詞隻有一字之差:少了民歌歌詞中的兩個“的”。兩種表述意思一樣,沒有變化,但這個劇名讀起來卻讓人覺得幹巴巴的,局促而幹癟,有骨而無肉,極不順暢,如食沙礫。而民歌歌詞中,有兩個“的”,讀來感覺就大不一樣:順暢、氣韻飽滿、氣血充盈。這種區别,并非正誤之别,而是優劣之分。編劇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也可能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讀者諸君,有同感否?

這裡順帶說一下,句子中的“的”字不可随意增減,有的句子中的“的”字可有可無,而有點句子中的“的”則不能缺或。關于這個問題,我将另文專門論及,此不贅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