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尤其是看教科書這種包含大量知識點的書籍時,不可否認,我們看書的目的隻是為了增加知識量,因此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被動地接收知識點,我們常常感到要麼讀的很慢,要麼讀完了什麼也沒記住。
但是當你去觀察那些名校學霸後,你會發現,真正會學習,會讀書的人的目的是為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想要高效閱讀,你需要做的是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日本作家西岡一誠,高三時偏差值還在35分(能上大學的學生偏差值為50分左右)上下徘徊,用了兩年時間最終考入東京大學,他把他高效閱讀的方法寫成了一本書——《高分讀書法》,這本書提到了,要想高效閱讀,有兩種方法:
(1)鍛煉讀解力的方法,即把書讀透的能力;
(2)鍛煉思考力的方法。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高分讀書法》中把書讀透,提高讀解力的三個方法。
1、在閱讀前,首先要獲取線索和做好準備工作
在看大段文字前,可以先去看看标題、引文等這些細節之處,提前了解即将要閱讀和學習的主題,想想自己之前是否有接觸或學習過類似的知識。
我們在小學時,學習到一個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預習,做好預習工作後,我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不是一頭霧水地在接受全新知識,而是帶着線索和問題去學習,最終你的學習和閱讀效率都會翻倍。
那麼該做哪些準備工作呢?《高分讀書法》裡提供了一種閱讀方法——裝幀閱讀法。
首次接觸一本全新的書,就像站在原始森林的入口,裡面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的。而“裝幀閱讀法”就像火把一樣,通過閱讀書的封面、腰封獲取書籍内容的線索。
書名會告訴我們書的主要内容,腰封會告訴我們有哪些相關内容以及涉及到哪些相關領域,最後把收集到信息彙總到便簽紙上,閱讀過程中不斷去回看,看是否假設是對的。
有了火把,還需要地圖。獲取地圖的方法——做假設,根據裝幀閱讀法收集到的線索,去假設這本書裡有什麼内容,讀了這本書會有什麼收獲。
2、做一本書的記者,而不是讀者
帶着記者的思維去閱讀,用采訪式閱讀法提升自己的讀解力。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課堂上,如果你隻是聽老師講,不思考,不做筆記,也不向老師提問,是不是到下課時你已經将課堂上所講的内容忘得七七八八了?
反之,如果你在某節課上非常全神貫注地聽講,期間有問題時向老師提問,和老師進行交流,并非常認真地做筆記,這節課最終你是不是覺得收獲滿滿呢?
其實第二種就是非常典型的記者采訪的場景。
在閱讀和學習時,你作為記者,一邊去閱讀作者的觀點,一邊又在自己的大腦中進行思考,并不會全盤接受書中的知識,而是對它們進行辯證性地思考。
(1)用記者的姿勢——前傾,去閱讀和學習,前傾的姿勢代表着你作為積極主動的一方,你對獲取書中的知識點很積極,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心理暗示。
(2)邊讀邊問讓你把讀到的信息轉化為大腦的知識,眼睛看到的隻是信息,當你看到那些暫時還不屬于你的知識點時,那些隻能被稱為“信息”。把别人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的這個過程中,需要動用你的大腦進行思考、辨認和整合,否則你永遠看到的都是“信息”。
(3)善于挑選重點問題,記者在采訪時都有問題的主次之分,要像記者一樣善于挑選重點問題。一般有三個标準:作者開篇提到的問題,對應多個答案的問題,可能存在争議的問題。
像記者一樣用敏銳的大腦去發現書中的問題和答案,成為一名優秀的閱讀者!
3、要想不白讀一本書,一定要輸出
不管是主動閱讀,還是被動閱讀,當你讀完一本書,你隻是完成了輸入的使命。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仍然沒有任何進步?
那是因為你雖然讀了很多書,但無法靈活運用書中的知識。讀書時,我們隻是在接收“知識”,那些知識很難在大腦中紮根并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更别提靈活運用了。
為了讓閱讀人發揮更大的能動性,《高分讀書法》建議大家在閱讀時及時做好“輸出”。
從别人那裡獲取信息叫做“輸入”,與此相反,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向外界表達、傳播,就叫做“輸出”。
所有的閱讀方法都是為了最後輸出做準備,隻有你輸出了自己的感想、改變的行動清單,才不會白讀這一本書。
注意,這裡的“感想”不是照搬書中的原話,那并不是你的想法,你一定要在讀完一本書後,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出來,這樣的知識才會真正地被納入到你自己的知識框架内。
怎麼在讀書的過程中做到輸出呢?
(1)這本書是如何解答你的疑問的?把書籍給你的答案寫出來
(2)你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麼?
(3)讀完這本書,你的感想是什麼?
(4)讀完這本書,你接下來的行動清單是什麼?
(5)如果這本書還不能完全地回答你的問題,你需要再去讀哪些書籍呢?
能夠回答以上這些問題,想必你已經深度地熟悉了你所讀的書。
最後,跟大家分享《認知覺醒》裡的一句話:
“閱讀隻是整個過程的開始,閱讀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實踐比閱讀本身更重要。”
#打卡挑戰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