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當英國海軍駕駛着先進的戰艦、手拿威力強大的武器,出現在廣東珠江口時,清朝的統治者們目瞪口呆,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被自己視為蠻夷的英國人,竟然擁有這樣的武器和技術。
而這時的清軍,雖然手中握着洋槍,也擁有着大型火炮,但在火力上,與英軍差得不是一點半點。清軍與英軍的武器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原因其實很簡單,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步入工業時代;而清朝的人民還在小農社會中苦苦掙紮,封建主義社會下,科技根本沒有爆發式增長的條件。
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并非一開始就落後于歐洲國家,反之,古代中國曾經常年在科技上領先世界。但在古代中國,科技發明被稱為“奇技淫巧”,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久而久之,便落後于世界。
鮮為人知的是,古人曾經發明了四項令人驚訝的科技發明,甚至有一個連慈禧都愛不釋手,但最終都已失傳。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四項發明。
永不落地“金飛雁”
這第一件寶物是一種由黃金打造的大雁。可能有人就要問了,這在古代不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嘛,畢竟我們的老祖宗從商周便開始冶煉金屬,别說一隻大雁,就算是萬馬奔騰的景象也不在話下。
的确如此,但這隻大雁并非隻是個裝飾品,而是一隻暗藏玄機的大雁。據記載,在秦始皇的陵墓中,有着成千上萬的稀奇陪葬品,其中就有着一隻神奇的“金飛雁”。
它是由當時的頂級工匠制成,能夠不借助外力,擺動翅膀飛翔,而且能一直不落地。秦始皇生前就十分喜愛它,死後也将其帶入了陵墓之中。
在《三輔故事》中,就曾有過金飛雁的記載:在項羽進入鹹陽後,為了尋找寶物曾經盜掘秦始皇陵。在挖掘的過程中,士兵們突然發現有一隻金雁從地宮中飛出,直沖雲霄,随後就一直向南飛去。
最為神奇的是,幾百年後的東漢末年,有一位地方的太守還見過這隻金雁。而且,《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漢書》的作者班固都曾經記述了“黃金為鴻雁”,這證明了金雁是有可能真實存在的。
如果金飛雁确實存在,那麼它的科技水平絕對是超越時代的存在。雖然不可能會違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能夠飛行數百年,它内部的機械結構一定十分精密。
借風翺翔“比翼車”
第二件裝置就更加神奇,但它是否存在,有着很大争議,因為它被記錄在《山海經》之中。《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一本奇書,堪稱“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但因為記錄的内容十分遙遠,所以它内容的真實性也受到不少人的懷疑。
書中的内容有寫實的記錄,也有虛幻的神話。其中記載了一個叫做奇肱國的神奇國度,“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而且這個國家的人民善于制作機關,制作了一種可以借風飛翔的“比翼車”。晉代張華也在《博物志》驗證了這一點,“奇肱國,其民善機巧,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如果以現在的機器來比較,很有可能是一種類似滑翔機的裝置,也有學者認為是風車的雛形。無論如何,如此的想法和設計,都是很先進的。
木藝伶人前起舞
這第三件也是機關器械,名叫“木甲藝伶”。在《列子》的記載中,周穆王就遇到過一位技術精湛的機關術師——偃師。這天,周穆王到昆侖山打獵,途中遇到了趕路的偃師,偃師的身邊站着一位全身上下,全都是木紋色彩的奇異人物。
偃師告訴周穆王,這是他制造的木甲藝伶。周穆王很是驚訝,因為木人的肢體、動作、相貌都像極了活人。偃師還讓木甲藝伶為周穆王演唱歌曲、跳舞,都和真人沒有差異。
表演中,這個木甲藝伶突然向周穆王的愛妾眨眼睛,周穆王大怒,“我還以為當真是什麼木甲人!原來隻是活人披着木甲。”說罷,就拔劍要殺偃師。
偃師隻得将木甲藝伶當場拆解,周穆王看着滿地的零件,才發現剛剛惟妙惟肖的木甲藝伶是手工制作的機關。周穆王感歎:“原來技師的技術,真的可以比拟造物的神靈!”
從古典的記載來看,這種“木甲藝伶”是一種類似傀儡人偶的裝置,也有些像現如今的機器人,但古時可沒有電力驅動,由此看來,古人的智慧真的超乎我們的想象。
象牙席太後最喜歡
這最後一件并非是機關制造,而是一件精美的手工品——象牙涼席。涼席,在我國可是曆史悠久,古代人民為了避暑,多以堅韌的植物為材料,将植物的纖維編織成席。
夏日暑氣正旺時,在身下鋪好涼席,手握蒲扇,再來一碗解暑的茶,光是想想就讓人覺得惬意。不光平民百姓用涼席,王公貴族也用涼席,但是材料一定會比百姓們的好。他們用上好的竹子、藤蔓、棉麻,甚至有的使用真皮,來制作涼席。
可是,要說最昂貴的涼席,一定要說是象牙涼席。漢代就有能工巧匠制作,但因為造價昂貴,是一件地道的奢侈品,所以很少有人見過。
在清朝時,曾有官員将象牙制成涼席送給慈禧,這種用象牙絲制作的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也平整光滑,柔軟舒适,而且還有理療的功效。
慈禧收到象牙涼席後,對它愛不釋手,每到夏日便叫宮女拿出來納涼祛暑。當清朝滅亡後,象牙涼席被太監趁亂帶出皇宮,幾經轉手,落到了一個農民手中。
建國後,這位農民把象牙涼席上交給了國家,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以供大家欣賞。當人們仔細觀察席面時,都會感歎古時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手藝。
這便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奇技淫巧”,每一件都包含着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但由于古代長期以農為本,尊崇四書五經,對這類機關制作、手工藝品嗤之以鼻,加上戰亂破壞,使得許多技術失傳。
今天的人們隻能從古籍中或是複原品中感受幾百幾千年前,當時的人們的震撼,實在可惜。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本文及配圖均為自媒體用戶上傳,不代表平台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