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河何時在東營入海

黃河何時在東營入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7:28:45

黃河何時在東營入海(黃河知識知多少)1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此流入渤海,古老的黃河文明和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在這裡綿延不息,孕育了一代代黃河口人,創造出燦爛的曆史文化。背依黃河,面朝大海,位于黃河文明與齊魯文明銜接點的東營,與黃河有着不解之緣。然而你知道嗎,在曆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内并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一起跟随記者,看黃河如何從曾經的多災之河變成了生态之河、經濟之河、活力之河。

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決口,重新由利津縣境入海

黃河入海口位于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内,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彙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如今,黃河入海口景區内曠野茫茫,芳草萋萋,黃河兩岸各類植被層次分明,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大海。

然而根據史書記載,西漢以前,黃河流經今河北省在天津附近入海。今東營市西南境為濱海陸地,屬青州部千乘郡境地。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今濮陽境)改道東流,由東營境入海,史稱“千乘海口”。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今濱州惠民縣境改道北流,至無棣入海。此後近千年,黃河在中遊頻繁改道,時而北流無棣、天津一線入海,時而南流入淮,東營境已無黃河。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内)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張秋鎮彙入大清河,複由東營境地入海。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南行入淮,東營境河竭。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堵築花園口口門,引黃河水歸故道東流。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堵築工程合龍,水頭于3月23日進入東營境(利津段),行水至今。

今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橫貫東營市全境,在墾利區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裡。

1976年以來,黃河在我市先後經曆了兩次人工改道

翻開中國地圖,黃河宛如一條金色長龍,逶迤匍匐在北方大地上:自潼關而下,進入平原,流速趨緩,所挾泥沙沿程淤積,河床逐年增高,河底遠遠高出地面,成為地上“懸河”,全憑兩岸大堤束水。一遇大汛,千裡長堤難免出現坍塌、漏洞,人力防不勝防,東決西潰,歲無甯日。東營市以一隅之地,承接黃河萬裡之水,責任重大。送黃河水安瀾入海,已成我市人民千百年來既艱巨又光榮的任務。

長期以來,我市人民全面貫徹執行中央的治黃方針,在确保黃河安瀾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黃河的水沙資源,“除害興利,綜合開發”。自1950年首次在利津縣綦家嘴大堤上建閘引水放淤以來,引黃事業步步發展,至1995年底,已建成引黃涵閘26座,虹吸、揚水站(船)50處,總引、提水能力達500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高達1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面積189.56萬畝,淤改土地40.33萬畝,種植水稻最多時達39.59萬畝,保證了勝利油田開發建設和全市工農業生産、人民生活的需要,對東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黃河甯,天下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科技賦能,利用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雲平台,整合全市1976年至2020年的衛星遙感影像,通過黃河三角洲的動态演變過程可以看出,1976年以來,黃河在我市先後經曆了兩次重大人工改道。1976年以前,黃河由刁口河向北入海;1976年,黃河在西河口人工改道,改為由清水溝入海,入海口開始向東淤出,并向東南方向延伸。

另據了解,東營市成立後,根據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把穩定黃河現行入海流路、全面整治河口列為全市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課題,提出穩定清水溝流路40至50年的目标要求,把黃河口治理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國内外專家到河口實地考察,研讨論證,制定方案,開展河口治理工程試驗。自1988年起,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了河道邊界條件和洩洪排沙能力,取得河口暢、下遊順、全局穩的良好效果。

曾經的多災之河變成了生态之河、經濟之河、活力之河

沿着曆史的脈絡,我們欣喜地看到,黃河已越來越“馴服”,如今的黃河今非昔比,已由人們眼中的“災河”變為“利河”。我市建立以來,始終把治理河口、穩定黃河現行流路作為立市興市的大事,探索出了一條根治河口、長期穩定黃河現行入海流路的成功之路。此外,在消除水患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為促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和勝利油田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近年來,我市加快實施黃河現行清水溝流路、刁口河備用流路保護治理,開展河湖濕地連通、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實施濕地生态修複、海岸帶生态防護、互花米草治理、貝類原種保護恢複等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聘請國家宏觀院成立編寫組,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經過多年的生态修複和打造,黃河沿岸已成為東營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綠色連廊,為美麗生态廊道建設增添了無限活力。

“哪兒環境好,鳥兒最知道。”記者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時空大數據平台看到,通過對黃河三角洲的東方白鹳的繁殖巢址分布、生存環境進行全面分析,構建東方白鹳動态數字模型,得出了東方白鹳生存環境适宜性區域分布圖,為東方白鹳的進一步保護提供科學指導依據。據悉,東方白鹳自2003年開始在保護區築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計繁殖雛鳥1954隻,今年繁殖的雛鳥數量有望創新高。一組數據足以說明黃河口生态條件的改善:1992年,保護區鳥類有187種,1995年達到265種,2000年有283種……截至目前,保護區觀測到鳥類370種,其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鹳等2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灰鶴等二級保護鳥類64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黃河三角洲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每年遷徙經過的各種鳥類多達600萬隻。”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說。

黃河流路變遷

黃河由東營入海以來,出海口門屢被泥沙淤積,出水不暢,在以甯海為頂點的三角洲洲面上發生50多次分汊、決口,導緻尾闾流路多次變遷。各次尾闾流路變遷情況如下:

(1)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水奪大清河道,甯海以下向東北流,經鹽窩、薄莊南、韓家垣子、鐵門關北,至肖神廟以東之二河蓋、牡蛎嘴入海。此河道曆時34年,實際行水19年。

(2)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三月,黃河決韓家垣子(利津陳莊),改道東流,經老鸹嶺、四段、楊家嘴,由毛絲坨(墾利建林東)以下入海。此河道曆時8年,實際行水5年又10個月。

(3)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黃河決北嶺子,改道東流,由薄莊南過集賢,轉向東南,經左家莊、永安鎮、老十五村,由絲網口(今宋坨子)以東、團坨子以北入海。另有一股支汊在亂井子(清河村舊址)西北分流,又在羊欄子與三十八戶之間合一。此道曆時7年,實際行水5年又9個月。

(4)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黃河決薄家莊改道西北流,經青邊嶺、虎灘嘴、流口、薄家屋子、義和莊入徒駭河下遊绛河故道,在太平鎮以北老鸹嘴入海。此道曆時13年,實際行水11年。又于1917年農曆七月,在太平鎮改道東北流,經大洋鋪、中和堂,由車子溝入海;另由虎灘嘴東南分出一股支流,經大牟裡、小牟裡、四扣,在劉家坨子以北的面條溝(今挑河)入海。1925年,又在虎灘嘴分出一股支汊向西北流,經沾化縣入無棣縣套兒河入海。此次北流入海路線散亂,前後共曆時22年,實際行水17年又9個月。

(5)1926年6月,黃河在八裡莊以北(呂家窪)決口東北流,經豐國鎮(今汀河)北,由刁口河入海。此道曆時3年。

(6)1929年8月,土匪在紀家莊盜掘堤決,大河東去,流路散亂,先後由南旺河(今支脈河)、絲網口、宋春榮溝、青坨子等海口入海。此道曆時5年,實際行水3年又4個月。

(7)1934年8月,合龍處(今涯東村附近)決口,河水東向漫流,先由毛絲坨以北老神仙溝入海,後又形成神仙溝、甜水溝、宋春榮溝三股入海形勢。193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扒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入淮河故道,山東河竭。1947年3月,花園口堵複,黃河歸山東故道,仍循原河道三股入海。此道曆時19年,實際行水9年又2個月。

(8)1953年7月,小口子裁彎改道,開挖引河,促成神仙溝獨流入海。曆時10年又5個月。

(9)1964年1月1日,羅家屋子破堤分洩淩洪,由草橋溝、窪拉溝入刁口河漫流歸海,終成改道刁口河。行水12年又5個月。

(10)1976年5月,在羅家屋子進行人工截流成功,炸開西河口引河擋水壩,改由清水溝入海。行水至今。

(記者 徐金磊 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