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婷娟
曆代先賢諸子在泾川莫不是志得意滿,興緻高昂。然而對于在我國曆史上享有盛譽的文化名人李商隐來說,他在泾川的時間雖然不長,隻有短短三年,但在泾川的經曆卻直接影響了他的命運,最終郁郁而終,釀成了詩壇悲劇。他27歲在泾州水泉寺入泾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受王器重,娶其女為妻,也因此陷入“牛李黨争”的政治漩渦,終其一生厄運纏身。李商隐在泾州的生活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是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折點。從此,他的生活變得屈辱而艱辛,他的思緒變得憂郁而迷惘,他的情感變是迷離而複雜,他的心靈卻愈加真誠和純潔。正是這一切成就了他詩歌創作的天才,使他成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一顆耀眼的明星,成為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獨樹一幟的偉大詩人。本文就李商隐在泾川所作的《安定城樓》、《回中牧丹為雨所敗》、《瑤池》三首詩作以解讀,從中一窺他詩作的藝術價值與曆史價值,并體會他的人格魅力與心路曆程。
泾川一中李商隐像
一、《安定城樓》——獨上高樓抒悲憤,一身才華難施展。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之外盡汀州。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這首詩是李商隐在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二十六歲的李商隐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結果落了榜,在泾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中做幕僚時所作。他當時郁郁不得意,登樓賦詩、遣愁言志,反映了一個封建時代懷才不遇的知識份子的苦悶和憤懑之情。縱觀全詩,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體味。
(一)高樓之巍峨,視野之遼闊,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
泾川史料丢失、毀滅嚴重。明代一場泾河大水把明洪武至周的泾州城一次性淹掉,也泡爛腐朽了周至明代泾州的全部史志與所有文字記載。曆史上隻留下片言隻語,才能讓我們感悟古泾州的雄偉繁華。如《泾州志》上寫道:泾州城“東西南北各長七華裡,周長二十八華裡,面積相當于今泾川縣城的十倍,是西北少有的大城。”《平涼古代史考述》上雲:“山川環帶,水陸流通。連絡中外,翼帶東西,誠關中之襟要也。”而李商隐的《安定城樓》,随着李商隐在晚唐就離開泾川而得以保存至今,其“迢遞高城百尺樓”一句,就讓後人讀出了泾州城當年“箭樓巍峨,雉堞高聳”的氣勢和泾州城的規模,真是據山川形勝,扼交通要道。安定城樓,即泾州城樓。泾州,是唐朝泾原節度使府所在地,在今甘肅泾川縣北。詩的第一句寫出了當時古泾州城氣勢雄偉,景色秀麗的美景,更能反襯出作者的孤獨寂寞之情。
古往今來,登高臨遠的文人騷客總愛賦詩言志。不同遭際的詩人,把酒臨風,登高望遠,總是思緒飛揚,感慨萬千。相似的主題,表現出不同的人生情感和人世感慨,登樓詩成為中國詩歌裡頗有意味,頗有深度的一類作品,湧現出大量的千古名篇。當失意的李商隐站在安定城樓上舉目遠眺時,他的人生感喟更是十分深刻。“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意思是:高峻綿延的城牆上聳立着百尺高樓,站在高高的城樓上放眼望去,隻見婆娑的楊柳之外,是無盡的水邊平地。登高遠眺,楊柳蔭蔭,河水清清,洲青沙白,天地是那麼廣闊,山河是那麼壯美,而自己的處境卻是這樣的局促,滿目春色頓時化為滿眼的凄迷。一個“盡”字,意味無窮。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禁悲從中來,道出了自己壓抑許久的悲傷與迷茫。廣闊天地中,竟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失意至此,情何以堪。
(二)歲月匆匆,人生苦短,懷才不遇,憂思連連。
李商隐早年投靠令狐楚,令狐楚當時任天平軍節度使,對李商隐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骈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李商隐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自己能力和機遇展開他的仕途。然而837年冬天,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失去幕職,隻得另謀出路。于是李商隐又投靠在泾原節度使王茂元門下,并在泾州(今泾川)和王茂元的女兒喜結良緣.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李商隐深深陷入“牛李黨争”的夾縫之中,而這并不是他願意的,于是隻能以詩明志,抒發自己的悲憤之情。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的意思是:想當年,賈誼少年才俊,卻隻能空自垂淚,枉有滿懷抱負;王粲才高,亦無用武之地,隻能春日遠遊,寫寫《登樓賦》,在紙墨之間寄托憂思。這是詩人借賈誼和王粲來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賈生”,即賈誼,西漢著名文學家。二十二歲就被漢文帝召為博士,可謂是少年英才。他曾向漢文帝上《陳政事疏》,說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李商隐借“垂涕”來指代賈誼的憂國憂時之情。可惜賈誼的建議不僅沒有被漢文帝采納,而且還遭到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十三歲即抑郁而死,未得漢室重用,所以說是“虛垂涕”。
王粲,漢魏間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歲诏受黃門侍郎,因避三國戰亂,離開長安到荊州去依附劉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個春日,他登上城樓,寫下傳頌千古的《登樓賦》,抒發内心的抑郁苦悶。“春來更遠遊”一句是指王粲《登樓賦》中所言“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是登樓見到了荊州的土地,田野裡萬物生發,欣欣向榮,雖然确實很美,但這不是我的故鄉,我怎麼能在這裡久留呢?自己寄居異地,有志難申,不可稍留,應當遠遊。
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詩人有相似之處,賈誼獻策之日,王粲作賦之年,都與這時的李商隐一般年輕,以他們和自己相比,使一位奮發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李商隐因為陷身“牛李黨争”應博學宏詞科考試而落第,其心境與賈誼上書未獲重用一樣抑郁愁苦,自己和賈誼一樣地憂國憂民,以緻痛哭流涕,但是沒人理會。同樣,詩人遠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與王粲一樣寄人籬下,流落幕府。王粲登樓的心境,正與李商隐寄居嶽父之所、眼望泾州盛景、胸懷挫折之情相通。空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才藝很高而無人賞識,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三)甯懷白首之心,不墜青雲之志。
李商隐當時去考試,目的并非是為了區區祿位,而是志存高遠,但卻受當時牛、李黨争的牽連,遭到猜忌和排斥,緻使考試失敗。李商隐在氣憤、沮喪之餘,借此詩以排遣心中塊壘,抒發了自己不願與濁流同流合污,潔身自好,渴望用才濟世之心。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意思是:常想白發年老時歸隐江湖,披散頭發,駕一葉扁舟,悠遊于江湖之間,但需待自己扭轉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業之後。
詩人雖然遭遇困頓,可是他的淩雲之志并未減退。詩中應用的是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時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王之業後,辭去爵位,乘一葉扁舟飄然而去,成為千古美談。李商隐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想學範蠡,建功立業,等到功成名就之後便引身而退。“欲回天地”說的是自己渴望有回天之力,以重振李唐王朝。“永憶江湖”強調自己并非貪慕功名利祿,而有功成身退之心。“永”字表達的是詩人畢生的理想,“欲”字可見詩人強烈的用世之心。這一聯曆來備受推崇,它不僅對仗工整、氣勢雄渾,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既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又追求淡泊甯靜的超遠人生。有了前者,才能胸襟開闊,兼濟天下;有了後者,就會區别于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紀曉岚曾經盛贊此聯“千錘百煉,出以自然,杜亦不過如此”。
(四)滿腹不平語,一句諷刺言,多少塊壘,盡付詩中。
李商隐應試而落選,本來是派系鬥争的結果,而李商隐的成績全被抹殺,某中書大人隻以“此人不堪”這一句貶低之詞就決定了李商隐的政治前途。李商隐尾聯所用典故,正是對這種猜忌與中傷的憤慨。同時,也諷刺了那些企圖把持朝政、一力排斥異己的朋黨勢力。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雛竟未休”的意思是:貓頭鷹把死老鼠當成美味,卻把秉性高潔的鹓雛猜疑個不休。“鹓雛”,鳳凰一類的神鳥。這一聯出自《莊子·秋水》。戰國時惠施任梁國相,莊子準備去探望他。有人對惠施說,莊子是想來謀奪你的相位,惠施于是百般防範。莊子聽到這事後,就對惠施說:南方有一種叫鹓雛的神鳥,從南海飛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樹不歇,非竹實不吃,非甘泉不飲。有隻貓頭鷹剛獲得一隻死老鼠,看到鹓雛飛過,懷疑它要來搶食,就仰頭向它發出“吓吓”的怒叫聲。現在你也想用梁國這隻死老鼠來“吓”我嗎?
李商隐巧妙地借用莊子的典故,把本來很難用簡短文字表達的意思說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作者的隐曲心事,不可能用片言隻字表達出來,他卻借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無意于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态,還巧妙地反擊了對自己的惡意中傷。他在想:那些小人習慣于追求高官厚祿,他們以為我要去搶他們這些東西,就對我産生了無窮的猜忌。他将那排斥自己的朋黨勢力比作是吃腐鼠成癖的鸱鳥,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理想遠大的鹓雛。說明那些小人以朋黨的心理猜忌自己,何等的可笑!我國的詩人從屈原起,就有一個代代相襲的優良傳統,那就是以身許國、積極用世,雖經重重磨難而初衷不改,愈是橫遭打擊而報國之心則愈加執着。而李商隐的詩中更是明顯的表達了他的這一理想。
《安定城樓》是李商隐詠懷詩的代表作,氣韻流動,俊逸高邁,曆來受到推崇。全詩将憂念國事、抒寫抱負、感慨時世、抨擊腐朽融為一爐,雖是傳統登臨題材,卻一反寫景抒情的陳規,僅在首聯以登樓遠眺發端,以下通篇純粹抒懷。其中情緒多端,有慷慨,有失意,有激憤,有惆怅,有迷惘,有孤苦。這種繁複的感情、凝煉的語言,使得這首詠懷詩意蘊深厚。
二、《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仕途坎坷心悲戚,魂消香斷有誰憐?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遙帏。
章台街裡芳菲伴,且問宮腰捐幾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裡重陰非舊圊,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并覺今朝粉态新。
這兩首詩寫于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暮春時節,李商隐在長安應試博學鴻詞科落第,由長安動身回泾原,途中住在回中(今泾川縣城,當時泾州治所在今泾川縣水泉寺村),恰遇苦雨天氣,院子裡的牡丹剛剛綻苞,就被一陣狂風疾雨打落。詩人回想往事,觸景生情,借牡丹以慨歎身世。
前一首以奇特的聯想寫牡丹,由牡丹想到遙卧的美人,用惆怅的美人寫敗落的牡丹,讓人産生無盡的聯想,意象豐富,詩境優美,冷豔,表達精緻婉曲。作者首先回想當年京城賞花,而今卻在這裡“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猶在,那被雨打敗的牡丹實在令人可惜。詩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淪落想到失意的親朋,因小見大,以詩寄情。
第二首詩從自己的原已淪落,寫到自己如今的被人排擠。詩的一開頭就撇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豈知早開早落,更令人傷心。第三句寫花含雨,第四句寫雨打花,美好的希望成空,這是多麼令人傷感!如今豔麗的牡丹被雨打得枝殘花折,況且天空中陰雲密布,寒氣襲人,春天氣息,半點全無。這幾句從牡丹的零落寫到人事的變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頂峰,到詩的結尾又出以反筆,想到一旦雨過,牡丹落盡,就什麼也沒有了。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即使是花瓣零落,尚覺新豔動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還不算什麼,他年的摧殘将會遠甚于今日。
全詩詠物亦即言志,寫景亦即抒情,從中我們不難窺見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以後内心的無限惆賬。全詩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融進物中,物我一體,“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無限的傷心、失意,不正是作者不斷經受人生風雨打擊之後的反映嗎?“萬裡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不正是自己身世的寫照嗎?這首詩把感傷情緒注入朦胧瑰麗的詩境,用哀婉的情調、美麗的形象和詞采,寫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風格已大不似從前。而這樣托物寄情的詠物詩卻大量出現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每一首都那樣哀傷、凄豔。可以說,這首詩對他以後的詠物詩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是李商隐衆多詠物詩中的優秀作品。這兩首詩比《安定城樓》的格調更為凄涼、哀婉,與後期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風格一緻。可以說,這兩首詩标志着李商隐獨具個性的創作風格的真正形成。
在這首詩寫作前後,李商隐曾在各個幕府中奔波,想從這個方面走向朝廷,走向政壇,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不願攪進派系鬥争的漩渦中去,可是當時的環境難以使他潔身自好,他還是成了派系鬥争的犧牲品。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仕途,不被朝廷所賞識的怨恨和哀歎,但是在那樣爾虞我詐的社會裡,他又能怎樣呢?寫完這首詩回到泾川後,他在詩作上開始向感傷、哀婉轉變,心靈也開始迷茫,彷徨,人生走向了低谷。
三、《瑤池》——巧設詩境,借古諷今,寓意深長。
瑤池阿母绮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仕途的坎坷,打擊、壓抑,懷才不遇的郁悶,使李商隐感時傷懷,借古諷今,抒發情感,這反而使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晚唐極點。他四處遊曆,廣泛涉獵各地的曆史文化,其中泾川“西王母文化”對他影響頗大。李商隐住泾川三年,對泾川情深意濃,他在汲取“西王母文化”精髓的同時,又不斷豐富“西王母文化”内涵。《瑤池》就是詩人以周穆王拜會西王母的曆史傳說為題材寫出的絕妙篇章,在當時被人争相傳抄模仿,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詩人所處的時代,有不少帝王都大信方士之術,妄想長生不死。唐憲宗、穆宗、敬宗、宣宗,都服用長生藥,且都執迷不悟,最後反而喪了生命。武則天為求長生不老,大興土木,在泾川修建大雲寺、南石窟寺,如今,寺仍在而人已殁。針對這樣的現實,詩人于是作成此詩,借古諷今,委婉地予以諷刺。
李商隐的詩裡,常運用古代神話傳說作為主要題材,借以表達其思想感情。這首詩和《嫦娥》等都是如此。“瑤池阿母”即西王母。《穆天子傳》雲:周穆王曾乘八匹駿馬拉的車西遊至昆侖山,西王母宴之于瑤池,臨别對歌,相約三年後再來,但回去不久周穆王便死了。隻剩西王母憑窗獨望,癡癡等待。
“瑤池阿母绮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意思是:約定的日期已到,可心上人就是沒有露面,西王母不由得打開绮窗向山下眺望,山下卻傳來陣陣攪動大地的哀歌。細細一聽,這哀歌卻是那穆天子所作的《黃竹歌》。詩的開篇隻寫西王母的憂思重重,而不寫“黃竹歌聲動地哀”的原由,給讀者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間,盡得含蓄之妙。“動地哀”寫出了作者對當時時局的哀歎。首先哀歎“遍地哀鴻”,多少封建帝王“不問蒼生問鬼神”,整天沉迷于妄求長生不老的幻想之中,為求長生藥,勞民傷财,使老百姓饑寒交迫,度日如年,如此下去,多好的江山社稷也不會長久。其次是哀歎自我欺騙之“哀”,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可是帝王們為了永享人間尊榮,非要借助“靈丹妙藥”來改變生命節律,肯定就是加速滅亡。“哀”字的運用,切中了被譴責者的要害,反映出詩人駕馭語言文字的非同凡響的技巧和能力。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意思是:盡管穆天子有日行三萬裡的八匹駿馬和無比的富貴尊榮,可他再也無法赴瑤池與西王母相會了,因為他的生命已經終結。駿馬追不回,皇權換不回,西王母也等不回。縱觀曆史,同穆天子一樣的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始終都想找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但他們的努力最終都是恨水東流,落得荒冢一堆。歌在人卻亡,馬駿人無奈。這主觀多情與客觀無情的強烈對比,表面上是在寫周穆王的悲哀和貪婪,實則是對與詩人同代的唐朝帝王們不顧天下安危、不管百姓死活,一心隻想長生不老求仙拜佛惡劣行徑的揭露和諷刺。
第一聯是“歌還在,人不歸”的正面鋪陳,引而不發;第二聯則是“馬神駿,人無奈”的反向設問,點而不破。始終不讓穆天子登場的巧妙安排,正反相合、層層遞進的手法,使得詩作在往複回環中産生出韻味悠長、含蓄深沉的感染力,拓展深化了詩作的思想内涵,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作者秉承詩“可以觀、可以怨”的優秀詩教傳統,關注天下興亡、關心百姓疾苦,以嚴肅的創作态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借神話傳說巧設妙問,寄興衰之情、寓反諷之意,給後人留下了這首具有深遠教育意義和強大生命力的優秀詩篇。
縱觀李商隐的一生,是在羁旅異鄉、身世漂泊、仕途失意、幕府奔波中度過的,在他的許多詩文中也有體現:“凄涼寶劍篇,羁泊欲窮年”。至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失意和悲傷中度過一生的詩人,人們總是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是李商隐,既沒有“達”也沒有“窮”,隻是一直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其他的一些文人一樣,終究是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含恨而去。
古人雲:“言為心聲”。李商隐的《安定城樓》、《回中牧丹為雨所敗》、《瑤池》這三首詩道盡了作者的人生慨歎與滿腹心酸。從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正直無私、不畏權貴、貧苦孤獨而又不甘沉淪、奮力抗争的文弱書生在仰天長歎:伯樂何在?公道何在?希望何在?和平何在?他行走在為權勢、名利而互相傾軋的荊棘叢裡,緻使自己一生都生活在苦悶無奈之中。李商隐何其不幸!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人生苦短,歲月無情,歲月的長河淹沒了多少英雄豪傑文人志士,沖淡了多少悲歡離合勾心鬥角。如今,漫步泾河岸邊,昔日的安定城樓杳無蹤迹,就連當年的泾州府也無迹可尋。然而回中山依然巍然聳立,瑤池泉依然碧波湧濺,嶄新的泾川城西,王母宮迎接着四海來賓,西王母端坐大殿之上向東眺望,似乎在等待着周穆王歸來。就在王母宮腳下,漢白玉石柱上醒目地刻着李商隐的泾川詩作。其人其詩将永遠被人們傳頌,他在泾川的遭遇讓無數人為之扼腕歎息,唏噓不已。
泾川是幸運的,有幸讓李商隐在此居住,獲得了真正的愛情,寫下了許多不朽的愛情詩作,開創了無題詩抒情達意的先河。泾川又是不幸的,作為當時的隴東重鎮,成為朝廷派系鬥争的政治中心,使李商隐一到此地便立即陷身其中難以自拔,從此,泾川遭際如夢魇一般纏了他的一生,直至最終寂寞地在鄭州逝世,緻死難有出頭之日。的确是泾川毀了他的政治生涯與前途命運。然而,如果沒有在泾川的這些坎坷歲月,也就不會出現他以後創作的許多首政治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晚唐詩壇也就不會出現一顆耀眼的明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