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這是杜甫詩《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開頭的兩句。清代《西征随筆》記載的一個笑話與此有關。
明末清初的官員、書畫家程正揆以滑稽聞名。一日參加酒宴,行酒令時,程正揆發現其中一賓客不像個讀書人。于是他提議換個玩法,“凡飲酒者,照所飲第幾杯,或詩,或諺,說一成語。”
意思是,喝酒的人必須說一個以數字開頭的成語,與其喝的第幾杯酒對應。不論諺語、詩句都可以。
那個客人喝第五杯酒的時候,應該說一個“五”字開頭的成語,可他想不起來,急得面紅耳赤。旁邊有人附耳教他說,“五夜漏聲催曉箭”,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杜甫詩第一句。客人沒聽清楚,大聲說,“五夜漏聲催草薦!”他把“曉箭”說成了“草薦”,也就是草墊子。
衆賓客礙于主人的面子,都憋住沒笑。不一會兒,該程正揆喝酒了,是第九杯。程正揆朗聲道,“九重春色醉氈條!”他故意把杜甫那首詩第二句裡的“仙桃”改為“氈條”,也就是氈子,與那個客人說的草墊子對應。衆人哄堂大笑。
當然,這隻是古代讀書人拿沒文化的人尋開心而已。
某些場合下,一些成語被誤用的情況屢見不鮮。如“罄竹難書”,說的是罪行多得寫不完,曾被台灣某名人用來誇耀自己的政績;還有“一言九鼎”,形容起的作用大、說話分量重,有時被錯用作講信用。
這裡再試舉三個此類的例子聊一聊,以便抛磚引玉。
從詞性來講,差強人意屬于中性,又偏于褒義,意思是大體上令人滿意。但它經常被誤解為某事物或某種結果讓人不滿意。
問題出在多音多義的“差”字。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貳也,差不相值也”,注釋為,“左於事,是不當值也”,本義是有差别。讀平聲chā、用作副詞時,“差”有尚可、勉強可以的意思。而強字可以解作“勸勉”、“振奮”,那麼“差強人意”的含義就好理解了。
這個成語的創作者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初的大司馬吳漢性格好強,很有氣魄。他每次出征,劉秀都有點放心不下。有時漢軍打了敗仗,有些将領驚慌失措,大為沮喪,而吳漢總是氣度從容,忙着整饬部隊,鼓舞士氣。
劉秀聽說後,歎道,“吳公差強人意,隐若一敵國矣。”對吳漢提振士氣表示稱贊,認為他在軍中舉足輕重。
這個成語出自杜甫詩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唐朝人曹霸是曹操的後代,文武雙全,繪畫技藝高超,天下聞名。他畫的馬兒、人物堪稱一絕,被杜甫推崇備至。
曹霸曾奉旨為唐玄宗畫禦馬,極盡精妙傳神。杜甫贈曹霸的詩中有言,“诏謂将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就是講曹霸畫禦馬。
古語“慘淡”有“辛苦”之意,“經營”作則是指繪畫的方法,《杜詩補注》中說,“畫有六法,五曰經營置位”。“慘淡經營”就是說曹霸為了畫好禦馬,着實費了一番心力。又如金朝詩人元德明(元好問的父親)在一首詩中說,“慘淡經營下筆難,畫成不似卷中看。”
該成語後被指代人們費盡心思、不辭辛苦地做事。但它很容易被誤解為經營不善,蕭條。
這個成語也很常見,被誤用的頻率也很高,不少人理解為聊天時很健談的狀态,或者表示“娓娓而談”、“滔滔不絕”之類。但這是錯誤的用法。
先說“侃”字。《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侃,剛直也”,字義是剛強正直。
如《論語·鄉黨第十》描述了孔夫子與不同的人談話時的态度,“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侃侃”是理直氣壯、不卑不亢的樣子,孔子與下大夫談話就是這種狀态,與上大夫談話,則和顔悅色又直言诤辯。
再如《後漢書》中一個大臣的列傳裡寫道,“每朝廷大事,侃然正色,百官憚之。”
嚴格來說,“侃侃而談”隻有在形容一個人講話理直氣壯時才能用,但如今已經有點被濫用了。
結語:漢語文化既嚴謹又靈活。有一些成語的本義已經與最初大相徑庭,好比“大放厥詞”,原本是韓愈創作的,用來稱贊他的哥們柳宗元的文章寫得好,“玉佩瓊琚,大放厥辭”,絕對是褒義。可能被古人剝離出原文背景去使用,後來這個成語慢慢變為衆所周知的貶義。
成語含義演變的情況,将來可能還會有。
參考文獻:《後漢書》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