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城市意象的感悟

城市意象的感悟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06 12:24:55

城市意象的感悟?道路的寬窄,隻是城市建設的表象,更為本質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道路與人的關系,怎樣實現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城市意象的感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城市意象的感悟(城市中的寬窄哲學)1

城市意象的感悟

道路的寬窄,隻是城市建設的表象,更為本質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道路與人的關系,怎樣實現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地位。

陳文 姜星月

“城市不能像墨迹、油漬那樣蔓延,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着綠葉。”城市學家帕特裡克·格迪斯曾如此描繪其心目中未來城市的藍圖。

如今,在人類建造的城市中,道路四通八達,長度和面積也越來越大,然而,“道路越建越寬,交通越來越堵”,格迪斯藍圖中本應閃耀着“金色的光芒”的道路,更多時候閃耀着停車燈的紅色光芒。

事實上,近現代以來,全球的城市管理和規劃者們也一直糾結于“道路寬窄”的思辨。此類問題雖然難以在現實層面予以标準量化,但完全有必要從城市的本質屬性以及人與城市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哲學反思。

寬窄表象與人本内涵

道路的寬窄,隻是城市建設的表象,而更為本質的問題,是如何處理道路與人的關系,怎樣實現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地位。

20世紀40、50年代,美國經曆了一場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紐約也曾面臨是打造鋼筋水泥構造的超級都市還是保護活力街區的兩難選擇。兩個對立面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主張拓寬道路、拆遷先行的紐約市建設局局長羅伯特·摩西(Robert Moses)和主張捍衛城市活力和社區生活的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

摩西所代表的紐約市政府提出要拓展第五大道,貫穿格林尼治村的華盛頓廣場公園,卻遭到以雅各布斯為首的一批市民的極力反對。最終,該計劃迫于輿論壓力而擱淺。

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抨擊了當時以城市擴張為主導的規劃和重建理論,認為盲目的道路擴建會摧毀城市的社區生機和社會活力,大城市的死與生是由城市的活力和多樣性決定的,城市的本質不是道路和建築,而是生活在社區中每一個鮮活的城市人。

城市道路的寬窄設計,應體現人本性,而不能隻由道路的寬窄和車輛的多少來決定。

然而,時至今日,在國内的某些城市,“路窄車堵、路寬車暢”的觀點似乎仍占上風,甚至還成為一些城市管理者的決策思路。究其内在的判斷邏輯,城市道路的建設事實上局限于“路與車”的二維評判向度,而忽視了更為本質的“人與路”的關系考量。

如果城市道路設計隻是随着車輛的增多而理所當然地加寬,其行為本身客觀上便忽視了行人的路權選擇,往往會導緻市民步行、輕騎和生活的不便。

《哲學大辭典》将“以人為本”闡釋為“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标;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城市道路設計的人本性原則,則是既要關注車主的駕車體驗和交通的暢通性,也要特别顧及道路兩側城市居民的現實生活需求,道路寬窄的丈量設計理應包含對城市人的生存境況及生活意義的熱忱關懷。

寬窄适度和城市活力

城市道路的寬窄設計應體現規律性,而不能隻以決策者的好惡來決定。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

城市道路的寬窄設計也有其内在的規律性要求,它涉及人行道、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的比例協調和統籌安排,也與道路周邊的建築特點、社區類型和居民群體等有密切關聯,不能一刀切地隻注重道路的寬窄一緻、整齊劃一,片面強調道路建設速度而忽視道路本身對城市空間的深刻和長遠影響。

城市道路的寬窄設計應體現人文價值,而不能隻以商業價值為标準。目前,一些城市幹道的建設往往依附于商業地産的開發,沒有全面地考慮到道路作為城市文化的象征意義。道路的作用是聯通和融合城市,而不是不惜分割城市來服務于商業圈建設。

建築學家理查德·羅傑斯強調“街道、步行路、廣場和公園都是城市的語法……一座人性化的城市——擁有着精細設計的街道、廣場和公園——不但為參觀者和路邊的人創造了快樂,而且還為每日到那裡生活、工作和遊玩的人帶來了愉悅。”

寬窄适度的道路,不僅能提高市民購物和出行的便捷性,而且能承載和沉澱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持續活力。要将文化的要義貫穿在城市道路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思索和評判其内在的人文價值,将道路作為城市的文化血脈加以精細規劃和構造,保留一些特色街區的藝術性和獨特性,促進城市社區的文化構建和生活氛圍營造。

香港是世界上交通利用率最高、道路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其70%的土地為山地,僅30%屬于可開發土地。盡管香港的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積很少,建築稠密,道路崎岖狹窄,卻較少存在交通堵塞等問題。這與其路網密度大,支路與步行系統發達有關。這種道路設計哲學性地把握了道路寬窄的尺度,提高了交通通行效率并創造了小尺度的街道空間。

支路是城市道路中直接連接居民出行起終點的道路,如果說香港是個活的有機體,那麼城市道路網就相當于它的骨骼和血脈,維持其良好的運動循環。然而僅僅依靠快速路和主次幹路作為骨骼來支撐還不足以使其健康生長,還必須依賴密布于城市各個角落的支路網充當微循環系統的“毛細血管”,來保證各個功能組團的正常運行。

寬窄之訣在于規劃

城市道路的寬窄設計應體現持續性,而不能隻由短期需求來決定。城市道路建設作為公共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具有天然壟斷性特點,即一次建成後就不易改變。因此,城市道路建設應該遵循規劃先行的原則,立足長遠、統籌兼顧,使之能接受未來城市發展的持久考驗。

香港道路窄而通暢,也得益于合理的道路長遠規劃與管理,尤其是開放式街區制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道路空間。

“在香港,既有内地那種封閉式的、有圍牆的小區,也有相對開放的小區,小區内的道路是否對外開放,取決于政府對地塊的規劃及開發商如何選擇等多個具體因素,單從文字上來看,并沒有對住宅區是否需要有圍牆做出明文規定。”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香港理工大學建築和房地産學系教授許智文說,在香港,沒有圍牆的開放式小區占多數。大型住宅區太古城就是開放式街區制住宅小區,太古城綜合項目開發自1970年開始,總樓盤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住宅樓之間有多條公路穿插,哪些道路對外開放,事先都已列明并寫進規劃。

當“見路不見人”、“路寬還堵”已成為一種街談巷議的噱頭時,我們理應進行道路寬窄的深入反思和追問。城市是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統,道路則猶如其得以獲得持續活力的血脈。在城市道路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車輛通行的便捷性固然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但若一味為了車輛的通行而忽略了城市人的生活本義,甚至俯首于經濟發展抑或商圈建設的短期利益,而對城市道路恣意進行大刀闊斧的盲目拓展,這無疑會對“城市生命體”起到傷筋動骨的負面作用。

道路的寬窄設計和尺度選擇需要秉持人本原則,充分權衡人與路、路與城的關系,心存敬畏地規劃和建設每一條城市道路。

(陳文系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副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