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實驗或研究,你若真看明白了,教育孩子還發愁嗎?
原創 阚兆成 泰安家校共育
當今社會,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養育,但是,由于我們還缺乏許多對教育孩子方面的正确認知,導緻問題層出不窮。給大家提供幾個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實驗與研究,你或許能受點啟發、有點幫助。
01
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1966年,美國誕生了著名的“科爾曼報告”也稱“教育機會均等報告”。
1965年,科爾曼等人發現黑人學校的學習成績普遍低于白人學校,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教學設施、教師水平、圖書配置幾乎等同的情況下,黑人學生的學習水平仍然較低。
于是,他們對白人和黑人家庭展開了大量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與人種關系不大,與家庭背景、家庭環境的關系很大很大,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報告提交國會後得到高度重視,從1966年開始,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家庭教育。
我國今年才出台《家庭教育促進法》,家庭教育的起步較晚,向先進國家和地區學習是一個比較長期的任務。
02
三歲前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時段
大腦生理學及遺傳學的研究逐漸證實了,人的能力與性格在0~3歲間的幼兒期就已大體形成了:
大腦的重量在出生時350—400克,6個月後就增為出生時的兩倍,3年就增至大人的80%,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腦細胞之間的互相聯結約在出生至3歲之間,已經完成70%~80%。神經網絡需要大量刺激來建設,受到的有益刺激越多,腦細胞的互相纏結越豐富,神經纖維就能連成一個非常龐大的複雜網絡,人就越聰明。
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歲前的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是在家裡。這更加說明家庭養育的極端重要性,等到上學再重視真的有些晚了。
03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條件的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很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
一對雙生子,其中一個孩子從出生後48周起,每天做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6周。在此期間,另一個孩子不做爬梯訓練,而是從第53周起開始訓練。第一個孩子經過6周訓練後,能熟練地爬上五級樓梯,而第二個孩子在訓練2周之後,便輕而易舉地趕上了第一個孩子的水平。由此,格塞爾得出如下結論:不“成熟”就無從産生“學習”,而“學習”隻是對“成熟”起一種促進作用。這個實驗表明,兒童成長受生理和心理成熟的機制制約。
我們的口号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歐美國家的理念是“晚上一年學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人為地任意提前訓練,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還會給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負擔,還可能影響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産生逆反心理。晚上一年學可能改變很多孩子的人生軌迹。
04
通過強化訓練獲得的“泡沫優勢”是靠不住的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曾經做過試驗:
把175個小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父母按照一般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則從孩子出生三個月時就開始進行超前教育。之後,每15個月測驗一次。他們發現,接受超前教育和訓練的孩子的智商平均要高出15點。然而,他們在繼續跟蹤後發現,擁有這種優勢的兒童在小學四年級以後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甚至超過了實施超前教育的孩子。
在某些方面提前進行教育和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内、在某些方面會占有一些優勢,但這種優勢完全靠人為的力量,是不會持久也不可能持久的。
05
不科學的早期會影響兒童的協調發展
前些年,杭州大學和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學、築波大學聯合進行了中日兩國幼兒認知能力比較研究。
中國和日本的三歲至七歲的兒童認知能力測查結果表明:在總共十八類指标中,中國兒童分辨數的概念、時間、序列等能力比日本孩子強,而在運動、組合、容積、空間轉換等方面則日本孩子要強。這充分暴露了中國幼兒早期教育中的誤區——對幼兒過早地進行以數字、文字為主的所謂的早期訓練,而不注重培養幼兒的空間轉換、形體感知、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左腦的智力發展比右腦發展超前,從而影響了幼兒大腦的左右均衡、協調發展。
幼兒教育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玩什麼、學什麼這裡面大有學問,有些孩子一生的差距可能就是在幼兒教育時期産生的。
06
早期發育男孩比女孩晚半歲至一歲
有關研究顯示:
男孩早期生理、心理發育均落後于女孩,3.5歲女孩的大腦語言區相當于5歲男孩的水平。
英國學者傑夫•哈曼對男孩的心理落後提供了量化結論:
在11歲時,男生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個月。
教育受制于孩子身體成長與心性成長的規律,大部分男孩家長急于讓孩子早上學,不遵循男孩的成長規律,親手導緻了男孩危機的産生。
07
入學年齡與成績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有位經濟學家,從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資料中發現,入學年齡與成績有關:四年級學生中,年齡相對較大的孩子的測驗成績比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成績要高出4%~12%,這一點差異就可能使兩個孩子的後來發展不一樣;到大學時,研究者發現年齡相對較小的同學的學業成績比年齡大的同學少了11.6%。
父母不必急着讓身心還未準備好的孩子去入學,學得早不如學得好。
08
教給孩子的東西是有順序的
石頭、沙子和水的實驗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一個課堂上,教授給學生們做小實驗,拿一個廣口瓶,把拳頭大小的石塊,一塊塊放進玻璃瓶裡,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
所有學生應道:"滿了"。
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并敲擊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下面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
但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滿",
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
"沒滿!"學生們大聲說。
然後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擡頭看着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什麼?"
将一個瓶子先裝滿稍大一點的石塊,還能裝一些沙子等細小的東西,如果先裝滿沙子,石塊等大一點的東西就裝不進去了。
同理,人生也是一樣,小時候應該先裝理想、人格、品德、習慣等大東西,然後再裝知識、方法、能力等小東西,這樣的人生才有順序和韻律。
09
被期望的暗示或許影響一生
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心理實驗,用以證明期望是否會對被期望者産生重大的影響。
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三個班,在學生中煞有介事地進行了一次“發展測驗”。然後,他們列出了一張學生名單,聲稱名單上的學生都極具潛質,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八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進步很快,性格更為開朗,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事實上,他們所提供的名單完全是随機抽取的,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并随之将這種暗示傳遞給學生。盡管教師們悄悄地将這份名單暗藏心中,卻在不知不覺中通過眼神、微笑、言語等途徑,将掩飾不住的期望傳遞給那些名單上的學生。
學生受到教師的暗示作用後,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充滿激情,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努力地學習,變得越來越優秀。
10
優秀的孩子是少數的
祖師爺孔老夫子弟子三千,才72賢人,優秀率是2.4%!
現在高考985院校錄取率2%左右,211院校4%左右。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無可厚非,大部分孩子做一個幸福的平凡人也挺好。
11
懂得知識越多養育孩子越從容自信
一位心理學博士媽媽說:
“我了解嬰幼兒發展每個階段的特點。比如寶寶滿月後越來越愛哭,6到8周達到頂峰,4個月之後會減少,變得慢慢鎮定。所以,當寶寶變得愛哭,我并沒有很焦慮,也沒有懷疑自己哪裡做錯了,因為我知道絕大多數寶寶都需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她把這個常識告訴家人,大家在寶寶哭的時候都能保持比較平穩的情緒。
了解寶寶發展規律,能讓自己比較自信和從容,有底氣、有預期。
一定要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的、有實驗基礎的東西,人雲亦雲、坊間八卦的東西多數是不靠譜的,養孩子和種莊稼不一樣,莊稼一季不好可以等下一季,養孩子就一次,錯過了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