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東,地鐵線路紅紫交錯之處,是謂仙林。此地西行不久是鐘山,北上至江邊有栖霞,九鄉河,羊山湖,南朝文學家王融曾說過:“鶴林雙樹,顯究竟以開珉。”指的是如果想要擺脫愚昧,最好的治學地點,就是“鶴林雙樹”之地。而仙林恰巧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在這片水繞山環的寶地上,一座座大學的新址,開始樹立起來。
20年筚路藍褛,20年踔厲前行。如今的仙林已彙集了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12所高校和南京國際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等一批知名中小學,在校師生人數約20萬,人口由不足2萬發展到45萬。仙林已從昔日一個阡陌縱橫的遠郊農場,發展成為一座人文荟萃的科教新城,一座活力四射的産業新城。
從遠郊農場到科教新城
1959年10月,南京農場由東流遷至仙林,成為全市的副食品生産基地。1962年,仙林農牧場成立,實行農場帶生産隊的體制。東起九鄉河,西至土城樓,北起丁山,南至靈山的範圍原屬仙林農牧場。五十年代南京市有個“地方國營南京農場“,1961年總場場部遷至仙林。
綠色環繞的仙林大學城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仙林還是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風光,阡陌交通,荒草菜畦并存。而打破這一局面的,正是1998年開工、1999年即入住學子的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南師大的率先進入,對于仙林新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随着校區的不斷建設,仙林逐漸摒棄了傳統的農用照明和深井水,換上了功率強大的發電站和便捷的自來水管道,而原本泥濘土路也修上了平坦的柏油馬路。2001年,仙林大學城管理委員會成立,其他院校相繼入駐,仙林新城區建設從此開始。
建設時期的南師大仙林校區
如今的南師大校區
2002年3月,仙林劃歸栖霞區領導,更名為南京市栖霞區仙林農牧場,同年實施整建制拆遷,仙林大學城和仙林新市區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
2002年4月,南京中醫藥大學仙林校區奠基儀式啟動;
南京中醫藥大學仙林校區奠基儀式
2002年7月,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開工建設;
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開工典禮
2009年9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啟用;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
以前從仙林去趟市中心得轉兩趟公交車,一路颠簸,97路、70路公交車承載着很多人搖搖晃晃的記憶。
昔日仙林交通、道路
如今的仙林交通便捷通達
現在的仙林已相繼建成仙林大道、文瀾路、文苑路等主次幹道70多條,打通“毛細血管”和連接周邊區域的斷頭路,開通地鐵線路2條,公交線路36條,并于2009年在全市開通第一條大站快車D1線,最早建成公共自行車站點,2013年在全市率先開通公交微循環,形成了集軌道交通、大站快車、公交巴士、公共自行車為一體的公共交通網。
“不推一座山,不填一口塘”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東進南延”城市規劃就将仙林定位為重點發展區域。2001年确定的全市“一城三區”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将仙林确定為南京的三個新市區之一。2010年南京城市規劃修編将原來“一城三區”城市發展戰略提升為“一主三副”,并将仙林新市區提升為仙林副城。2018年最新一輪城市規劃,又将仙林定位為南京主城片區,規劃範圍和建設内容有了新的擴充完善。
發展城市新區,猶如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仙林大學城啟動建設以來,管委會已投入規劃資金上億元,先後高标準完成20多項綱領性規劃和多項專項設計。為引入先進的規劃理念,2002年4月,仙林大學城率先在全市開展城市景觀和中心區城市設計等核心規劃的國際方案征集,并組織包括兩院院士在内的國内外專家進行方案評審。規劃起點高、投入強度大、體系完善不僅形成了大學城和新市區的品牌,也極大增強了地區發展的吸引力。
昔日仙林采石廠
更令仙林人自豪的是,綠色生态是天賜仙林的禀賦,在建設大學城過程中,校園都是依山形水勢布局,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生态之美,整個大學城綠化覆蓋率超過50%。仙林大學城啟動建設之初,就明确“不推一座山,不填一口塘”,并最大限度保護和修複地區生态,先後關停采石企業20多家,投資2億多元實施采石宕口修複治理工程,新增山體綠化面積118萬平方米。2021年,靈山—桂山—龍王山山體治理修複項目獲得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态修複案例”。
靈山—桂山—龍王山山體治理修複項目
從遍布農田牧場的仙林農牧場、到大學城、“南京副城”,如今的仙林已規劃定位為南京主城仙林片區,成為宜學宜居宜研宜業的幸福家園。從2012年起,仙林地區改造道路景觀、建設生态公園、整治水體山體,讓仙林人得以在天藍、地淨、山綠、水清的環境中學習、工作、生活。
羊山公園
如今的仙林,綠化覆蓋率超過65%,空氣質量穩居全市前列。仙林從郊野農牧場變身大學城,經曆了滄桑巨變。但有一個數據一直沒變,綠化覆蓋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仙林大學城對建築形态、天際線、山際線和濱水線進行嚴格管控,放眼仙林全域,建築尺度和風格低調,與綠水青山的底色相得益彰。
蕭宏石刻公園今昔對比
蕭宏石刻公園、仙林湖公園、羊山公園也在近年陸續完成了景觀提升改造,從昔日的養豬場、魚塘變身城市郊野公園和城市中心公園。新增的夜光跑道、彩虹步道和棧橋等與公園的山、湖、溪、澗共同構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城市功能和品質明顯提升
20年前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村,現在已變成一個宜居、宜學、宜業的新市區,親眼看到一條條新的馬路建成、一幢幢新的商品房竣工、一個個新的商業設施開業,仙林的城市功能和品質明顯提升。
昔日的仙林集市
近年來每年都有數萬多人選擇仙林,成為這裡的新居民,其中很多是高校的教師、企業的科研管理人員、高科技産業的創業者等高端人才。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仙林大學城的文化氛圍,還有這裡日益完善日趨高端的城市功能配套和欣欣向榮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
如今的商業配套
以大學城建設為前奏,仙林也開始由“造城”而“興市”,不斷完善新市區城市功能。2010年5月,地鐵二号線開入仙林,20多萬仙林人體驗到了20分鐘到主城的新速度;2009年底,南京地區首家超大綜合性購物休閑娛樂街區——仙林金鷹天地開業,仙林中心商業區加快聚合;南師大附屬實驗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相繼落成開學,鼓樓醫院仙林國際醫院投入使用。
泰康仙林鼓樓醫院一期
2012年仙林大學城向科技城轉型,科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批批高科技項目、高層次人才雲集,創新創業潮湧仙林。越來越多人将目光聚焦在仙林,對未來充滿了期待。而未來,就從現在開始。如今的仙林這裡擁有12所高校和仙林南外等一批知名中小學。青春是仙林的主旋律、活力是新城的關鍵詞,創新創業在這裡蔚然成風,仙林大學城轉型升級為科學科技新城。
南大科學園
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
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仙林已經從城市郊區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大學城和南京新市區,地區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省、市确立的以大學城帶動新市區發展的戰略意圖初步實現。目前,區内一流學科達18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超過200個,兩院院士、國家、省市級各類高層次人才近3000名。如今這座秀外慧中的“城市”正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态吸引着人們的關注,并且正在由單一的大學城,向着以高層次教育、高科技産業、高質量環境等為主要特征的開放型、生态型、國際化科技城邁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