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01 07:44:48

日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通勤幸福度排名第一,在GDP十強城市中,深圳的通勤幸福度排名第二,僅次于杭州。

深圳的表現為何如此亮眼?跟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1

一線城市中深圳平均時耗最短

《報告》顯示,36分鐘是全國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時耗。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時耗41分鐘,特大城市37分鐘,Ⅰ、Ⅱ型大城市分别為34、33分鐘。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深圳平均通勤時間出爐)1

在通勤平均時間和平均距離上,深圳作為超大城市,與同類型城市相比,表現更為出色:

深圳平均通勤時耗為36分鐘,平均通勤距離8.1千米。

廣州的平均通勤距離為8.7千米,平均通勤時耗為38分鐘;

上海的平均通勤距離為9.1千米,平均通勤時耗為42分鐘。

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為11.1千米,平均通勤時耗為47分鐘。

北京、上海、重慶、成都通勤距離超過9公裡,通勤時耗達到40分鐘,是中國城市中通勤距離最遠、時耗最長的4個城市。其中,北京通勤時耗47分鐘,是全國唯一單程平均通勤時耗超過45分鐘的城市。

2

深圳有高達57%的上班族

通勤距離在5公裡以内

從城市治理的角度,需要将通勤時耗控制在合理水平。45分鐘通勤保障已經成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識。

數據顯示,在全國36個主要城市中,45分鐘以内通勤人口比重76%。

其中,深圳45分鐘以内通勤人口比重為76%,在超大城市中比重最高。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深圳平均通勤時間出爐)2

《報告》以距離小于5公裡作為幸福通勤的指标,因此距離小于5公裡的通勤人口占比也成為了衡量整個城市職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

目前,36個城市中半數通勤人口都可獲得"幸福的通勤體驗",拉薩、福州、甯波、蘭州、海口、廈門的幸福通勤比重更超過60%,意味着更多居民擁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時間和多樣的交通方式選擇,不必急急忙忙或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在路上。

值得關注的是,北上廣深雖同為超大城市,但幸福通勤比重差距較大,在深圳有高達57%的上班族通勤距離在5公裡以内,而北京這一數據僅為38%。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深圳平均通勤時間出爐)3

3

深圳市民平均在2.5公裡内即可找到工作

若想要高效利用城市空間,居住地與就業地之間的合理配置必不可少。《報告》指出,城市中居住地與就業地的最短通勤距離(職住分離度)越小,說明城市職住空間的平衡性越好。目前36個城市的職住分離度處于2.1公裡到6.6公裡之間,不同城市存在較大差異。

在超大城市中,北京的職住分離度最高,居民需要到離居住地6.6公裡外的地方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而上海與廣州需要3.7公裡,深圳隻需2.5公裡。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深圳平均通勤時間出爐)4

4

深圳通勤快在哪

小政注意到,在此前的1月18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聯合研究中心等機構,對外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在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數排行中,深圳位居全國超大城市首位,公交運行效率、可靠性、相對城市交通水平的綜合表現等各項指标位居全國前列。

過去五年,深圳加快構建“十橫十三縱”路網體系,新建成道路裡程254公裡,全市高快速路總裡程突破600公裡,南坪快速三期、坂銀通道、深華快速、東部過境蓮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個重大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觀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崗路快速化改造等47個項目開工建設。

接下來,深圳将加快推進僑城東路北延、布心路-羅沙路交通改造等規劃研究,進一步完善市内高快速路網。通過交通路網的建設,尤其是打破南北交通瓶頸,提升了交通出行效率。

曾幾何時,“英雄難過梅林關”,是深圳市民對交通出行不便的吐槽點,而如今,深圳在通勤幸福度等諸多指标上,已經呈現一馬當先的态勢。小政認為,深圳“逆襲”的背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座人口超兩千萬的超大型城市,發展公共交通不僅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普惠服務廣大市民日常出行的民生工程。深圳公交踐行“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出行更美好”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地面公交服務品質,讓深圳人的公交出行幸福指數再創新高。

深圳人均gdp能進亞洲前十的城市麼(深圳平均通勤時間出爐)5

“十三五”期間,深圳1.6萬輛公交車和2.2萬輛出租車實現純電動化運營,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城市,推動城市地面公交服務高速度高質量發展。

在深圳福田區CBD,早高峰車輛如織,蓮花路至紅荔路口曾是深圳有名的早高峰擁堵路段。如今一個潮汐車道指示小藍牌出現在道路中間,通過車道信号控制,在工作日早高峰,北往東轉車輛可“借用”反向車道行駛,這項“微創新”讓通行效率提高約30%至40%。

不遠處的紅荔-華富路口,移位左轉控制幫司機省去不少焦慮。距離十字路口約100米處,當左轉信号燈為綠色,左轉車輛提前駛入待轉區,利用反向車道的“閑置時間”高效通行。這項探索讓南進口每小時多放696輛車,晚高峰排隊長度從250米縮短到150米。

在交通管理上,深圳還推出預約通行、拉鍊式自動潮汐車道等交通改善措施。通過創新和精細化的交通改造來進行“輾轉騰挪”,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此外,“十三五”期間,深圳強力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龍華現代有軌電車投入運營,12條地鐵新線(段)開通,運營裡程由178公裡增至411公裡、位居全國前五,地鐵四期及四期調整線路全面開工,深圳進入地鐵網絡化運營新時代。

未來五年,深圳将高标準打造人民滿意城市交通典範。建成世界一流軌道交通網絡,完成軌道交通四期工程,高質量推進五期工程建設,打造10分鐘軌道接駁圈,強化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作用。打造全國公交服務最優城市,率先實現主要公交站點和公交線路準點服務全覆蓋,強化常規公交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血脈”作用。打造慢行友好标杆城市,加大自行車道、步行道建設,分類型精細化改造街道空間,打造可持續街道、完整街道,強化慢行交通作為城市交通的“肌膚”作用,等等。

正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未來的深圳通勤幸福度看來還會芝麻開會節節高。

來源|深政觀察

監制|桂桐

來源: 深圳特區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