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讀城記》中有一篇寫武漢的文字,形容武漢是“說不清”的城市。
“說不清”是因為武漢三鎮的地理位置複雜,因此,這座城市的個性有太多複雜的層面。也因為武漢生活條件、環境的複雜重要,讓武漢人擁有其他地方沒有的“不易”和“勇氣”。
這個春節,我們每一個人都跟“不易”的武漢緊緊聯系在了一起,讓我們對這個城市的“勇氣”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我對武漢的最初印象來自于,兩個武漢女作家池莉和方方所寫的武漢女人。
寫自己家鄉出名的作家有很多,比如王安憶之于上海,遲子建之于東北。池莉是最跟武漢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作家,像她這種靠着自己的文字,影響一個城的作家在中國并不多。
“南來北往的客人,又聞風而來,他們吃着新鮮的便宜的家常小炒,聽着賣唱女孩的小曲或者藝校長頭發小夥子的薩克斯,餐桌底下的皮鞋被大嫂擦得锃亮,隻須付她一元錢。”
——這是池莉筆下的吉慶街。早年池莉的代表作品《生活秀》,其中對漢口吉慶街的描寫,讓吉慶街名揚全國,許多人因此慕名前去。甚至于一個叫劉瓊的女老闆,把池莉小說中虛構的“來雙揚”真正帶到了武漢的市井裡。
這個池莉筆下“全武漢最漂亮的女人”在吉慶街沸騰火熱的夜市中坐着,從不叫賣,她美貌能幹,她市儈又單純,她是最典型的武漢女人。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刺,都能被她挑出來,又藏回去,繼續熱氣騰騰地活着。這是來雙揚對生活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就來自于武漢人骨子裡不服輸和旺盛的生命力。
池莉說,來雙揚代表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活”。
另一個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武漢女人則是方方筆下的李寶莉。
李寶莉是比來雙揚更潑辣,更“不信邪”的武漢女人。“不信邪”是湖北方言,就是“不認命”。
因為這份犟到了骨子裡的“不信邪”,讓《萬箭穿心》也有了一種不一樣的穿透力,武漢碼頭文化所流淌出的粗豪之氣,在方方的這部作品裡體現得淋漓盡緻。
李寶莉這個漢正街的女扁擔,自尊心極強,刀子嘴豆腐心,生活的精神重壓下也從來沒有一絲妥協。
她負重前行,不信生活的捶打能讓她失了做人的快活,“隻要寶莉一來,滿街都能聽到她的笑聲”。
她也不信命,“什麼萬箭穿心,我看是萬丈光芒”!
兩個虛構的武漢女人,也是最典型的武漢人。她們硬氣,她們不服輸,她們有着在最惡劣環境下也能綻放的旺盛生命力。
在今年的春節,我們從未停止過讨論武漢。這座城市九省通衢,它熱鬧又偏安,市井和鮮活共存。它既有甯死不服,無論多惡劣的環境都綻放的生命力,也能誕生出屈原《離騷》的浪漫。
這座城市熱氣騰騰,生命力旺盛。這座城市裡的人,都有着最煙火氣的豁達和粗豪。
池莉的小說集《冷也好熱也好,活着就好》中談武漢和武漢人,一言蔽之:“武漢人不僅要活,還要活得有意思,把枯燥單調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把艱難困苦的人生變得其樂無窮。”
再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如今年的春節這樣,讓我們感受到武漢人的艱難不易又頑強不屈的旺盛生命力。
也再沒有任何一個時刻,需要我們去珍視這份頑強的生命力,需要我們懂得理解和支持,需要我們一起齊心協力,攜手走過這寒冷的冬天,然後,讓我們一起去迎接春的暖意。
(來源:南方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