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這首古詩的意思?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贈劉景文這首古詩的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1095年),蘇轼在杭州任知州之時所作。劉景文,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轼視之為國士,常詩詞唱酬往來,曾上表推薦。
第一句寫枯荷,荷盛于炎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潔的象征。李璟《浣溪沙》其二雲“菡萏香消翠葉殘”,李商隐詩雲“留得殘荷聽雨聲”。蘇轼此詩首句則更過之,莫說荷花,甚至連枯葉亦無,可謂衰敗至極。然而作者的嗟歎感懷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筆勢劈空振起,菊亦殘但“猶有”傲霜之枝幹。南宋詩人鄭思肖《寒菊》中雲“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此句有同工之妙。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敗之景物,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貞亮之節,與第一句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前兩句側重在“傲”字上。荷已盡,菊亦殘,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的氣概。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見蕭瑟之景,難免傷懷感謂,東坡寫盡衰敗卻無愁意,詩歌第三句中贊深秋是“一年好景”,并殷勤囑咐“君須記”。此一句看似平淡無奇,卻給人出乎意料之感,景物衰竭如此,還有何好呢?而詩人突轉筆鋒,由葉、花、枝寫到果實,所謂深秋亦是“橙黃橘綠”、大地豐收的季節,呈現出一派明朗和熙的景象。在前兩句清冷枯竭的背景下,突現出了絢麗明快的色調,真是神來之筆。詩人大筆如椽,以景移情,化寂寥為豐碩,用筆雅淡溫潤,卻有道不盡的蓬勃生氣。
東坡此詩是贈與劉景文。劉雖然是世家子弟、才華卓衆,卻終身潦倒。詩人第二次來到杭州做官,與劉一見如故。憫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要就此而頹唐下去。此詩純用比興,勉勵好友。首句寫荷遇秋日,盛時已逝,花盡葉枯,謂君子生不逢時,難免潦倒。次句以菊喻人之晚節,劉雖潦倒晚節并無虧缺,依然有淩霜傲雪之姿。人至暮年,又一生失意,難免心有消沉,可是人生還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一面呢。所以詩人在三、四句中,勉勵好友:秋日蕭蕭,有荷盡菊殘之衰竭,亦有“橙黃橘綠”之豐收。東坡作此詩時已五十五歲,也已步入老年了。他當然不能預知,在不久的将來自己還會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曠達樂觀,不因仕途變遷而消沉,不因年老而頹唐。此詩也不妨看做詩人一生寫照。蘇轼一生,坎坷挫折,卻始終沒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此詩固亦夫子自道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