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YR
黑色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詞根詞源裡,都有“燃燒”一義(如拉丁語、古希臘語、古日耳曼語、古印歐語等)。從人類最早的繪畫作品中發現,18,000至17,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從燃燒後的木炭中,或研磨氧化錳礦石(MnO)來獲得黑色顔料(圖1)。
Lascaux洞穴岩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1),來源:wikipedia
對古埃及人來說,黑色有較為正向的含義,代表被尼羅河淹沒的豐富黑色土壤,以及為死者提供保護的死神阿努比斯的顔色。古埃及藝術家們用燃燒後的動物骨頭和木炭研磨,與水混合制成黑色顔料(圖2)。
阿努比斯像,公元前 1336–1327 年(圖2),來源:wikipedia
黑色對于古希臘藝術家來說是最重要的顔色之一,黑色代表冥界,與生者的世界分開。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用含有鐵元素的粘土,通過控制窯中氧氣的濃度和溫度,燒制出紅色氧化鐵(III)(Fe₂O₃)和深黑色磁鐵礦(Fe₃O₄),呈現出黑色的裝飾圖案在紅色陶器表面(圖3)。
古希臘陶罐黑繪,公元前530年(圖3),來源:wikipedia
處在不同地域的文明古國都不約而同地獨立發現和配制出用于書寫和繪畫的油墨。中國墨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墨的曆史比毛筆的曆史要久遠,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墨塊(圖4)。
墨塊,公元前3-2世紀(圖4),來源:搜狐商代龜甲,公元前14-11世紀(圖37),來源:百度百科
20世紀初期,學術界發現了甲骨文,出土的甲骨片表面大量記有蔔辭的黑色圖形文字,人們在研究這些最久遠的文字才知道,墨出現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圖5)。
商代甲骨片,約公元前1600-1046年(圖5),來源:百度百科
在先秦時期,制墨的原料有木炭和石炭,煤就是石炭的一種。由于石炭開采後可以直接使用,十分方便,因此當時的墨也被稱為石墨(圖6)。《說文解字》中說,“墨,從土從黑。”指的就是石墨。古人把石墨搗碎,兌入清水,形成墨汁,直到東漢末年仍被普遍使用。
西漢南越王墓墨丸,約前240-137年(圖6),來源:百度百科
在使用石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即便把石墨研磨到極細,也會有顆粒感,寫出來的字不美觀。于是紛紛開始尋找石墨的替代品。曹植詩中寫道:“墨出青松煙”。說明了古人已經發現松煙可以制墨,制作方法是燃燒松木,煙遇冷而凝固生成煙炱,收集煙炱混合動物生皮膠後杵搗、錘煉制成松煙墨。這種墨光滑細膩,書寫的時字迹流暢。随着制作技術的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松煙墨取代了石墨(圖7)。
北宋黃山張處厚制松煙墨,約1118 年(圖7),來源:百度百科
15世紀,《古騰堡聖經》的發行代表着西方印刷書籍時代的開始。德國人Johannes Gutenberg在畢昇的印刷術産生約400年後,不但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還發明了一種“印刷墨水”,主要原料是碳,但金屬含量也很高,銅、鉛和钛占大部分,所以仔細看上去字迹是反光的(圖8)。
古騰堡聖經,1451-1452(圖8),來源:wikipedia
《古騰堡聖經》是歐洲最早的印刷書籍,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由于白紙黑字可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便于閱讀,所以黑白配仍然是今天印刷書籍、報紙和和計算機文檔最常見的顔色組合。
葡萄藤黑是在羅馬時代通過燒葡萄的藤和莖而制成。15世紀,意大利畫家切尼尼(Cennino Cennini)在《藝匠手冊》中,描述了這種顔料在文藝複興時期的制作方法:“......有一種由藤蔓卷須制成的黑色顔料。将葡萄藤卷須燃燒後,加一些水混合研磨,便可制成黑色顔料,是我們使用過的最完美顔料之一。”(圖9)
El Greco,剝奪基督,1583年(圖9),來源:colourlex
碳黑被用作油畫和壁畫的顔料,也被用作織物的染料。切尼尼同樣描述了碳黑在文藝複興時期的制作方法:“......點燃一盞裝滿亞麻籽油的燈,放在一個幹淨的平底鍋下,并确保燈的火焰和鍋底部有兩到三根手指的距離,生成的煙霧會在鍋底濃稠的聚集。把這種材料(即這種煙霧)從鍋底掃下來并收集,無需研磨即可作為顔料使用,因為這種“灰”的精細度非常高。(圖10)
使用骨黑和碳黑,維米爾,帶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圖10),來源:colourlex
象牙黑,也被稱為骨炭黑,公元前4世紀由希臘宮廷畫師Apelles發明,最初是通過燃燒象牙并将産生的灰與油混合而成的,深受中世紀藝術家們的青睐,且倫勃朗、畢加索等更現代的畫家也經常使用。因動物保護于1929年停止大規模生産,如今用普通的動物骨骼取代了象牙燒制而成。(圖11、12)
使用象牙黑,馬奈,杜伊勒裡宮的音樂,1862年(圖11),來源:colourlex
使用骨黑和碳黑,倫勃朗,34歲的自畫像,1640年(圖12),來源:colourlex
火星黑是20世紀開發的一種成分為氧化鐵的黑色顔料(Fe3O4) ,它的名字Mars Black來源于戰神火星和鐵的守護神。火星黑比其他黑色顔料覆蓋力更高且毒性更小,被業界評為丙烯顔料中在不透明度、耐光性和持久性方面最令人滿意的黑色顔料之一。(圖13)
卡齊米爾·馬列維奇,黑色方塊,1924年(圖13),來源:colourlex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可以看到物體發射或反射出來的光。即便是生活中随處可見的黑色物體,它也可以反射一部分光,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
2014年,科學家們居然研制出這樣一種材料,它是由碳毫微管組成的,每個碳毫微管都隻有人類頭發的萬分之一細,當光線一進入納米管之間的間隙,就會立即被捕獲并被吸收,能“吃掉”99.96的光線,和黑洞接近。(圖14)
顯微鏡下的碳毫微管(圖14),來源:weikipedia
這種最黑的物質名為梵塔黑(Vantablack),又稱“超級黑”(Super black),在物體表面覆蓋上它後,看起來像在望着黑洞(圖15)。我們在往期文章中講到過這種黑色:《超級黑PK超級白:納米材料如何欺騙你的眼睛》。
梵塔黑(Vantablack),2014年(圖15),來源:wikipedia
2019年9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超黑”材料,為了讓碳納米管在鋁表面生長,研究團隊把鋁箔浸泡在鹽溶液中,除去了表面的氧化層。這時産生的新材料的電學和熱學性能都有顯著提高。進一步測量發現,該材料從各個角度吸收了超過99.995%的光,成為有史以來最黑的材料,比目前已知的最黑物質“梵塔黑”要黑10倍。
這項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雜志,并作為藝術裝置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展出,名為“ 虛榮救贖”(圖16),科學家在一顆16.78克拉的天然黃色鑽石上塗上這種新材料。令人眼花缭亂的寶石在使用塗層後成為了一種扁平的黑色物體。
虛榮救贖,2019年(圖16),來源:wikipeida
提到中國的顔色,會說起紅和黃,卻沒有内斂的黑色。紅、黃象征積極、自信和一往無前的勇氣。黑色是内斂、平和,提醒我們如何與複雜的世界相處。
黑色也象征中國精神的另外一面,是我們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保持平和的養分。 它提醒我們,再複雜的變化,都有一個原點。所以,不妨随遇而安。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衆号
來源:科學藝術研究中心
編輯:牧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