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孫權勸學》教學目标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 理解課文大意
指導學生了解孫權勸學的故事内容,理解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并能夠從中獲得啟迪。
分析人物對話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在把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的基礎上 理解文中語氣詞和稱謂語的含義
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邪”“耳”“乎”等語氣詞的用法,以及“卿”“孤”“阿蒙”“大兄”等稱謂語的含義。
《孫權勸學》課文講解- 教學要求 -
結合注釋讀懂課文,了解文章所講的故事,能夠将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抓住本文以對話表現人物的特點,想象人物說話時的神态、口吻和心理, 感受人物形象。
- 重點難點 -
教學重點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語氣詞、稱謂語,能夠将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難點是通過人物對話感受人物形象。課文中人物的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 神态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 學”的可能性。這就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 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 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
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 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确實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歎的巧妙接應。
“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态,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态度, 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 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 教學建議 -
教師可以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複誦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當堂背熟課文。魯肅、 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對話的内容,并體會這段話的情味。
教學本文,也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讨論本文對自己有什麼啟示,分角色朗讀,進行快速背誦競賽,複述課文,改編原文并口頭表述, 等等。
還可将本文與《傷仲永》一文作比較閱讀。前者寫呂蒙“當塗掌事”之後,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 後者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衆人”。
兩文的内容都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 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此外兩文的寫法也不同:前者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後者叙議結合,借事說理 。
- 習題設計 -
第一題和第二題,都是旨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内容。不僅理解課文說了什麼事情,還要能夠分析。
第三題,語氣詞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本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态、口吻。
第四題,稱謂語,既要求學生理解本課的,也希望學生能向課外擴展,積累常見的稱謂語,理解一些文化常識。
第五題,翻譯,提示翻譯的方法。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unsplash
收集/謝冉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