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夏的妙招?唐代涼屋圖眼下是“二伏”,天氣悶熱的時候多了,吃冰棍兒、吹空調幾乎成了人們消夏的标配說起來,古人防暑消夏的妙招,也有不少,有的堪稱“黑科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人度夏的妙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涼屋圖
眼下是“二伏”,天氣悶熱的時候多了,吃冰棍兒、吹空調幾乎成了人們消夏的标配。說起來,古人防暑消夏的妙招,也有不少,有的堪稱“黑科技”。
唐代涼屋, 水從高處來
怎麼對付炎熱的天氣?你肯定想到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它始建于公元1703年(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前後曆時89年才完工,占地564萬平方米,比号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還要大3000畝,是世界現存最大皇家園林。我們透過清代畫家冷枚的《避暑山莊圖》,也能鳥瞰這“熱河行宮”的華麗景象和壯觀——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湖水蕩漾,荷花盛開,岸柳垂蔭,亭台、水榭、宮室、高樓,因地制宜,聚散錯落,真是美不勝收。據考,這畫作呈現的,還隻是乾隆時擴建山莊之前的風貌。
不過,建這行宮可着實耗資巨大。僅修建楠木殿,就耗費白銀7.2萬兩。這麼一比較,如隻為消暑,再早些時候古人的發明,性價比就高些了。比如,唐代張仲素曾作《雜曲歌辭·其三·宮中樂》中講到唐代的含涼殿,也叫涼屋。據說,涼屋(如上圖)要鄰水而建,其運行原理大緻如水車,依靠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将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還有的利用機械将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流水潺潺,形成人工水簾。水從高處來,便能形成降溫效果,真是綠色又環保。
到了宋代,這樣的涼屋、涼亭依舊廣受歡迎。愛好風雅的宋人,還會在涼屋四周或是廳堂裡擺置各式鮮花,使冷風帶香,透着賞心悅目的高雅意趣。而到了明代,此種涼屋又升級了。明代戲曲家高濂在專著《遵生八箋》中這樣描述涼屋:在家裡鑿幾口井,再用帶洞透氣的闆蓋起來。汩汩井水,攜潺潺涼氣自下而上升騰,暑氣自消。
冰鑒,古人的“冰箱空調一體機”
此外,古人還有頗具巧思的“冰箱”。論體積,大的就是地下冰窖,一般要建在陰涼的地下,在窖裡鋪上蘆席和新鮮稻草,而後又用樹葉等隔熱材料覆蓋于冰上,最後封窖。冰塊需在前一年的冬季備好,冬天藏冰,夏天吃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夏日樂趣,有“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的說法。古代還有貢冰制度,唐代有專為皇家提供貢冰的冰戶,對所進貢的冰塊尺寸也頗為講究,要求“方三尺,厚一尺五寸”,倘若不符合形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另有冰鑒,算得上是現代冰箱的雛形了。戰國初期,有銅冰鑒,鑒内套缶,夏天,在鑒和缶之間放上冰塊,可制冰酒。冰鑒功能之多,既有冰鎮之效,也能保鮮食品,打開蓋子,有涼意沁出,某種程度上堪稱“冰箱空調一體機”。後來,冰鑒進一步演化,就有了冰桶,冰桶和現代冰箱更為接近,外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作而成,内以鉛或錫為裡,具有隔熱效果,延長冰塊融化時間。
元朝已有冰淇淋雛形
看古裝劇,總覺得古人裡三層外三層的,隔着屏幕都想為他們“抹一把汗”。無須擔心,古人夏天穿衣看似“量多”,卻也講究一個“涼”字,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衣服材質的甄選。
紗衣是夏天富貴人家的最愛單品。所謂“紗”,薄如蟬翼,相傳有一位阿拉伯商人透過某一官員身着的五層紗衣看見他胸口的黑痣,可見紗衣之清涼,薄汗亦可透。
身穿葛布,在古時候也是夏日潮流。“葛”是一種草本植物,其纖維可做葛布,葛衣是古代最常見的度夏衣物。葛藤可用來做葛屦,即今天的涼鞋,有成語“葛屦履霜”。另有“竹衣”,亦稱“隔汗衣”,穿在内衫與外袍之間,網狀樣式十分透氣,還能保護外袍不受汗漬的浸染。
其實古人穿衣,也不全然像劇中所見的那樣層層包裹,嚴嚴實實,對于暑期需要在田間勞作的普通百姓,赤膊勞作更加方便舒服。
飲食方面,夏天最為消暑的要數冷飲了。唐代冰塊價格昂貴,冰飲多為富貴人家享用。到了宋代,冷飲逐漸走向市井,《東京夢華錄》便提到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冰雪冷元子”等多種夏日飲品。北宋市井經濟繁榮,六月一到,沿街遍布冷飲攤,人們三三兩兩,坐在紅木桌椅,或輕啜,或一飲而盡,好不暢快。元代,冷飲界又玩出了新花樣,“裡木渴水”成了新寵,也就是酸甜可口的檸檬水。而此時,冰淇淋也逐漸展現出了自己在冷飲界的地位。早在唐代,便有冰酪,到了元朝,冰淇淋雛形初現,後經由馬可·波羅,冰淇淋的制作工藝傳至西方。
除了用冰塊進行冰鎮,古人還善用自然之物,既消暑,又風雅。碧筒飲就是一例。所謂碧筒飲,便是在荷葉中盛入酒,将荷心刺穿,與荷莖相通,折成象鼻狀,從末端飲用,被荷香浸潤的美酒更為清冽綿長。
夏日如何清爽入睡,也成了一大難事,古人床上有避暑三件套。一是“竹夫人”,這是一種圓柱形的竹制品,類似于今日的抱枕,睡覺時将它抱于懷中,能有效避免肌膚的黏熱之感。二是涼席,古代稱之為“涼簟”,簟性清涼,因此也被譽為“夏清侯”。三是夏被,稱為“神錦衾”,是一種高級真絲被,用蠶絲而制,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算是名副其實的“空調被”了。
三伏貼,實現“冬病夏治”
夏天不僅要消暑,更得注重養生。
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黃帝内經》,就把夏天怎麼過,給人們“安排得明明白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在春季和夏季,人們應該更注重對體内“陽氣”,即“火力”、人體新陳代謝能力的保養。
建議在夏季晝長之際,雖然天氣炎熱,白天時間長,但不要厭惡,不要躲避室外的陽光,總是待在室内甚至是人工營造的冷環境,寒氣容易損傷陽氣。情志應保持愉悅,切勿發怒,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以順應夏天萬物生長自然之道。而夏季養生,就是養心。夏季與心髒的關系最為密切,主氣是心氣。如果逆了夏氣,就容易損害心髒,留下“隐患”。到了秋冬季節,患病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上述夏日的“精神調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要不怎麼會有“着急上火”這個詞兒呢?而盛夏時節,炎熱的氣候又容易使人煩躁焦慮,這也會加速心跳頻率,加重心髒負擔,令血壓升高,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疾病。這麼想想,因發怒、焦躁而“傷心”,實在不值得。
夏季更是切勿貪涼。元代丘處機著有養生學著作《攝生消息論》,針對四時的防病調攝原則與方法分别作了簡要的論述。到了夏季,中醫還強調更應注意機體的調攝和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使一些宿疾痼疴得以消除。冬病是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症,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咳嗽、寒性胃腸病、關節冷痛僵硬等陽氣不足所緻虛寒性病證。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陽氣最旺之時,借用自然之“溫”“熱”鼓舞正氣、補益陽氣。通過辨證施治,适當地内服并結合外用灸刺貼敷等方法,從而祛除體内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陰陽,達到陰平陽秘,以預防、治療和調養冬季易發之病。
不同人群、不同病症也适用不同的三伏貼,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貼三伏貼。專家提醒,穴位貼敷主要适用于治療慢性病及一些關節類疾病等。那些嚴重心、肝、腎、腦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嚴重過敏體質者,皮膚長有疱、疖或皮膚有破損者,處于疾病發作期(如發熱、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孕婦,體質壯實易上火之人等都不适合貼三伏貼。③6 摘編自《大衆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