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印象中,人們會用“戰士”來定義B-17,其低落的尾巴和随時可攻擊各處方向目标的重機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将其認定為史上最佳轟炸機會有很大争議,不過許多軍迷早就将其視作心目中的明星了。
作為全球首款全金屬打造的轟炸機,B-17 對重型轟炸機的研發起到方向指引作用,比如龐大的機翼、流線形态機身等讓其與衆不同。
據了解,B-17以波音299 為基礎而研制,當1935年完成首飛後就因此獲取了“飛行堡壘”的綽号。為赢得二戰勝利,美國更加重視打造空中作戰優勢,因此迫切需要一款兼具航程、載彈等多用途特征的重型戰略轟炸機。按照美軍方的計劃,該新型轟炸機能夠快速爬升,且維持高空長時限飛行。
最終,波音公司在大量技術試驗後成功研制了299這款原型機。随後美空軍于1937年一次性購進13架B-17,從此開啟了它的量産化進程。至二戰結束那年,波音公司共生産出超過1.2萬架B-17轟炸機,而其中的大多數被派往全球各戰場參加戰鬥。雖然在戰場生存力方面特點鮮明,不過卻有4500架B-17 轟炸機因各種原因而損壞。
長期以來,B-17曾處于同B-24 争奪誰是史上最佳轟炸機的輿論漩渦之中。若論技術特征,後者确實比B-17強一些,不過在防護性能上卻有缺陷。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兩者互相維持着競争,是美軍十分依賴的空中力量。但從産量上看,B-24比B-17要高出不少,因此具有更高的曆史地位。
據悉,這種争論至今仍然存在,對此杜利特爾将軍曾聲稱美軍在提升 B-24防護性能方面已“陷入瘋狂”狀态。比如換裝更重的武器裝備;肆意進行拼裝等,這因此嚴重影響了實際性能。
當然在B-17具備超大影響力的背後,好萊塢的電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那部經典的《孟菲斯美女号》就讓B-17成為了大明星。B-17這種全身是炮的軍機也在美軍得到了很好地延續,比如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産的空中炮艇AC-130攻擊機,該機也是渾身是炮,但其飛行速度慢且可能連一發肩扛火箭炮都扛不過,被軍事專家成為空中活靶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