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吃月餅、祭月、賞月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中秋節起源于古代先民對月亮的崇拜,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關于中秋節的來曆目前有多種說法,下面分享一些關于中秋節的冷門知識。
全家人團圓過中秋節,吃月餅
古人将每個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八月在秋季的第二個月,因此被稱為“仲秋”。仲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思想家周公旦所著的《周禮》中:“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意思是到了八月,就是滋補身體的季節,應該煲粥喝。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禮記》中記載了古代君王祭祀月亮是在仲秋,“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中“夕月”的意思就是祭拜月亮。古人祭拜月亮的主要原因是在谷物成熟的季節向土地神報告豐收。早在周朝我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二十四節氣的“秋風”這天就是古代傳統的“祭月節”。人們總是期待在祭祀月亮的時候,能夠出現滿月,但是每年的秋風不一定是出現圓月的“望日”,因此逐漸将祭月的時間固定在一定能夠出現圓月的八月十五日。所以中秋節起源于周朝的祭月節。
中秋節賀卡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吳剛伐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也和中秋節的來曆有關。
“吳剛伐桂”的版本較多,今天介紹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和中秋節有關的版本。
相傳在很久以前,湖北鹹甯一帶發生了嚴重的瘟疫,有一個叫吳剛的小夥子每天在懸崖峭壁上采藥救治得了疫病的母親。一天,觀音菩薩去西天過中秋節時看到了采藥的吳剛。晚上菩薩托夢給吳剛,說月宮中有一種叫木樨(桂花)的樹,它開的金黃色小花泡水喝,可以治好這種瘟疫。并且告訴吳剛,八月十五這天,挂榜山上會出現天梯直達月宮。吳剛用三天時間曆經千辛萬苦,終于在八月十五晚上來到挂榜山頂處的天梯,聞着香氣來到月宮的桂花樹下,樹上金燦燦的桂花開的正繁。他想多摘一點帶回去救母親和鄉親們,可自己一個人終究帶不走多少,于是吳剛搖動桂花樹,桂花紛紛飄落,一直落到挂榜山下的淦(gàn)河中。飄落的桂花很多,河面清香撲鼻,河水都被染成了金黃色。沿河的人們喝了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
吳剛伐桂的傳說
飄落到人間的桂花香氣沖天,把正在天宮中舉行八月十五聚會的神仙們都驚動了,玉帝派人來月宮中查看。來人一看,月宮神樹上的桂花全部都飄落到了人間"淦河"裡去了,馬上報告給玉帝。玉帝一聽大怒,他最喜歡吃的桂花月餅沒了餡料,那還得了!于是派天兵天将把吳剛抓來審問。吳剛将摘取桂花是為了救治母親和鄉親們的事對玉帝說了,并且請求玉帝讓他把桂花樹帶到人間去救苦救難。玉帝聽了,非常敬佩這個年輕人,可他畢竟犯了天規,如果不懲罰吳剛,以後誰還聽他的。于是玉帝答應了吳剛的請求,條件是隻要能把桂花樹砍倒,就可以拿回人間。誰知玉帝施了法術,桂花樹随砍随合,吳剛砍了幾千年也沒能砍倒。在每年的中秋之夜,吳剛都會向人間丢下一支桂花,以寄托思鄉之情。年複一年,挂榜山上長滿了桂花,鄉親們用這桂花泡茶喝,包月餅吃,從此人間再無災難。
桂花
嫦娥姑娘和吳剛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侶。吳剛上月宮後,是嫦娥為吳剛的母親養老送終的。他們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相思之苦與日俱增。吳剛砍不倒桂花樹就回不到人間,那條通往月宮的天梯也被玉帝永久地撤去,嫦娥也無法與情郎相會。終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帶着七個女兒到挂榜山下的鳴水泉來洗澡。嫦娥機緣巧合地拿走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吃了仙丹,帶上玉兔,終于上天和吳剛相會了。回不了天庭的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天仙配》的動人故事。鹹甯的百姓們都會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桂花包的月餅,祭拜月亮,表達對吳剛的感恩之情。這就是神話傳說“吳剛伐桂”版中秋節的來曆。
深圳沙角頭舉辦的祭月大典
而“嫦娥奔月”的傳說是經過人們不斷地加工創作才是現在的樣子。
相傳堯帝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炙烤的大地上的百姓沒法活了。神射手後羿登上昆侖山頂,一口氣射去了九個太陽。西王母為了感謝後羿,送了一粒長生不死仙藥給他,後羿将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存在百寶匣中。神射手後羿射掉九個太陽的事迹傳遍天下,很多人都來拜他為師,學習射箭。其中有個叫逄蒙的人也來拜師學藝,可是這個逄蒙是奔着不死仙藥而來,後羿對此毫不知情。
八月十五這天,後羿要帶弟子出門去,逄蒙假裝生病去不了,因此留了下來。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寶劍,迫不及待地闖進後羿家裡,威逼師母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不想讓這樣的壞人吃了長生不死藥,去害更多的人,于是機智地與逄蒙周旋。逄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櫃的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吃了仙藥後,飄飄悠悠地飛出窗外,飛過了灑滿銀輝的原野,越飛越高。湛藍的夜空挂着一輪滿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飛去,最後就住在廣寒宮中。
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後羿回來後,不見了妻子。他焦急地沖出門外,隻見皓月當空,圓圓的月亮上樹影婆娑,一隻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嫦娥正站在一棵桂花樹旁,深情地凝望着他。“嫦娥,嫦娥”後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向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後退三步,無論怎麼追也追不上。無奈,後羿隻好回到家中,擺下香案,供奉上鮮果、月餅等供品,對着明月下拜祈禱,為月宮裡的妻子祈福。鄉親們也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裡擺上嫦娥平日裡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後,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這就是“嫦娥奔月”版中秋節的來曆。
電視劇《寶蓮燈》顔丹晨飾演的嫦娥
當然,這些隻是神話傳說,月亮上是沒有任何生命的。中秋節祭拜月亮的習俗自周朝形成以來,一直都是官方層面的祭祀活動,一直和普通老百姓的關系不大。到了唐代,在貴族階層和文人知識分子中,賞月、拜月的習俗開始興盛。唐高祖年間,大将軍李靖征讨突厥時靠月餅隐蔽傳話,取得勝利,八月十五凱旋而歸後,軍中又吃月餅祝捷,這被認為是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起源。隻不過此時的月餅叫胡餅或者宮餅,裡面也許沒有餡料。唐代許多著名的詩人寫下了許多關于月亮的詩,像李白著名的《靜夜思》中寫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這首詩不是在中秋節寫的,但詩人将思鄉之情寄托于明月的表現手法卻被曆代的詩人所借鑒。
月餅
到了宋代,由于生活的富足和安定,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世俗狂歡的節日。往往八月十五還沒到,街上的許多店鋪中就開始售賣新釀的美酒,人們争相登樓賞月,歡聚在一起吟詩酌酒高歌。而中秋節最重要的月餅也已經出現,大詩人蘇東坡在《留别廉守》中說到了月餅的美妙:“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饴。”從中可知宋代的月餅内包的是酥油和糖作的餡料。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元末,朱元璋軍中以月餅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相約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明朝建立後,過中秋節的氛圍更加濃郁,普通百姓都做月餅互相饋贈,吃月餅更是過中秋節的主要習俗。這個時候的中秋節和現代相同,已經是親人團聚的“團圓節”了。
中秋節海報
現代,中秋節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和東亞民族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除了寓意團圓,現在中秋節還是釋放壓力、親戚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節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