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字母Q
Q包是什麼鬼?你知道它的意思嗎?漢語裡有關Q的詞彙太多了,比如流行比較久、大衆接受度比較高的詞彙“Q彈”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就是感覺它不中不洋的。
據說,Q彈是閩南語詞彙。在閩南語裡有個詞叫“kiu彈”,是筋道(勁道)的意思,但因為普通話裡沒有kiu音的字,所以借用了Q表示kiu音的字。
原來不中不洋的“Q彈”一詞并非是外來詞彙,而是正宗的漢語詞彙,可它既然是漢語詞彙為什麼不用漢字表示?
查資料說,閩南語的kiu彈應該是有對應的漢字的,隻是屬于生僻字,并且在普通話中發音是jiu或qiu,與kiu不同。
Q彈的正式漢字
由于現在流行的是kiu音,被多數人接受和使用,所以就不用原來對應的漢字了。
我覺得,既然許多人在普通話中可以使用kiu音,那麼這樣就突破了普通話裡沒有kiu音的現象,如果能使用某一個漢字代表kiu音,這将增加普通話的讀音數量,這将對普通話有利。
衆所周知,普通話裡的讀音數量比許多方言的讀音數量少,許多方言的讀音無法用普通話标記。而讀音數量不夠的普通話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大量的同音字意味着聽錯的概率比較大。這就是為什麼筆者沁心梨(我)說普通話讀音增加将對普通話有利的原因。
比如biangbiang面,對應biang音的“漢字”也是生僻字,字型非常複雜,根本不算漢字(據說是若幹漢字的拼合體),現在有的地方幹脆寫作“冰冰面”,因為普通話裡沒有對應biang的漢字,所以竟然用音近的“冰”代替,我覺得這樣不好,畢竟冰的讀音并不是biang。
日本竟然打出了biang的傳統代表字
如果在普通話裡使用某個漢字(無論新造還是假借)代表biang音,那麼普通話又可以增加了讀音的數量,這樣難道不好嗎?
所以我建議對長期流行的大衆比較接受的普通話裡沒有的讀音,使用專門的漢字進行标記,而不是使用外來的字母或拼音,這樣既增加了普通話的讀音,又使我們的語言文字更規範化和便捷應用。
其實,目前看到比較早比較出名使用拉丁字母Q與漢字結合的當屬魯迅筆下的“阿Q”,阿Q的某些思想或言行被後世稱為“阿Q精神勝利法”。
但是魯迅寫的“阿Q”并不是為了創造含有拉丁字母的漢語詞彙,與現在含有Q字母的漢語流行語在本質上是有區别的。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個詞叫“Q包”,光看名字就是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更不知道其意思是什麼。我隻能無奈地向大家請教,Q包是什麼鬼?
Q包是什麼意思?
最後,我也許隻能用魔法打敗魔法了,直接對“Q包”一詞表示“我拴Q了(又一個網絡流行語)”,甚至感覺現在的人的漢語表達能力要“芭比Q了(還來一個網絡流行語)”!
“我真的拴Q了”
現代漢語中有太多夾雜着字母或外文單詞的漢語詞彙了,特别是在漢語流行語當中。當它們流行比較久、比較廣,大衆習以為常後,這對漢語的語言文字特征或漢語的表達能力将産生影響,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完)
文/沁心梨
圖/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