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 治安策 》中提出"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幹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号,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隻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過去由諸侯王隻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要求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用來傳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
分封制與推恩令
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諸侯國面積廣大且領有軍隊,嚴重威脅着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在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時期晁錯頒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内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于縣。司馬遷在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個諸侯國,小到什麼程度呢?"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而整個國家範圍内,"漢郡八九十",也就是作為直屬中央的郡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0%--90%,而且"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這些郡總是穿插進諸侯國土之間,郡的土地與諸侯國的土地犬牙交錯,使諸侯國不能連成片,并且郡縣總是占據或扼守着有利地形[3] 。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中央集權得到有力的鞏固。這使得諸侯王國在名義上沒有被進行任何的削藩,以此避免激起諸侯王進行武裝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緻封國越分越小,諸侯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即使諸侯王膽敢倚仗自己擁兵自重進行叛亂,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推恩令還規定諸侯王死後,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号。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超過數縣,其地位相當于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3] 。
推恩令的實施者
推恩令的實施者就是漢朝皇帝,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在中國曆史上一直都是一位備受尊崇的皇帝,他十六歲登基為帝,在位時間長達五十餘年,漢朝在漢武帝接手的時候,整體來說國力是在不斷向上發展着的,但是在對待怎樣削弱諸侯勢力的問題上,卻依舊沒有能夠拿出一個有效的辦法,早在漢文帝時期,對藩王其實就已經采取過措施了,但是卻并沒有根本地解決問題,而在漢景帝時期,皇帝更是直接就想把藩王手裡的權力調出來,這也就是後來說的削藩,而這樣明顯是行不通的,為此皇帝和藩王之間甚至發生過一場戰争,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七國之亂"。雖然戰亂很快就被皇帝平息了,而且還進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勢力,但是一些比較大的諸侯國,卻依舊有着數十座城的擁有、使用權,這些諸侯國對皇帝或是中央政府而言卻依舊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這樣的局面就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登基。
漢武帝在元朔二年,他采取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并實施了這項專門針對這種情況的法令,也就是推恩令。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從手段上來看就是很高明的,因為漢武帝本人是以賞賜的名義來分解諸侯國,這對他的名聲不但沒有任何影響,反而還赢得了仁政的稱贊,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方面沒有動用過任何兵馬。
推恩令的提議者
主父偃
關于推恩令是誰的提議這個問題,史料中是有明确記載的。推恩令的提議者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主父偃。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他的出身比較貧寒,有着因為在齊國受到儒生們的排擠,而周遊過各大諸侯國的經曆,但是他所到達過的所有諸侯國,都沒有給過他他想要得到的禮遇,最後主父偃選擇前往長安,也就是漢朝國都,皇帝的居所。[6]
到達長安之後,主父偃直接就給漢武帝上書表達了想要面聖的想法,而且當天就成功被皇帝召見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内,他就被連升了四次,之後更是成為漢武帝設在宮中内朝的大臣,其實也就相當于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了,而有了這重身份之後,主父偃對當時的政治方面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對這個時期的漢朝而言,如何和平地解決掉諸侯勢大的事,是皇帝心中一直存在的難題,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在這種情況下向漢武帝提議的,之後又因為提出了很多符合漢武帝需要的建議,而得到了皇帝的歡心,這個時期的主父偃,可以說是風光一時,但是他最終因為貪污受賄,而被皇帝下令斬殺,導緻全族被滅。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提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這方面也能看出主父偃的确是有真本事,但是最終卻因為一個'貪'字,把自己親手送上了絕路
推行目的
推恩令的影響
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中央,并最終爆發"七國之亂"。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
推恩令(圖3)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統一的标志。它表明:漢武帝不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國,而且取得了成功,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七國之亂後,中央政府決定消減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三年冬天,開始實行"推恩令"計劃,當時諸侯王的子弟衆多,但是隻能有嫡長子一人繼承王位。如果以推廣皇帝恩澤的名義把土地再分封給諸侯的子弟,那麼看起來是皇帝厚待他們,實際上卻使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為零,漸漸縮小,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
并且,"推恩令"的整個過程都清楚明白,有案可查,不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提的建議,武帝采納了沒有,诏令何在?一千年來,雖經衆多學者反複考證,但至今仍是一筆令人迷茫費解的糊塗賬!
推恩令的曆史影響: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