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塞北有什麼旅遊景點

塞北有什麼旅遊景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3:51:12

塞北有什麼旅遊景點(塞北水鄉好風光)1

廣靈縣城與壺流河濕地交相輝映。趙文貴攝

1936年,中國共産黨在廣靈縣南山的榆溝村成立了雁北地區第一個農村黨小組——榆溝黨小組。之後,又在狼虎坪村創建了雁北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狼虎坪黨支部。如今的榆溝村、狼虎坪與周圖寺等總共16個行政村搬遷合并成周圖寺村,成為南村鎮一座現代化的移民示範新村。

新村新景新貌,居民生活安逸踏實。沿着旅遊公路驅車盤山而上,尋找榆溝村舊址,一路所見,處處好風光。當見到一座六角亭子、一面寫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牆壁,就是榆溝村舊址,現在已整修成為“雁北星火——黨史教育展覽館”。在榆溝村舊址,放眼溝溝梁梁,滿目蒼綠、生機無限。據當地幹部介紹,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依托搬遷山村得天獨厚的生态資源,包括榆溝村在内的溝域旅遊成了“域美廣靈”的别樣風光,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客商到此投資興業、旅遊觀光。

滿城新景入眼來

清淩淩的木槽澗河像一條綠色的玉帶,穿過廣靈縣城,一帶連起新舊城。而城南的壺流河濕地景區、水神塘公園,綠樹掩映,水平如鏡,倒映城市全貌,城在水中繡、水環城中流,綠色扮人居、城如林中景的縣城新貌讓人流連忘返。

夜幕降臨時,兩岸燈火璀璨,居民徜徉在這優雅的“城市客廳”裡,或踩着悠閑的碎步,領略河岸風光,或迎風憑欄眺望,欣賞波光裡的城市夜景,或相聚在廣場,踏歌起舞……

近年來,廣靈縣以保護濕地、調蓄洪水、改善生态、淨化水質、擴大水源、減少污染、打造碧水藍天為目标,通過采取圍堰蓄水、利用棄水、收集雨水、淨化污水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大力推進壺流河濕地修複工程,以及全域打造國家級水循環生态城的做法,讓塞北水鄉越發像“小江南”。

“以前,這裡的土地都是泥漿、沼澤,連地都沒法種。”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動物管理站站長周進勝說,現在每到春夏季,濕地内遊魚成群、百鳥嬉戲、綠樹成蔭、花草連片,僅2021年就監測到在此停歇的天鵝近千隻。“通過濕地修複工程的實施,擴大水域面積6000畝,蓄水超1000萬立方米,而淨化的湖水為下河灣、虹橋溝兩座水庫提供了蓄水保障,增加下遊水澆地面積5萬多畝,使6800多戶農戶受益。”周進勝說。

周邊環境好,城市的規劃建設更是突出了環境優先。以打造晉北最宜居縣城為目标,該縣把加快推進大縣城戰略和新型城鎮化作為促轉型、增實力、惠民生的根本性舉措,圍繞人、水、林、城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态建設理念,“一河兩區”的城市結構,讓昔日的小縣城有了大都市的範兒。特别是規劃建成的濱河公園,不僅有效防治洪澇災害,改善了縣城的人居環境,還成為城市核心景觀區。

“我們小時候,木槽澗河的河道裡髒、亂、差,縣城舊區路面不平整,新區那邊都是荒地。”齊穎是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講解員,這些年家鄉的變化,她都看在眼裡,每當聽到别人誇廣靈好、廣靈美的時候,她的内心總有說不出的高興。

遍地“生金”産業興

“五香豆腐幹兒”“五香瓜子兒”“東方亮小米兒”“廣靈驢肉兒”……在廣靈的大街小巷,無論是推着獨輪車的小商小販,還是商鋪老字号的擴音器小喇叭,每每都會聽到極具本地方言特色的吆喝聲。廣靈人賣廣靈特産,本地人自信、外地人憑信。“自信和憑信都來自市場的認可。”該縣加鬥鎮人大主席柴耀東說,廣靈縣是全國有名的“優質雜糧之鄉”,這些年,憑借綠色天然、有機旱作、傳統種養殖、傳統加工,全縣各個鄉鎮都倡導農民秉持精耕細作的種養殖方式,通過“小産量地”赢得大市場、高回報。

在“東方亮”小米種植比較廣泛的宜興鄉南房村,村民宋如軍依舊靠傳統方式種植谷子。“除了耕地、播種用機器,人工除草、用農家肥養地、收割、晾曬、碾壓,都是傳統工藝。”原先,宋如軍這種種植加工方式落後,不但産量不高,收益也不劃算,但現在不一樣了,主要體現在價格上,而價格則取決于品質。他說,“現在有電商了,網上就能提前訂貨,還能定價。”這幾年,他把種植過程和秋天打谷子全部拍成視頻,按網上的訂單售賣,一公斤賣10元以上不成問題。他告訴記者,不會使用手機網上銷售的農民,可以按同等價格出售給東方物華農業科技公司,這家公司與農戶都簽訂了收購合同。

目前,廣靈縣谷子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3家“大同好糧”旗艦店和京東電商、微商平台實現網上直銷,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達到700多家。除谷子種植加工外,食用菌、黃花等産業也逐步成為農特産領域的主導産業。

在壺泉鎮,北野食用菌開發公司可以說是當地的知名龍頭企業。該公司積極推廣“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即公司統一為農戶建菇棚、統一提供菌包,農戶入園區進行聯産承包種菇,促進生産的規範化和标準化,取得了良好效益。“目前,公司吸收農村勞動力130多人,來園區務工或承包菇棚的村民平均每人年可收入3.5萬元左右。”該公司負責人說。

靠土地“生金”,廣靈縣始終在特優上下足功夫,而圍繞農特産品,廣靈的食品加工業已達上百家。其中,有兩家成為上市公司。

鄉村振興譜新篇

走進壺泉鎮聚合村就聽見了琅琅的讀書聲,房前屋後的牆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走向興旺富裕的道路”“引進富民産業促進鄉村振興”等标語十分醒目。

在箱包和紙品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忙碌着……“村裡近三分之一的婦女都在這兒上班,每天早上還能在愛心餐廳吃1元早餐。”村民席闆女一邊縫制着書包一邊告訴記者,“現在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兩不誤。”據了解,2020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20.4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3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2萬元。

聚和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體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上。如今,村裡講衛生的好習慣逐步養成,移風易俗蔚然成風,“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已深入人心。這也是該縣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真實寫照。而在這其中,為着力保障就業創業、增加群衆收入,該縣大力支持“雲中聲谷”等勞務密集型項目擴規運營,合理利用脫貧攻堅期财政投資建設的17家扶貧車間,确保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

蕉山鄉一家普通農家院内,幾台縫紉機高速轉動,右腿殘疾的張永貴正在縫紉機上忙碌着。早在2017年,蕉山鄉杜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永貴,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和個人自籌資金購置了20多套服裝加工機器,在縣裡的幫助下辦起了小型服裝加工廠,還帶動附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8人就業,并如期實現脫貧。“我在小張這兒幹了7年多啦,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正在縫制衣服的劉曉蘭說,“有這麼好的政策,俺更應該勤勞緻富。”

“以前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現在整天都有自來水,冬天有暖氣,出門路又平,看病也方便,村裡打工還能掙錢,這樣的日子啥都不用愁。”周圖寺村73歲的張萬才對陪同記者采訪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志軍說,“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紅火,關鍵是黨的政策好,加上有你們領着大夥幹,我們周圖寺村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記者感言】

廣靈縣這片紅色土地,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老區振興發展過程中,走綠色發展之路,保持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難能可貴。

2021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52.58億元,同比增長8.3%;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64億元,同比增長1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6億元,同比增長18.27%,老區的發展正漸入佳境。

堅持人民至上,增進民生福祉,群衆獲得感不斷提升。該縣全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達85%以上,特别是在教育和醫療事業發展上,深入推進“教育首善之縣”建設,醫改信息化建設走在大同市各縣區前列。一幅特色産業更興旺、人民生活更殷實、綠色生态更優美的新畫卷正在廣靈徐徐展開。

趙志成 姚曉敏

(責編:溫文、馬雲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