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貞觀年間,天台山國清寺的住持名叫豐幹禅師。豐幹禅師一次雲遊,去赤城山,突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四野無人,禅師急忙奔向前去,見是一個年約十歲的男孩在抽泣。禅師問:「小菩薩,你是誰領出來的?父母在哪?家在什麼地方?」孩子回答說:「我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裡了。」豐幹禅師見他可憐,便領回了國清寺,交給僧人撫養。因這孤兒無名,又是豐幹撿來的,僧人們便稱他為「拾得」,天長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幾年光陰一過,拾得從一個稚弱童子變成了碩壯少年,能夠幹些雜活了。豐幹便派他去廚房幫忙,擇擇菜,燒燒火,好替僧人們減輕一些生活壓力。這位拾得人倒勤快,隻是有件怪事,每次幹活總将一些剩菜剩飯收集起來,放到一個竹筒裡。這些東西是他為寒山準備的。寒山是誰?國清寺的僧人都知道,他就是隐在山頂「寒岩」的那位“怪人”。寒山穿著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歡詩文詞藻,經常順手寫上幾句,或随口吟誦幾聲。但他不像普通詩人那樣預備文房四寶,也從不積累文稿,隻要興趣來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随手刻下。時間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樹木、村舍牆壁之上便布滿了寒山的詩文。拾得對寒山非常欽佩,常與他相伴、長談,每日收積國清寺僧人用剩的飯菜,供養寒山。寒山每次下山來國清寺,他必有一竹筒的飯菜送給寒山,由寒山帶上山去。
僧人講究慈悲愛物,自己用不了的東西送給别人,對僧人來說是常事,所以,國清寺的和尚們對拾得的作為也不放在心裡。然而,有一件事卻令衆僧非常難以忍受,那就是拾得經常在深更半夜狂呼亂叫。國清寺地處天台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裡極其安靜,拾得突然大喊大叫,猶如平地驚雷,實在吓人得很。衆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擊,總是撫掌大笑,揚長而去,好象是故意要打破沉睡長夜,喚醒衆人的昏睡不醒。
三番五次之後,僧人們見拾得屢教不改,隻好禀報豐幹,希望豐幹出面管教一下。豐幹卻對拾得縱容得很,從來不加勸阻。他自己也和拾得差不多,經常在深夜歌唱自娛。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豐幹不是常人,他知道拾得也不是常人,寒山也不是常人。他們到底是誰呢?原來是三聖菩薩的化身。
卻說當時的台州刺史名叫闾丘胤。闾丘胤初來台州時,路上突患頭疼,劇痛難止。正好遇上豐幹自天台山外出遊方路過,豐幹便含一口水噴在闾丘胤的臉上,立即治好他的頭疼。闾丘胤随即問道:「天台山有什麼高賢嗎?」豐幹回答:「賢人當然有,隻是見到他們的人并沒真正的認識他們,真正認識他們的人無緣見到他們。你如想見到他們,千萬不可以貌取人。寒山是文殊化身,隐迹天台;拾得則是普賢菩薩,看上去卻像乞丐。這兩位都不是凡人。」闾丘胤聞言,随即上天台訪問賢者,倉促之間竟忘了問問眼前這位高僧的名字,因而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豐幹。
闾丘胤來到國清寺,依照禮節,先求見豐幹住持。寺僧将他領到豐幹的禅房,豐幹當然不在。闾丘胤又要見寒山和拾得,寺僧便領他來到寒山隐居的寒岩,隻見有兩人坐在一堆篝火前面,正不知為何事而縱聲長笑。闾丘胤上前施禮,說明來意。寒山、拾得大聲喝道:「豐幹多嘴饒舌,把我們說出來幹什麼!你這人也是,遇上了阿彌陀佛都不知道,還來找我們。」說罷,二人撫掌大笑,牽手走到山林深處去了。從此,人間再沒見到寒山、拾得,豐幹也不見蹤影了。闾丘胤随即派人将寒山刻在石木牆壁的詩文抄錄下來,共有三百餘首,這便是流傳于世的《寒山子文集》。
在江浙一帶,寒山、拾得與豐幹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人們相信,他們就是三位菩薩的化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