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于彤子的壹讀君 丨 彤 雲
随着科技發展,越來越多像掃地機器人一樣的智能機器人進入我們的生活、解放我們的雙手。
但人類依舊對人形機器人充滿期望,不斷有實驗室研發人形機器人,且在展會、媒體露面的大部分人形機器人,總是以女性形象出現。
從2016年首次引發“恐怖谷效應”的人形機器人Sophia,到2021年英國研發的“世界上最先進”機器人Ameca,都是以“女性”身份示人。
影視劇中的智能人形機器人“發展”較先進,能擔當主角重任的也多是女性,如《機械姬》、《攻殼機動隊》、《阿麗塔:戰鬥天使》中主角皆是女性人形機器人。連男女比例相對協調的《西部世界》中,“初代機”也是女主角多洛莉絲。
為什麼人類更愛造“女性”人形機器人?
機器人一定要有性别嗎?說到人形機器人的性别,或許要從決定它們性别的研發者們說起。
當代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分支領域。
在世界上還沒有“人工智能技術”一詞的1956年,“人工智能技術”的先驅者們齊聚一堂,舉行了一場改變未來的小型會議——人工智能會議。
1956 年達特茅斯人工智能會議的參與者:馬文 · 明斯基、克勞德 · 香農 、雷 · 所羅門諾夫和其他科學家
曾經參加“人工智能會議”的大佬們已經成為當今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認知信息學、機械感知學等領域的翹楚,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是男性。
“人工智能技術”是一項複雜的跨學科技術,碰巧跨得都是男性數量偏多的理科專業,而廣大男同胞有個共同點:性别男,愛好女。
這或許是人形機器人中“女性”偏多的原因之一。
電影《機械姬》中,有一段關于機器人性别的讨論。
男主迦勒問“機械姬”的研發者内森:為什麼賦予她性别, 人工智能不需要性别, 她可以是一個灰色盒子。
内森回答:實際上我認為并不是這樣。你認為是否存在一個意識主體,不管是人類或是其他動物, 能夠脫離性别區分而存在?
迦勒表示:性别區分是生物繁殖的進化要求。
内森反駁:如果她隻是個灰色盒子, 那麼交互有何意義?沒有交互,意識還能存在嗎?總之,性别很有趣。既然已經存在,為何不享受一番呢……
電影中“機械姬”的研發者認為機器人的“交互”作用很重要,因此需要有“性别”定位,盡管這個“性别”與人類存在生殖隔離,和人類的繁殖、演化毫無關系。
電影《機械姬》中研發者家中的兩款人形機器人
但現實中,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者确實會考慮機器人的“交互”功能,追求機器人的外觀美,希望機器人能給使用者帶來優質的交互體驗。
于是“女性”人形機器人承擔了此項重任。
男女通吃的女性人形機器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能帶給我們極高的情緒價值,但人形機器人能怎麼美?
裝成美女。
研究發現,人類的面孔美,除了左右面部對稱、長相平均之外,還具有“性别二态性”差異。
人類的“性别二态性”受性激素影響,雌性激素高的女性有身材勻稱、皮膚細膩、頭發濃密等外貌特征,雄性激素高的男性有肌肉發達、聲音低沉、面部棱角分明等外貌特征。
然而,人類隻對具有超強女性特征的“超女人”面孔有好感,卻對男性特征明顯的“超男人”面孔産生審美分歧。
分歧點主要出在女性身上。研究發現,女性的審美偏好受排卵期影響,在女性處于排卵期時更喜歡男性特征強的面孔,處于非排卵期時則偏愛女性化的面孔。
研究者猜測,這種變化屬于生理本能:在女性有繁殖需求時,對遺傳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會對男性特征強的面孔更感興趣;在無繁殖需求時,更看重友善、顧家、負責等個人品質,因此對女性化面孔的男性更有好感。
此外,小朋友、老年人也對“攻擊性”過強的男性特征面孔也沒好感,會感受到威脅。因此,出于迎合大多數消費者的偏好,人形機器人需要女性身份,降低自己在人類心中的攻擊性。
機器人的形象攻擊力減法其實機器人本是攻擊性極強的“鋼鐵直男”。
英語中機器人Robot一詞,源自 1921 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筆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原名為“Robota”。
“Robota”是由生物零部件和金屬組裝而成的生化人,外貌與人類相似,可以獨立思考,用于充當勞動力,之後造反毀滅了人類。
“Robota”雖是虛構的,卻在當時引發了歐洲民衆的恐慌。人們擔心“Robota”真的會造反。據說著名的“機器人三原則”就是為防止“Robota”造反設定的。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條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
其實,隻需賦予機器人女性性别,就可以大幅緩解民衆的恐慌。因為女性性别有一種“魔力”,能讓部分人類消除戒備心,自動将其視作無攻擊力的個體,甚至弱化其與暴力、犯罪之間的關聯。
心理學研究認為,由于兩性生理、心理上的差異,會造成女性犯罪數量少、犯罪年齡晚、傾向非暴力犯罪等差異——犯罪性别差異(sex difference in crime)。并解釋犯罪性别差異既受犯罪人生理條件的影響,亦受環境因素的制約,且後者的作用更顯著。
大多數文化會給女性冠以“溫柔嬌弱”的标簽,這種标簽就是一種環境制約,那麼披着女性“外皮”的人形機器人會不會被制約呢?
反正它們溫婉的形象,更利于被多數消費者接受。
在日本的機器人展會上,一台“外觀驚悚”的女性人形機器人演示如何照看嬰兒
牙科患者模拟機器人,一看就不會打大夫
除了攻擊性大幅降低,女性外表還大幅提升了人形機器人友善、顧家、負責的形象。
就像視頻《科技公司記錄下研發機器人的搞怪日常》中,被扒膠皮的終結者,像霸道總裁一樣照顧他人,驚悚外貌和粗魯行為精準契合。
喂水用灌的
洗臉用按的
陪玩來狠的
機器人畢竟不是人,“性别”對它們來說隻是一層膠皮。希望在不久的将來,人形機器人能成為我們生活的好幫手,而不是順手把我們送走……
[1]許麗穎, 喻豐. 機器人接受度的影響因素[J]. 科學通報, 2020, 65(6):15.
[2]袁海燕. 身體·符号·性别:科幻電影中"機器人"的身體政治——電影《機械姬》中的性别遊戲[J]. 電影新作, 2018(3):8.
[3]齊琳珲. 新聞寫作機器人性别偏見的個案研究[J]. 青年記者, 2021(4):3.
[4]李允明. 國外仿人機器人發展概況[J]. 機器人, 2005, 27(6):8.
[5]林崇德, 楊治良, 黃希庭. 心理學大辭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