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出師表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出師表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07 08:17:12

23.出師表

教學目标

1.借助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疏通文義,積累重點詞語與句式。

2.了解文章夾叙夾議、寓情于理的寫作特點。

3.感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愛國情懷。

教學反思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教學新課

目标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簡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背景簡介: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劉備稱帝後,拜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任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禅:“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後劉禅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輔佐劉禅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劉禅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内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禅以告誡和勸勉。

目标導學二:分類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進行解答。

2.在朗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3.教師點撥特殊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産生謝意)

③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痛心、遺憾;今義:極端憎恨或悔恨)

④開張聖聽(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後開始營業)

【一詞多義】

①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深追先帝遺诏(遺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效果)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來)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緻)

4.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對文意的理解,劃分文章層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後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經曆,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責任,向後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目标導學三:把握重點,理清脈絡

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禅提出了哪三條建議,他反複強調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确: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作者反複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餘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禅是個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内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聖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禅“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禅要“咨诹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目标導學四:細讀課文,讨論交流

1.文章主要向後主進谏,開篇為什麼從蜀國形勢談起?既然“益州疲弊”,又為何要出師伐魏?

明确:文章開篇以蜀國形勢談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将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在這種情況下,“侍衛之臣,忠志之士”,他們不忘先帝遺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是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項治國主張。

“益州疲弊”是指蜀國在“三分”中處于不利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做準備,主要措施有:①跟吳國通好;②加強内政建設;③平定南方的叛亂。可見,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成熟。

2.文章由勸谏轉入自叙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明确: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誠,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動劉禅,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禅能像其父一樣任人唯賢,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緻。

3.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诏?

明确:意在提醒後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複漢室大業。他反複提及先帝遺诏,也是希望能勉勵後主。

目标導學五:賞析表文,學習寫法

本文是如何把議論、抒情和叙事融為一體的?

明确: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對劉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達到勸谏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辭懇切,說服力強。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叙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曆,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禅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導學六:拓展延伸,展示個性

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

明确: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永遠是後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陸遊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遊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報知遇之恩。他隻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鬥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篑,不就是因為劉禅的昏聩無能嗎?

小結:《出師表》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封建統治者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

三、闆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出師表(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1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注重朗讀環節,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詞句,有利于提升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2.設置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激勵學生主動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

不足之處

由于學生相關知識的積累有限,對人物形象及情感的理解流于表面。在後續教學中需注重補充相關資料,對文本内容更加字斟句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