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個人認為最能體現漢字智慧的漢字是“爨”字,沒有之一。“爨”字,好像是一段曆史,告訴我們關于它的故事。“爨”,好像是一幅畫,在向我們展示漢字的韻味。“爨”,好像是一套動作,好像告訴我們它就靈活靈現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爨,帶着慢慢的曆史感。
爨,并不是什麼生僻字,更不是什麼繁體字,而是我國的二級通用漢字。在我看來這個爨字是我們古人造字智慧的結晶。
結構分析:爨,像一套生火做飯的動作。大家從上到下仔細觀察這個漢字,一邊看一邊思考(請認真地做)。它像不像一個人在生火做飯的動作。咱們分解來看:請看下圖:
一套做飯的流程。
通過分解“爨”字,它像古人生火做飯的動作,更像是一幅煮飯圖,從下往上看:1.首先引着火苗。2.等火勢上來後,左右手往爐内添加木材。3.在竈台上放入鍋具。 可以說這是一套标準的做飯流程。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天然氣做飯,高壓鍋做飯等。但是一些偏遠的山區仍然還保留着這種傳統的做飯方式。大家看,通過一個漢字,就能把古人和今人等生活方式聯系起來。可以說“爨”字,做了最好的傳承。
爨,原始的做飯方式
通過了解,我們知道了“爨”的本義是“燒火做飯”。由于“爨”的這層含義,所以與它相關的成語都與“做飯"、“廚房”有關。比如詞語:爨室,指的就是做飯的場所-廚房。爨煙指的是爐竈,爨人說的是在廚房忙活的人。
古代廚房
漢字“爨”30個筆畫,看似筆畫多,一個也不能少。漢字“爨”,30個筆畫,每一筆都體現古人的智慧。漢字自從它誕生那天起,就不斷地處于改革之中,也是一個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而關于“爨”字,最早出現在曆史戰國時代,由于它的筆畫多,曆史上有很多朝代想辦法把這個字簡化方便書寫,可是發現當它簡化後,就失去了原來的意思,失去了原來的韻味,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爨,一段曆史。
爨,延申學習:一個詞語,兩個成語詞語分爨:從這個詞語中也可以看出,分指的是分清,爨指的是做飯的相關物品。試想想,一個家庭中連最基本做飯的東西都要分開了,說明要分家呢。分爨一詞特指兄弟兩人分家過日子,看來古人所謂的分家也是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開始算起。
詞語分爨,可以理解為兄弟兩人分家過日子。
成語《稱柴而爨》: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意思就是稱了柴火才去生火做飯,比喻做事情斤斤計較,愛鑽牛角尖。在做事和做人上不識大體,隻顧自己的小利益,隻在乎自己心中的那個“小算盤”。用現在人的話來說,這樣的人小氣,沒有舍得的氣魄。這樣性格的男性,估計是現在的女孩最讨厭的吧。
斤斤計較的男人,沒有女孩會喜歡。
成語《析骸以爨》:這個成語出自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那個兵荒馬亂、充滿災荒的年代,人們易子而食,劈開人的骨頭來燒火做飯。通過這段話能看出當時的社會是如此的凄慘。在那個戰亂年代,出盡風頭的永遠是那些英雄好漢,真正屬于百姓的隻有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看來“甯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對一些人來說是多麼正确的一句話。
“甯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漢字“爨”的延申-北京爨底下村:中國傳統村落不知道有沒有去過北京門頭溝爨底下村旅遊的朋友?您是否對那裡有印象?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因為一個漢字,而認識這個村裡的。一個“爨”字給了這個地方無數的神秘感。說的也沒錯,爨底下村是極少數中國遺留下來帶有明清風格的傳統村落。它位于太行山脈的深山峽谷中,四面環山,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錯覺。
爨底下村
通過“爨”字,對比英文中國漢字就像一個故事,一撇一捺都有門道,一點一提都在提醒着我們“漢字”的存在。有些外國人在抱怨說中文難學,比登天還難。其中很大的因素是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不了解中國的曆史。一個簡單的“爨”字就告訴我們它深刻的寓意,它就像一個老朋友,一直在旁邊說:夥計,我一直在你身邊,不要忘記往。就好比“爨”。
古老漢字在像我們訴說故事。
那相比而言,英文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我雖然英語水平談不上特别好,但也略知一二吧。在我眼中英文就是26個英文字母任意的組合,不同組合組成不同單詞,僅此而已。
結束語:一句話,珍惜漢字,繼承傳統。學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漢字課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